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殇——关于艺术作品与生态保护的思考

[日期:2020-08-0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太湖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自然与人文相联系的纽带,独特的属性加之其“瘦、皱、漏、透”的特点,常被中国园林所引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太湖石经历代不断采挖,日趋稀少。时至今日,太湖石更是陡然剧减。以太湖石为代表的赏石风尚若不加引导,容易引发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出现。基于对太湖石过度开采,以及由此联想到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过度破坏环境行为,设计者以太湖石和树脂为创作原料,设计了这项艺术作品,以此展示对于环境破坏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太湖石树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太湖石千姿百态、剔透玲珑,它不仅具有坚硬刚烈的石属性,也具备灵动舒缓的水属性,再加上其石灰岩的本质,遇水常常生成雾状,形成天然的“仙境”,因此常被中国园林所引用。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太湖石所拥有的三维立体空间的形体,可以视为抽象的、流动的、不规则的立体形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它具有了这种独特的审美属性,加之其“瘦、皱、漏、透”的特点,虚实互生、无形似有形,不仅具象而且意象,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艺术工作者往往对太湖石创造出一定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与思想情感。

  一、作品设计的缘由和特色

  太湖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与江南吴地文化内核相契合,是自然与人文相联系的纽带。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太湖石经历代不断采挖,日趋稀少,早在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中就有记载:“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时至今日,太湖石更是陡然剧减。以太湖石为代表的赏石风尚若不加引导,容易引发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出现。

  笔者有幸得到一块太湖石,基于对太湖石过度开采,以及由此联想到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破坏环境行为,设计了这项艺术作品。本艺术品设计以太湖石和树脂原料为创作要素,运用解构、重组等表现手法,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思考。笔者采用外围树脂包裹太湖石,不锈钢切割三棱锥几何体的形态,并结合墨绿颜色为主色调,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墨绿色树脂纹络给人以庄重之感,在撕裂的裂纹之中,溶入部分红色,通过红绿颜色色调对比,给人们以视觉上冲击,增加紧迫感。而在造型方面,笔者选取了有棱角的切割的极为工整的三棱锥作为主造型,三棱锥表现的是整齐划一的形态,而这与自然界自由、随意的特性相对立。相对于其他立体几何图形,三棱锥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成果,而将太湖石切开的这种“切开”手段,更是一种工业手法,而某种意义上说,工业文明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破坏性。因此,设计者将自然形成的太湖石和代表工业文明的树脂相融合,以三棱锥作为整体造型,在众多裂纹的烘托下,展现设计者对于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对于环境破坏的思考。

  尽管设计者是围绕太湖石为设计出发点,反映对太湖石这一珍贵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的忧虑,但并不局限于对太湖石这一特殊资源的研究。在工业文明下,人类在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时,都有过度开采、浪费使用的现象出现,这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极为不利。那么如何保护我们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园,我们的路向何方,这是设计者想通过本作品所要进行自我思考和警醒众人的目的。

  二、作者设计的目的和思考

  太湖石玲珑多姿的形态,给予了它向外舒展的特性,太湖石有它自身的生命力,也需要“呼吸”,笔者在作品当中用树脂封合了太湖石,使其无法“伸展”、“呼吸”,这样设计的外观,给人一种紧迫感。这正是笔者内心的写照——压抑、焦虑、试图突破。现在人类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高生活却换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空气、水质污染严重;滥砍滥伐;植被破坏;石油、煤、矿等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使用。从长远看,这些都将影响人类未来的发展。人类会因为环境问题,势必使自身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正如作品造型所展现的那样:人类的发展会自我封闭,无法舒展。环境污染、能量耗尽之后,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何去何从?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尽管保护环境我们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很容易——大消耗、大浪费现象比比皆是,笔者通过作品展现了自身内心的挣扎和焦虑不安,挣扎于笔者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焦虑于人类未来该如何发展。尽管现在我们正在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其他星球和生存资源,我们也不应过于乐观,因为这并非最佳之举。姑且不谈我们没有找到适合生存的星球,就算找到,凭借地球的这些能量,要将人类送到外星球,也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尽管我们已经将人类送入月球、太空,但是我们消耗了那么多资源,才将这几名英雄送向太空,完全不成比例。所以我们应该回到现实中来,人类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爱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才是根本。笔者设计作品时,使作品的底托展开裂纹,目的在于寄予希望。相信人类经历了痛苦和反省之后,一定能打破禁锢,破“纹”而出,重新焕发出新的力量。

  笔者在创作设计的过程中,边创作边思考。通过阅读,了解了古今中外对人与自然相处的认识,古代、近代的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有思考,而他们的结论与我们当下保护自然的主旋律是一致的。

  三、古今贯通,作品理念的升华

  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人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发展,懂得将自然规律运用于生产生活中。《周易》一书认为:“天地之大德日生”,将给与我们生命看成自然的“大德”,同时也提出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人之道成万物。《道德经》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和“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精妙的概括;而“万物一体”则意味着万物平等,生命绵延。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所倡导的生态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对中国古往今来传统生态观念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因此,我们人类只有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改造和利用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笔者的思考与前人的认识产生了共鸣;而在设计过程中,又有了亲身的感触,产生了自己对于人与自然相处的认识。以上就是本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笔者对太湖石作品的创作过程,是自我精神提升的过程,笔者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精神通道,以及对社会、人生的一些感悟。这个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太湖石的减少,作品完成之后所代表的意义远远高于太湖石本身,作品提示我们对生活的环境要倍加珍惜,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应该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也是我们在从事创作艺术品过程中关注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哲文著:《中国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

  [2]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4月。

  [3]金友理.太湖备考:卷13[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5]王朝闻.石道因缘·序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文震亨.长物志校注:卷3[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杨保忠,1962年出生,青海省西宁市人,苏州金螳螂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建筑协会有成就资深室内建筑师,CBDA中国软装陈设艺术节最具匠心设计人物,曾荣获亚太室内设计精英邀请赛陈设艺术大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