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合作——工美创新之路新探

[日期:2020-08-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非遗合作,不是简单的工艺整合,更非名头叠加,而是不同非遗领域理念的碰撞与无间合作,从而化生出发展与设计的新知。本文借银聆首次与留青竹刻合作创作的【梅印】、【竹印】打开“非遗合作”之路的先河,这不仅是对当代银工设计发展之路的探索,更是一种适应于全门类的非遗之路的探索……

  2020年,我们启动了从去年开始就一直酝酿着的【非遗合作系列】。这个系列将长期延续,以促成银工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机合作,用博大精深的大国工艺碰撞出崭新的设计火花。

  第一次尝试,是与江南徐氏竹刻第三代、著名竹刻家徐素白之孙、作品屡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比赛上屡获大奖的徐雪草合作,当银工与留青竹刻两类非遗项目相遇,一种全新的道路铺陈开来。

  传统中的留青竹刻多用作旧式文房器物,极少用于首饰工艺——尤其是当代首饰,可算作较新的尝试。这对于金属工艺与竹刻工艺的呈现方式、设计思路都是一种创新。

  创新工艺承载形式,增强普适性

  王世襄老先生在其《竹刻小言》一书中有一章,专门阐述“竹刻的恢复与发展”,其中两条:丰富其器物品种、考虑与其他工艺相结合——这一次银工与留青竹刻的“非遗合作”,刚好应和了这两点。

  留青竹刻一门,讲求整体画面及意境,通常施用于臂搁、笔筒、香插、摆件等画面可发挥空间较大、用途较为优雅的文房器物上。

  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房器物来自“笔墨纸砚”的手写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其功能渐从“可用”变为“欣赏”,虽然仍被传统文化热爱者所珍爱,但毕竟不能“普适”,在这种情况下,王老所说的“丰富其器物品种”就显得尤为迫切。

  而首饰此门,虽古今不同,但其装饰、陪伴的属性始终都在,且不受空间限制,可以随身携带,相比文房重器而言,更具有适用性——况且,使用即传承是最自然而言的发展之路。

  这一次尝试,在品类、工艺呈现方式上都实现了极大的创新——整个系列由耳钉开始,进而拓展到项链、戒指、手链、脚链全品类。要求徐雪草老师要在直径仅7毫米的圆形竹片上精雕梅与竹,分别命名【梅印】与【竹印】,【梅印】还分为单层、复层两种,复层者需要在已出的梅花大型上再二次剔刻出更为细腻的花朵细节来,如花瓣顶端的蜷翘、花蕊的根根分明等……由于可造作尺幅太小,难度陡然增加。

  我国长于“精微”的工艺并不少见,如核雕;但对于竹刻而言,可以算作一次设计概念与工艺手法的双重创新。

  非遗工艺的结合,气象新生

  非遗合作,绝非简单工艺叠加的过程,若毫无章法的各自表达,只怕越极致越难以相合。毕竟每一项非遗都有自己的工艺特性,两相碰撞,要的是和谐共融而非“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竹刻是一种很有文人意境的造物,其材质、题材、手法无不以清雅高妙的文人文化为精髓,故而只有在最初以“文人性”的设计为理念时,与竹刻相连接,方相得益彰。

  于是我们将“大道至简”的国人哲学与当代艺术中的“极简设计”相结合。以一种少即是多、无中寄有的方式将自己原有的设计表达出来。

  手法上做减法,只用干净、简洁的素面包裹竹片,内外黄铜、足银两层,既很好地保护了竹片,又在颜色上形成层次,令古人的风雅与今人之简约完美结合。

  用在当代的首饰中,既借了几分古时文人的意境,又涵盖了工艺之精深,且可搭配各种穿搭,不限风格,与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相吻合。

  非遗发展之路新探的一点心得

  严格地说:两种(甚至多种)非遗门类的融合,其实是一种“再设计”——这种“再设计”意味着撷取两门非遗工艺的文化精髓,以一种系统思维的表达方式,重新整合和重现。

  当令竹刻与银工相结合的想法蹦入脑海的一瞬间,我得承认,我想的,并不是“工美之路”,而是“美”,这应是所有工艺美术发展、发扬的底色与本心。

  王维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如水,竹立森森,潺潺溪水如银带般自山间穿过,和着琴声与吟诵之声,猿鹤自来做知音……竹与银有着骨子中的、国人性的、雅寂的美,这种美中流淌着文士高人之思想、浩洁空旷之精神,亦是古代之匠人工美流传于今世所应该赋予的“回望”式的传承,这传承中,不仅有匠心,还有对“文人精神”的理解与热爱。

  如此,留青竹刻便成就了一个好例子,令我打开思路,走入更广阔的设计之路中去。今后,除了留青竹刻之外还可能有透雕竹刻、猛犸牙雕、玉雕……等等工艺的结合,呈现出不同的美。高山高士晶莹雪也好、世外仙姝寂寞林也罢;琅嬛如一梦之大富贵,琉璃妙世界之真纯净……凡我所体味到的,皆可随手拈来入设计。

  以此为念,今后所设计的门类除了饰品,可能还会涉及到符合当代审美的茶器、花器、文房之类富有新式东方韵味的器物。令非遗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真实的、亲切的、自然而然的成为今日生活的一道新景色。

  另外一层,首饰、器物的艺术,不仅仅是金属、竹玉之类的“工艺的艺术”,更是一种与人相关的佩戴、使用艺术。需要作品与佩戴者、使用者之间形成一种“物我相融”的精神连结——这是一种“多方连结”,是东方韵味、新锐精神、工艺设计的表达、佩戴者的需求等多层面、多角度的有机统一。

  以此为念,“非遗合作”其实是一种更多可能性的打通。正如工艺的发展也不应单单一味只是其本身手法、技术的研究。某种角度而言,“非遗合作”是在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背景下,工艺必将随之发生嬗变的一种自然的发展趋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