艺术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日期:2020-08-0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近千年来,传统绘画一直在一个自闭系统中发展、重复、变化及完善。封建社会生活节奏的迟缓,与世隔绝的宁静,使它有充分的时间来修饰自己以达到完美。这就为它自成体系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传统艺术形式正向现代艺术转变。

  【关键词】传统现代绘画变革

  我们知道,在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领域曾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许多新的形式、新的文体(如现代小说、散文、话剧和报告文学等)的出现,古典的诗、词、曲、突然间失去了它们文学的正宗地位,格律严谨的古体诗被活泼狂放的自由体诗所排斥,以古汉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也被所谓“白话文”所取代。然而,在传统绘画领域中,这场变革却远没有文学来的那样深刻、有效和普遍。如果说“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是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辉煌的高潮”,那么,在绘画艺术应该是现代艺术的开始,革新派的真正实绩是在教育上,绘画艺术通过写实训练使学生建立新的造型观念。这对传统绘画艺术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进入三十年代,中国画坛的另一股力量突起---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到了四十年代,木刻成了解放区最有生命力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版画艺术作品。虽然版画艺术是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然而,新兴的版画却以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脱颖而出,使中国传统艺术又多了一个与它平分秋色的对象。与此同时,油画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特别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从而在中国画坛上形成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三足鼎立的局面。大大改变了“中国传统艺术”这一概念的原有涵义。然而,这不仅只是中国传统画艺术所处的环境的演变,从徐悲鸿将素描方法和写实功夫引进到中国画中起,传统艺术原有的许多讲究和许多规范就不得不让位于新的参照系数和新美学标准。由方法的变革所引起的实质上是一场艺术观念的更新。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传统艺术和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它和现代艺术是相互提练、相互包容、相互依存。使艺术在传统与现在之间,从危机中获得新生。

  中国传统画艺术的新生是以古老的人文为基础。然而,正是风起云涌的现代艺术思潮将这种观念得到融合。志力于革新传统艺术的前辈们在大半个世纪中所作的努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现代艺术面临着一场怎么理解传统的新的运用提升,这就不能不使我们进入更加深刻的思考之中。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对中国艺术冲击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大批青年对油画和当代艺术的倾倒。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近三十年的中国画坛上写实油画和当代个性艺术的相对活跃,同时中国传统画的相对沉寂。几乎在每一个综合性画展中,人们都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创新产生一种普遍的失落感。虽然这中间并不乏探索者的足迹,但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乏味却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个曾经是我们民族的主体艺术画种,中国传统艺术一方面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又预示它将出现一个新的转机。所谓危机感并不噫味着末日的来临,而安全感中倒是常常潜伏着危机。然而,中国传统精神与现代观念之间会有更多的契合之处。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传统画家面临着两种选择;即传统派的选择和创新派的选择。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将从多方向去探索中国传统画的未来。就目前来看,我认为艺术的发展前景任何断言都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个文化艺术现象的发展与终结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代,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再到智能化时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几百年来,文人画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主体艺术,事实上直到现在也还没能真正超出文人的圈子,这就是传统艺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內存在发展下去的真正理由。因此,传统艺术真正希望是在大众之中发展壮大,要把孤芳自赏的文人传统艺术推进到大众艺术的广阔天地中去,现代人将承载着传统艺术发展的光荣历史使命。

  不同的艺术环境,造就不同的艺术作品。在封建时代,社会变化之缓慢,一个画家甚至在整整一生中都感觉不到。因此,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它的“生存周期”那样漫长,同一个艺术风格才有可能“各领风骚数百年”。然而在今天,疾速变化的生活潮流,时时都在摇撼着艺术的生存根基。而对这种变化最为敏感的是青年一代,外部世界的瞬态更迭己经在他们身上转化为一种心理冲动,迫使他们焦灼烦躁、骚动不宁。一种改变现状的迫切感时时都在冲击着他们,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面壁十年,苦练基本功。他们不愿意轻易踏入传统的门径,重新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创造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现代艺术。因此,才能出现当下的现代艺术和现代思潮。一般来说,割断历史的作法总是不可取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企望在传统与现代这两个磁场的引力范围之间建构自己艺术大厦,或者说是企望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可以驻足的平衡空间,即既来自于传统;又不受控于传统,既涉足于西方;又能摆脱西方。这就需要我们既有探险精神又有求实作风;既有尝试的勇气,又有磨练功力的耐性;既有超于观众期待视野的独创性,又有囿于观众期待视野的可理解性。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绘画的画家们所面临的多种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中国画必须有一个开放的概念,它的内涵必须变得更加宽泛和富有弹性,否则它就无法适应当今中国画画坛的现实。“中国画”作为一个画种概念,事实上早已为现代创作者延展到应有的宽度--材料领域,表现形式上还保留有中国画的画种特征,都标以“中国画”。我以为这是对的,只要作品还出自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或保留着某些形式特征,无论它对原有概念做出怎样的超越与突破,都不应是被斥于这个画种界限之外的理由。不同的工具材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形式特征,也许是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唯一可以提出的限域。如果总是用中国画原有的概念尺度去丈量和淘汰不断变化着的作品,如果概念不能随着实践的突破而扩大其内涵与外延甚至更换新的概念,那么就无异于划地为牢,自我缢杀。如果他们不能尽快从纯洁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有必要扩展“中国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或者干脆摒弃这个概念而另外确立一个与油画、版画、壁画等画种相对应的画种概念(例如叫做“现代水墨画”,它既能体现中国画的材料特征,也可体现由此而产生的基本形式特征,还能统属“水墨画”与“彩墨画”这个原有的相对应的概念)。这样,虽然从表面看中国画这个概念是被取代了,但它的血液却依然流淌在这个新概念之中。也许有一天由于传统消失,后辈们连这个最宽泛的概念也弃之不用,那个时刻的到来,也正是原来意义的“中国画”的回归。那时,不管是用什么艺术新概念的名称,正如过去一样,一切出自于中国人之手的绘画作品都将囊括于“中国画”的范围。

  而就目前来看,由于现代艺术思潮的挑战,传统艺术正在面临一场命运攸关的“变革”。即往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这块空阔的中间地带寻找立足之地。总之,他们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战法。现在最好不要忙于确定谁的做法更好,各种新做法不妨都来试试,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谁做得最好让历史作出定论。

  作者简介

  戴家卫,1965年出生,江苏扬州人,苏州金螳螂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建筑协会有成就感资深室内建筑师,CBDA中国软装陈设艺术节最具匠心设计人物,高级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师/高级绿色建筑工程师,国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协会理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