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浅析

[日期:2020-08-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山水画是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许多中国画家都在思索用怎样的笔墨去表现不同的世界,最后所谓的“经典”都是在此中历练而成的。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墨法

  山水中的墨法

  墨法,又称用墨之法。谈到墨法自然离不开水,既然是水墨,当然是以墨为本,以水为辅。造纸术的产生衍生出墨法的运用,中国画中最常用的几种墨法有一下几种:积墨法、宿墨法、焦墨法和冲墨法。

  积墨法:墨色从淡到浓,层层重叠,相互交错,可湿积亦可干积,湿积可见墨韵,干积可现墨骨。

  宿墨法:用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作画,可呈现出简单空灵的美。

  焦墨法:用笔时,枯干凝滞,行笔缓慢,故而可营造出苍老干练的画面。

  冲墨法:在第一遍墨尚未干时,用清水冲洗,使其产生墨块在中间淡化的效果。

  墨法亦被古人称为“血法”,最早在古人眼中,墨法就是书法的血液,所以古人在写字时都极为讲究,墨太淡,则影响神彩,太浓,则使笔锋凝滞。到了明代,文人画开始兴起,书法的墨法便慢慢融入国画当中,为国画作品增添了笔情墨趣。张彦远在他的书《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运墨而五彩具,是为自得。”[1]这五彩便是“浓、淡、润、渴、白。”后人也有“六色”、“七墨”之说。墨法是书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浓、淡、湿、干等奇妙变化,表现出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墨色的变化不但影响到作品的章法,对于作者在整幅作品中倾注的情感与表达的意境都有较大的影响,故而历代大家都非常注重用墨的技法。

  山水中笔法

  笔法,一般是指勾、皴、染、点,笔法中国画发展的历史中呈现出各种姿态。以勾法为例,清六家之一的王时敏勾法内敛,线条比较平均,勾线空灵,而近现代画家黄宾虹的笔法则奔放有力,厚重且密不透风。

  初识中国画时,我们便以勾勒线条为入门法则,勾法在工笔画中的使用尤为突出。用勾法所表现的作品亦是我们平时所指的白描,工笔画中的勾法比起写意,更为严谨,根据所勾描的对象,我们还要运用不同的勾描方式,国画中传承的十八描是勾线的重要参照标准,它所展现的线条的美感是全方位的。

  第二种笔法,皴。皴的本意是指皮肤受冻裂开的意思,在国画中,这种笔法常用来表现山石纹理。用各种皴法来表现山石的走向,山石的阴阳面。不同的皴法,所表现的意境也是大不相同。北宋画家米芾与其长子米友仁独创了米点皴,这种皴法最适合用来表现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而与它风格迥异的则是唐代画家李思训所创作的斧劈皴。这种皴法下笔遒劲有力,运笔抑扬顿挫,犹如斧劈刀砍,故曰斧劈皴,此皴法最适宜表现苍山或棱角分明的岩石。

  第三种笔法,染。染是国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辅助笔法,传统国画中,染这道工序并不会独立存在,它依附于线条的走势进行补充绘画。

  第四种笔法,点。点是与勾相辅相成的笔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山水画中点缀苔点与夹叶。

  山水中历史

  山水画顾名思义,是以描写山川河流为主的画。山水画的起源非常的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连绵的战火早早地唤醒了人民的思想意识,而佛教的传入,促使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纷纷选择了隐居,就在此时,山水画就已经开始悄悄地独立发展,但由于当时人物画还处于一个鼎盛时期,山水画虽已独立却并没有成为气候,大多数时候它依旧作为背景板出现。我国现存世最古的山水画——展子虔《游春图》,它的主角也并不是山水,作为巨大的山水背景板,游春图里的崇山峻岭,奇峰妙石,层次分明,远景近景的布局成为了当时山水画的新格局。

  IMG_256

  《游春图》局部

  到了五代,战争纷乱减少,局势稳定,人们的生活逐渐走向正规,此时,文化艺术又开始生根发芽,并达到新的艺术境界,由于地理问题,五代时期的绘画风格相当不统一,但是却又相互影响,相互呼应,五代时期出现很多我们熟悉的画家关仝,顾闳中,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在五代时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荆关所代表的北方山水大气磅礴,董巨所代表的江南山水平淡婉约,南北两派大放异彩,使得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在艺术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突出地位。

  宋元之后的山水画更为丰富,此时文人画占据了主流位置,元代的画家多为“野生”画家,他们不拘泥于画院派,在创作上更加自由更加主观,大多数时候他们寄情山水,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与抱负。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人物画开始减少,更常见的表现形式为诗配画,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元朝几十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其中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最为世人所知。元四家继承荆关董巨的山水画传统,在前人的手笔上传承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各自成一家。元四家用自己的风格将元代的山水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山水中的山与水

  从古至今,各个画派之间的纷争一直是山水画的一个特殊的交流方式。山水画从古早时士大夫用来逃离世俗的解压方式,变成现在重要的艺术历史文化,它的发展与我国的宗教也是大有联系的。山水画并不仅仅是用来描绘山水风光,大多数时候它的表现情感更为深沉也更加耐人寻味。从前政治不自由,大多数文人都选择寄情笔墨,山水的节奏韵律,肆意挥洒的豪放,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作者的心境。所以,山水画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山水的每一幅画面,每一块山石的构成,都不是简单地叠加眼前所见之景。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之中,有景生情,由情即景,情景融合,才能创作出一幅具有独特语言的山水画。

  山水画的创作也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用心的去感受大自然的山水树石,下笔时,才会觉得笔下生风。在我看来,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当是:身临其境。山水画中的山水随四季变化,春山春水,空灵剔透,夏山夏水,苍劲凝碧,秋山秋水,深沉缓慢,冬山冬水,萧肃静谧。你去欣赏它,即能懂它。

  名家山水

  吴门四家之首,沈周,一生布衣,长期从事绘画工作,擅长山水,师承董巨,自成一派,其弟子文征明曾出言:“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有一百个文征明加起来,也抵不过他。”沈先生天赋极高,却不屑科举,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了自己精彩的一生。沈周在元明之后在文人画派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师承各名家之后他融入了自己的技法,进一步推进了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成为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沈周的一生创作无数,其中《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庐山高图》尤为突出。

  《庐山高图》是沈先生凭借想象创作的国画精品,整幅画极具北派画风的特色,雄浑有力,遒劲生风,同时又体现出了南派山水的温柔婉约。这幅画借鉴了王蒙的笔法,布局精巧,山峦郁郁葱葱,山石多用披麻解索皴,留白适宜,色调灰白,整体画面空灵而不显淤堵,山势层次分明,雄伟瑰丽却又郁然深秀。由远及近,一人立于飞瀑之下,小小的人与壮丽的山川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山石深远无比,画面远处水云浮动,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灵动之气。再加上飞瀑直下三千尺,更展示了画者的内心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与胸襟。

  IMG_256

  明沈周庐山高图纸本设色

  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受赵孟頫影响颇深,师法董巨,取众家之长而自成一派。他的作品多以繁复茂密的山林为主画面,层峦叠嶂,仓松翠树,形式万千。善用解索皴和牛毛皴。现存世作品有《夏山高隐图》《葛稚川移居图》《丹山瀛海图》《太白山图》等。

  这幅芝兰室图,气势磅礴,飞泉流瀑,是王蒙的经典之作,画面中芝兰室庭院依山傍水,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悠然自得的境界呼之欲出。

  IMG_256

  元王蒙芝兰室图

  结束语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要想从一幅山水画中看透作者的心境,非得是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宗炳所写的《画山水序》中提到:“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2】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新时代的艺术之林中独放异彩。在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的新世纪,我们要向前辈学习,学习他们坚持继承和不断发扬传统艺术的精神,要不断学习和探究,使中国画推陈出新,要做到更好的把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通过更加国际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时代在不停发展,艺术的脚步也不能停下,我们始终坚信,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画会永不止步的前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不断的改良和创新,才能把国画这个伟大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清代画家石涛早就说过“笔墨当随时代”,由此可见国画的创新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随着西方的艺术被引进,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便一直处在冲撞状态,怎样将传统的中国画与时代的发展相连,是现代画家不断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话题。传统还是创新,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现代作品的创新大多失去了传统的意味,浮于表面,充满了形式感和应付感,这些没有传统做铺垫的过眼云烟似的作品,不足挂齿,中国画发展史上,有太多像: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这样的从传统中来的大师,他们立足于传统之上,孜孜不倦的探寻,无不为中国绘画史开拓了新局面,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49页

  [2]魏晋南北朝宗炳《画山水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