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据考古界的研究发现,公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玉璜、玉珠等玉器。玉雕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雕刻品类之一,是手工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不同的年代,玉雕也会有呈现出不同的造型与主题特色,于2008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时代的发展,玉雕的创作也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产生了多个流派,如耳熟能详的“京派”、“南派”、“苏工”等。苏工玉雕在岁月更迭中不断重塑、洗牌、创新,本文结合当下苏工玉雕的行业发展现状,直面痛点与挑战,浅探苏工玉雕的新机遇。
关键词:苏工玉雕现状痛点机遇
苏工玉雕第一次享誉全国是在明嘉靖万历年间,“陆子冈”成为后世玉雕匠人心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苏州本土并没有如新疆和田般有较丰富的玉石原矿,却在历史及当今的发展潮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玉雕为生的买卖产业链覆盖了从上游至下游,形成了玉雕行业集散中心地之一。“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可为此佐证。从明清时期发展至今,苏工玉雕抓住了发展机遇,创造了多个辉煌巅峰期。
一、苏工玉雕扬名的天时地利人和
明朝中期后,苏州被称为“江南首都“,因靠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时尚气息浓厚引流着潮流,使得玉器等消费品得到了市场的热捧。”子冈牌“即为明朝治玉名匠陆子冈做所,他将江南文人所喜好的诗词、书画、拓印等融于小小一方玉牌之上,并运用高超的技艺将作品雕琢的玲珑奇巧,令人称赞不已,”吴中绝技“因此得名,贺四、王小溪等将玉雕制作技艺推上了新的台阶。
苏工玉雕以中小件为主,工艺细腻,线条婉约,细节把握生动形象,善用巧雕与俏色,凸显玉石材料本身的特性之外,能够更加传神的表达出雕刻玉石的韵味与意境,小中见大,以微知著,使得原石经过巧匠一番雕琢之后价值倍增,苏州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凝聚着苏工的匠气。
苏州这座古城有着高包容性与开放度。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苏州的相王弄、十全街、南石皮弄等从九几年便开始产生玉雕的集聚效应,而后的园林路、狮子林等玉雕一条街,融合了南来北往、全国各地的玉雕匠人,其中不乏行业翘楚与新生代“后浪“,一方面通过家族传承或是师徒传承的传统方式,另一方面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个性与创新、传统与时尚相挂钩,苏工玉雕再次创造了新的辉煌发展期。
与此同时,苏工玉雕依托行业协会搭建了人才培养与技艺交流的平台,“子冈杯”与“陆子冈杯”的举办激励更多的年轻匠人潜心钻研,提升创作能力,形成更为良好的学习与行业促进氛围。
二、苏工玉雕的发展现状
1、“面粉比面包贵”各类玉石全面“开花”
和田玉一直是传统玉雕的主流,儒家对玉文化的解读基本上是基于对和田玉的认识。但在当代多元文化环境下,仅和田玉和玉石已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和田玉石资源不可再生,其它品类的玉种相继被市场挖掘并热捧,如南红、绿松、河磨玉、寿山石等。
再者,市场上“面粉比面包贵,很多质地较好的玉石原材料成本本就不低,加上加工费用后造成了面粉比面包贵的局面,一边是高价但买不起的原石,一边是低价却品质较差的”货色“,导致市场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一端是早期屯着好料的依旧”慢工出细活“的匠人们,坚信市场才是检验作品的唯一试金石,另一端则是从事着玉雕生意的经销商们,因为市场价格日渐透明,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玉雕行业的”商家“们不断经历行业的”寒冬“。
2、机器雕刻替代部分人工大量从业人员立于十字路口
玉雕的繁荣和发展吸引了大批从业者的涌入,而从原先的手工雕刻到现在的机雕的出现,又让很多涉足玉雕行业未深技能并不扎实的从业者进退两难;数控机床雕刻玉石,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事物。机器雕刻的大量生产降低了玉雕的人工成本,精美廉价的机器雕刻作品是许多玉雕新手的首选。
3、十全街、相王弄等玉雕集聚地整顿
对于众多的玉雕爱好者和玉雕从业者来说,十全街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三年前以服装行业为主的时尚街,在2014年初掀起了一股“玉雕潮流”,各种规模的玉雕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仅仅2014年一年的时间,十全街累计开业的玉器工作室共有120余家,形成了一条以相王弄玉器城为中心,西至南园宾馆,东至护城河的玉器一条街。经过一年的经营,十全街已经成为了一条发展最迅速、特色最突出、在玉器行业中极具风向标作用的特殊街区。
2019年年底一纸十全街、相王弄的整改通知,几乎是一夜时间,曾经日夜繁忙人潮汹涌的相王弄现如今空无一人,大量从业人员或是返回原祖籍地,如河南镇平、徐州等地,还有的从业人员索性卖掉了机器,在行业环境不景气的当下选择了转行,曾经的相王弄是否真将成为历史?
三、直面痛点苏工玉雕的新机遇在哪里?
1、传统苏工玉雕题材与文创相结合
玉石品类的全面开花,让更多的玉石能够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其他材质的玉石因色泽、玉质的不同让玉雕作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下文创设计的发展势头正盛,玉石首饰化与设计化让传统苏工玉雕摆脱出固化的创作格局。
2、科技发展,促进玉雕工艺升级
纵观历史,手工业的历史也是一部工具发展史。当代玉雕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会有更好的机器迭代更新,玉雕技术的创新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玉雕工具的设计也是玉雕艺术家长期雕刻实践的技术总结。为了达到特定的效果,在特定的环节中,只有雕刻家知道需要什么工具,这也会促进特定工具的生产。机雕的出现,让很多传统的匠人深觉反感,但机雕与手作,终究一个是机器的产物一个是匠人的手作,就如人工智能的出现,只会让社会更加进步,而非取代所有的人力。
3、学院派的加入为玉雕行业注入新生力量
传统苏工玉雕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傅与学徒在作坊里的传授。一开始,学徒大多是带着学一门手艺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的,这是一个偶然的选择。近年来,很多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因为兴趣爱好和环境的使然进入手工艺术行业,形成了新生代的主要力量,其优势在于设计创新的思维是开放的,传统的限制更少,扎实的绘画基本技能能够充分感知艺术并将其表现出来,使玉雕艺术领域在思想层次上和表达手法上有了很大提升。
虽说十全街、相王弄的行业整顿让大量的从业人员流失,但学院派的加入让苏工玉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向来以质取胜的苏工玉雕也将呈现新的发展生机。
4、市场消费群体审美提高促进玉雕行业的创新
当代的玉雕产品来自风俗习惯,即接受玉雕匠人作品的主观性,消费者开始对传统题材提出异议,逐渐加入自己的想法,希望创作作品甚至是个人元素符号,这要求设计师能灵活有效的进行变通。可预知的是未来的消费者将变得更加个性化,未来玉雕工艺的发展应该是设计创新的进步,让每一件玉雕作品真正成为精神寄托和文化载体。
玉文化的发展,贯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经过一代又一代玉雕人的不断努力,这朵艺术奇葩更加娇美,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玉雕艺术仍旧可以灿烂于历史文化长河中。
作者简介:
杨斌,男,生于1969年,苏州人,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秉承苏州玉雕的传统,多年来潜心于创作,代表作品有《龙翔凤翥》、《玄武》、《禅莲净心》、《如是观》、《鹿鹤同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