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髹漆工艺主要采用优良的生漆经过严格的数次过滤与脱水后与坯油混合而成,用生漆和银珠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的熟漆根据工艺的要求髤涂出不同效果的技艺,大漆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大漆在现代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我们要更好的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民间手工艺,探寻手工艺发展的未来,把大漆工艺更好的传扬下去。
【关键词】髹漆生漆传统手工艺
生漆是一种天然漆,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又称“国漆“或“大漆”,为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割开漆树树皮,它是从膝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休,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于涸硬化而生成漆皮。漆树是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树叶呈椭圆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初夏开黄绿色的花朵,秋季结果成扁球形,外观平滑呈黄色,生长到五-八年的漆树就可以割取漆液了,早在中国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至前11世纪)已开始用大漆制出了精美的漆器。其科学道理在于大漆中的漆酶能促进漆酚加速氧化成膜,为生漆涂层固化成膜的天然催干剂。这一催干作用与漆酶的活性有关,活性强弱决定生漆涂层干燥的快慢。漆酶的活性受制于气温、湿度及大漆中的酸性物质虽然,大漆属于天然漆,无毒,可是有些人接触到大漆会皮肤过敏,甚至闻到大漆的味道也能起疹子,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傅们就会说是被大漆“咬了”,其实,就是大漆过敏症。经过实验得出结论:气温为20℃至40℃,大气相对湿度为75%至85%时最适宜于涂擦大漆,且在大漆中不能加入带强酸性或碱性物质。温度过高过低、过干过湿均不适宜涂刷大漆。在荫房中可以进行人工升温、泼水或在地面放置浸湿的麻袋、草包,荫房是刷漆必备条件,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髹漆工艺流程。
1.髹漆工艺主要采用优良的生漆经过严格的数次过滤与脱水后与坯油混合而成,用生漆和银珠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的熟漆,制作时坯件双面要经过磨糙补塘、做灰、钻漆(材料主要用腰果漆和松节油)、刮浆(用血料和瓦灰)、再打磨、光两次腰果漆、磨退、擦漆(主要提高光泽度)等数道工序。操作时,用通帚醮熟漆涂刷转弯里角,后用牛尾漆刷醮漆涂刷平面,再用牛尾抄漆刷抄匀。然后,先用弯把漆刷理匀转弯里角;小平面用牛尾漆刷斜竖推刷匀漆并理直;大面积(指板面或台面)用大号漆刷翘挑生漆纵、横涂刷于物面,竖、斜、横交叉反复多次匀漆,将漆液推刷均匀。
2.髹漆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多数产品从设计到成功要半年时间,高档产品则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制作时根据产品设计的需要来决定漆层的厚度。一般产品反复涂刷大约须60次,时间约40天,厚度达到3.5mm,当目测颜色均匀,而涂刷时感到发粘费力时,可用毛头平整而细软的漆刷顺木纹方向理顺理通,使整个漆面均匀、丰满、光亮。中国雕漆习惯于漆中掺油,在漆中加桐油,可使每次涂的厚一些,漆层也会软一些,具有容易雕刻特点,纯雕产品涂刷多达几百次,时间多为一年左右,有的甚至不止,厚度多达1.8cm-2.0cm,雕刻时能巧妙而有效地利用漆的断层美,这是其他技法无法做到的。
3.雕漆工艺中还有另外一种工艺叠彩工艺又称之为剔彩,制作过程中的髹漆技术要求非常高,该工艺一改雕漆色调单一的特点,综合运用红、黑、黄等颜色,以体现画面的色彩感,经过大师们的雕刻处理,生动展示画面,具有班花的艺术效果,装饰性极强,与雕漆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叠彩工艺在底坯的制作方面需要按照不同的画面要求,在一块板面上髤涂不同颜色的中国大漆。由于调色料的不同,不同的色漆干燥时间也不尽相同,髹漆师傅不仅需要根据天气观察大漆的干燥度,同时还要根据不同色漆的干燥时间及时调整不同色漆的髹涂时间,极为费工费时。中国大漆使用和气候密切相关,尤其是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特别高,需要技艺人员能熟练的掌握这一点。在天气干燥时,可能一天只能髹一道漆,而到了梅雨季节,则可以髹两道甚至三道漆,把握不好,多一道漆就可能导致大漆起皱不干,少一道漆则可能导致干的太过,和下一道之间不连接,导致脱漆,这就需要平时不断的经验积累,尤其也是做好雕漆产品的根基所在,熟练把握大漆的配比和调配。为了保证大漆的多姿多彩,就需要进行多种天然材料添加,如传统的红雕漆,就需要添加银珠和桐油调配。大漆、银珠、桐油的配比非常重要,重则发黑,无法呈现出大漆红润的光泽,少则颜色轻浮,无法呈
现出大漆的稳重。正是由于掌握了对各种色漆的调配技巧,师傅们和国大师张宇一起恢复了扬州的剔彩技法,即多种色漆的运用创作雕漆作品,目前,这样的配比也是对外保密工艺。
5.能熟练的制作各类漆器胎体。髹漆除了以平面为主,同时还有多种形式的,如方盒、茶壶、立体花瓶、山子等,需要在髹漆时对物体的形状把握好,否则不仅会厚薄不均,造成挂漆,同时给雕刻人员带来难度。
6.由于熟漆中的主要成分是生漆,而生漆的干燥则由气候条件决定,物件涂刷后放入荫房内干燥,也可在室内使其自干(保证温湿度)。正常情况下,物件上漆后6~8h内触指不粘则表明漆膜表面已基本干燥,经12~24h漆膜基本干燥,一周后手摸有滑爽感,说明漆膜完全干燥,二个月后便可以使用。
大漆是中国的国漆,在岁月的磨砺下,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大漆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蕴含着民族的文化精神。随着技术和物质的进步,人们的审美也随之提高。大漆艺人在一遍遍的反复打磨锻造中,赋予了产品太多的精神内涵和情感因素。从低级到高级,从简朴到丰富,也体现了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从而使漆艺产品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和艺术的光辉。
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全球性和文化性研究的重要课题,大漆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也正是我们用实际行动为探索民间手工艺的保护,探讨手工艺创造财富的出路,探寻手工艺发展的未来,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和引领作用,把大漆工艺更好的传扬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燕《扬州漆器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
【2】张飞龙《中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科学出版社2010.4
作者简介
孙琴1981年出生,江苏扬州人,2003年进入扬州漆器厂参加工作,曾担任扬州漆器厂雕漆车间核算员、现为扬州漆器厂雕漆车间副主任,主要参与雕漆及雕漆嵌玉产品的工艺创新及技术传承,现为工艺美术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