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雕漆是漆工工艺中数量最多、品类最大的漆工艺品种是剔红、剔黑、剔黄、剔彩、剔犀的总称,其中以剔红居多。雕漆的主要原料或者说标志性的原料就是大漆。要分别一件漆器是不是雕漆,主要是看它是不是用大漆做的,只有用大漆做的才叫雕漆,不是大漆做的就不能叫雕漆了。雕漆是扬州漆器工艺中档次最高,收藏性最好的一种工艺品类,它主要是将中国大漆调合成色漆一层一层地髹涂在各种胚胎上,当漆髹涂到符合生产需要的一定厚度时,然后用刀在漆层上剔出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图案纹样,文中主要介绍了剔红、剔彩的胎体制作及髹漆工艺技法。
【关键词】大漆漆灰脱胎光漆
雕漆是漆工工艺中数量最多、品类最大的漆工艺品种,是剔红、剔黑、剔黄、剔彩、剔犀的总称,其中以剔红居多。雕漆的主要原料或者说标志性的原料就是大漆。要分别一件漆器是不是雕漆,主要是看它是不是用大漆做的,只有用大漆做的才叫雕漆,不是大漆做的就不能叫雕漆了。雕漆是扬州漆器工艺中档次最高,收藏性最好的一种工艺品类,它主要是将中国大漆调合成色漆一层一层地髹涂在各种胚胎上,当漆髹涂到符合生产需要的一定厚度时,然后用刀在漆层上剔出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图案纹样。
红雕漆是扬州漆器传统工艺品种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历史亦称“剔红”。它始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其工艺是采用中国传统大漆与银珠这种矿物质颜料,按照适当的比例调合成色漆,然后一层层地髹涂于器物之上,根据艺术效果的需要,可髹涂数十层到数百层不等,再由雕刻艺人根据图稿设计的要求,在有一定厚度的漆胚上精雕细刻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漆胚的制作离不开底胚制作和髹漆这两道主要工序。
底胚制作,漆器的胚胎主要有木胎、金属胎、脱胎等,下面主要介绍脱胎工艺。
脱胎又称为苎麻胎、夹苎胎、布胎。夹苎胎工艺起源于战国时期,如长沙战国时期的古墓出土的漆耳杯、漆盘等,均是夹苎胎。汉代以后随着汉传佛教的兴盛,佛教造像非常普遍,夹苎胎造像技术也随之兴旺起来。南北朝释慧琳注《释迦方志》曰:“夹苎者,脱空像漆布为之。”说明脱胎工艺在我国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脱胎又叫“博换”“博丸”“脱活”“脱纱”。在日本,脱胎工艺又被称为“干漆造像”,是唐代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将夹苎技艺带过去的,其中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唐代鉴真和尚坐像就是夹苎胎。后来夹苎胎工艺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才得以恢复,后来将夹苎胎改称为“脱胎”。
脱胎是指在事先做好的内胎模型上,用苎麻上刮上生漆糊贴在做好的模型上,待干燥后,再刮上一层漆灰,再用苎麻布糊上一层,如此反复三至四层。等干燥后再上一层漆灰。待干燥后取出内胎模型,便是一个结实坚固而又轻盈的苎麻胎。因为胎体是从模型上脱离而成,所以又被形象的称为“脱胎”。脱胎的方法有阳脱、阴脱两种方式。以脱胎之法制作而成的内胎有重量轻、易于操作、搬运,不易损坏和变形的特点。脱胎的工具主要有漆灰刷、刮子、铲刀、转架、剪刀等。材料主要有生漆、砖瓦灰、苎麻布、面粉、石膏粉等。
雕漆中的作底灰,是在生漆种添加砖瓦灰,调成漆灰后在胎体上均匀的刮满的工序。刮底灰的主要目的是处理好胎体表面。胎体的表面处理的好不好关系到下一道工序髹漆质量的好坏,特别是胎体表面与色漆之间的黏合也能加强胎体的坚硬性。不管是什么材料类型的胎体都必须要作底灰,才能进行下一道光漆工序。
髹漆是雕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好底灰的胎体上一层一层的髹涂,直到设计所需的厚度,这个厚度就是雕刻的基础。直接决定了雕漆的好坏、颜色、雕刻技法的实施以及设计者图稿意图的体现。髹漆工序主要有调配色漆、光漆、修胚等几道小工序。
调配色漆所用的大漆是精制的生漆。刚从漆树上采割而来的生漆不能直接用,要经过晒制、过滤等几道工序,精制成的生漆,才能用于调配雕漆所需的色漆。一般雕漆所用的生漆叫做“提庄漆”。是生漆中质量最好的漆。在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桐油,加入桐油可以调节漆的脆性使之软化,又可以调节色漆的干燥结膜的时间和速度,增加漆层的厚度,使漆层具有一定的柔软度,有利于雕刻同时也增加了漆层的光泽度。在混合生漆和桐油的桶里加入一定比例的银朱,搅拌均匀后就调成了雕漆所需的色漆了,这里所调成是红雕漆(剔红)工艺所需要的色漆了。不同颜色的漆只需加入不同颜色的矿物质颜料。不同颜料因其成分不同,所需的比例也不相同,每种色漆都有其配比。
光漆,这是行业里的叫法,大概是因为每次涂完都是光洁明亮的,上面什么也没有,所以叫“光漆”而不是叫涂漆或者刷漆。光漆是把调配好的色漆一层层的髹涂到漆胚之上的过程,每次光漆前必须打样,不打样不能上产品。髹漆所需要的漆刷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材料和形状都是针对大漆的特殊性而特制,由漆器的工艺性决定的。大多使用的是动物的尾毛或者“戗毛”制成,具有非常好的韧性。光漆时必须上下左右来回多次,漆面才能均匀。最后再用漆刷轻轻的顺理一遍,这叫“顺漆”或者“理漆”。
大漆的干燥与一般的油漆、化学漆得干燥迥然不同。因大漆里面含有漆酶,必须在25度-30度之间、湿度在80%-85%之间、在密闭无尘的环境下才能结膜干燥。自然结膜时间通常为8个小时左右。等漆并未完全干,尚有软状黏性,这时才能髹涂第二层漆液,如此反复直到雕刻所需的厚度。光髹漆这道工序就需要半年至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大漆的干燥必须放在荫房中,《髹饰录》中记载:“暑溽,即荫室,大雨时行,湿热郁蒸。”据说战国时人们就以发现大漆的干燥和温度、湿度有关,先秦时荫房就已出现。
漆光到一定的阶段时,必须要测量一下厚度,并修整边线,清除底面多余的漆,防止雕漆期物变形。对设计要求的不同要适当的加减漆的厚度,但要控制得当。如雕漆花瓶,瓶颈的部分要薄,瓶腹的漆层要厚,底部最薄。等光漆厚度达到雕刻所需的厚度后,必须要修整漆胚,使雕漆的器型完整,最后再用漆刷髹涂两道漆,称为“压漆”,至此光漆工序才能完成,最终雕刻成的作品才能更加完美。
总之,能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漆器胚胎制作和髹漆工艺方面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髹工艺同样需要创新、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提升大漆的使用率,把握大漆的特性,高度重视传统漆工艺的未来发展,并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使漆器髹漆工艺的重要性得到工美界以及政府的重视,将漆工艺更加充分地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的生活当中,满足了社会多层次的需要,使漆器工艺走出了一条超出未来的发展之路,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燕《扬州漆器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版
【2】陈丽华《收藏故宫雕漆》紫禁城出版社2008版
【3】长北《天然漆髹饰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0第一版
作者简介
刘骏1990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助理级工艺美术师。2012年进入扬州漆器厂参加工作,2018年转入扬州漆器厂雕漆车间从事髹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