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纹样的发展与运用

[日期:2020-08-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纹样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封建时期的鸟兽纹,到文明时期吉祥纹,它不仅是美的表现,也是人们艺术审美观的一个成长史。

  【关键词】云纹水纹装饰

  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博物馆藏品上都会出现连续的繁复的花纹,以花鸟鱼虫还有水纹云纹等等为主构建了一幅幅神秘的图腾画面。这些就是我国传统纹样的一个重要代表。我国传统纹样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彩陶图案距今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原始社会传统图案的主要代表。彩陶图案的选材丰富多彩,以动植物,人物,几何纹为主,用质朴的笔触,将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各种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图案。这个时期的人们用自己特殊的语言讲述了他们的生活图景,给后人留下无价的文化财宝。

  彩陶艺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最早出现的图案使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并熟知的鱼纹。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已经逐渐成熟甚至完美,它是我国原始社会彩陶艺术的重要代表。出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作。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1】整个画面简洁有力,栩栩如生,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一目了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几何纹样的发展与变化与社会的人文发展有很大的联系,它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与历史背景,每个时期的纹样都有着它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发展到汉代,几何纹样由叙述性变成规整性,它不再似远古时期粗犷自由,而开始冲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传统纹样从这里开始变得四平八稳。

  而到了唐宋,传统纹样从简单随机的图案变成了一种正式的装饰文化,开始被大量运用并赋予各种特殊的意义。人们开始把美好的祝福寄予在这些美丽的图案上。例如:如意纹寓意吉祥如意,莲花纹则与佛教息息相关。云纹是传统纹样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纹样,云纹形态多变,亦柔亦美。

  明代以后,传统纹样的使用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比起唐宋,它所表达的美好愿望更为直白。明清不分家,清时期的纹样将明代的纹样发展到极致,比起远古时候,明清的纹样开始具有韵律感,花卉纹样开始被大量运用在服饰装饰上,其中以水波纹,云纹,鹤纹,回纹等纹样为主要纹样。

  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纹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来没有退出过艺术装饰的舞台,在艺术形式更为丰富的现代社会,传统纹样依旧占据主角的地位。尤其是近几年,家装风格逐渐简约化,由点线面形成的简约重复的图案在一众花哨的装饰图案中脱颖而出,整齐的对称性的图案使人产生浓浓的愉悦感。人的审美是不断重复发展的,而传统纹样的魅力就在于它跳脱了这种审美发展,它超脱于普通的审美观之上。

  重复的图案性的纹样是永不褪色的时尚,放眼国际奢侈品牌,销量最高的依然是各家的老花产品,尽管每年推陈出新,传统的图案却永远占据第一名的位置。传统纹样的符号在现代社会依然很受大众设计师的追捧,我们可以在很多服饰,包包,鞋帽上看到一些我们熟悉的传统纹样。例如下图中的衣服上运用了云纹,鹤等传统吉祥纹样。

  

  这几年国内很多品牌开始掀起国潮热,一些空洞的审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年轻人对服饰装饰的要求,而包含各种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在这时候脱颖而出,在赋予了各种美好意义之后运用于各类生活用品及服饰中,人们的民族自信突然找到了宣泄的出发点。“传统如根,有根的设计才能推陈出新、日益强大,否则知识无本之木,无源之流,经不起时间雕琢。”【2】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一种大胆而又富有新意的创新,古老的东西并不代表着落后,俗话说,时尚是一种轮回,更何况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艺术文化,更是时尚的弄潮儿。

  如今的装饰纹样在传统的云纹如意纹等等图案的基础上,根据新兴事物的发展融合了更多的现代甚至西方文化元素,这种大胆创新,使得传统纹样重获新生,这种融合突破了传统,但又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将传统纹样进行简化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时代的新型图样。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纹样的神秘复古,又同时让人更易于接受。在传统中创新是设计者最急需攻克的难题,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同时也是具有使命感的。传统纹样传承千年,到了现代,它将成为新时代的新语言,我们要做的是勿忘传统开拓创新。

  【结束语】

  传统文样的出现早于文字,它是比文字更古老的语言,几千年来,它以各种方式诉说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故事,带着各个时期人们的情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它是无声的,却又带着令人震撼的呐喊,即使是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也不妨碍它紧紧地占据属于自己的专属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博物馆人面鱼纹彩陶盆介绍说明

  【2】《浅析传统纹样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叶倩潜《艺术科技》2015(5):15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