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象牙浅刻,传承,发展
一、原材料问题的起因
牙雕的原材料有象牙、野猪牙、海象牙等。从古至今,我国的牙雕工艺主要使用象牙最为雕刻材料。但国际上出于动物保护的考虑,2013年在曼谷召开的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大会首次提出“国家象牙行动计划”,是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合法象牙市场之一的中国与其他18个亚洲和非洲国家共同制定和实施了此计划。2016年在开罗举办的非洲部长级环境会议第六届特别会议期间,与会的非洲多国共同签署了大象保护倡议,同意采取切实措施严格禁止象牙贸易,以实际行动保护非洲象。同年10月,CITES大会通过加强“国家象牙行动计划”(NIAP),以达到终结盗猎和象牙非法交易的目的。2017年底,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的通知》,将现行停止国内的一批象牙定点加工单位和定点销售场所的加工销售象牙和制品。此后,按照国务院的通知,全国各地开始逐步对现代象牙及其制品加工单位的关停工作。及至2018年,国内已全面禁止现代象牙及其制品的贸易。这是对象牙雕刻行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二、原材料的替代方案
在国内外严禁现代象牙贸易的大环境下,牙雕行业内的众人努力寻找出路,最终将目光转向了猛犸象牙。猛犸象又称长毛象,生活在一万多年以前的冰河时期,其牙齿的重量、尺寸、弯曲度都远大于非洲象牙,最长科大4米,最重可达80多公斤,而非洲象牙中30公斤多已经是比较少见的大号象牙料了。猛犸象牙的内在质地与非洲象牙基本无太大差别,其硬度较高,韧度则稍低,色泽柔润光滑,优质的猛犸象牙足以媲美现代象牙,作为雕刻材料完全没有问题,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合法交易的象牙。采用其作为现代象牙的替代材料,已是牙雕行业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开始用猛犸象牙进行雕刻,但因其保存不易,容易老化、开裂,人们更偏爱现代象牙制品,故而当时采用的极少。
但是,虽然目前原料问题是暂时解决了,但牙雕工艺的传承依旧不容乐观。首先,我国目前所进口的猛犸象牙原料基本都是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冰冻层里挖掘出来的,不是所有的猛犸象牙都能用于雕刻,大多数象牙因时间久远已经石化或钙化,无法成为雕刻原料,只有极少一部分保存较好的可以用来雕刻创作。其次,猛犸象牙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不断的开采和挖掘,猛犸象牙只会越来越少。虽然目前来看来猛犸象牙材料还是比较充足的,事实上,猛犸象牙的资源还是要远少于现代非洲象牙的。
从长远看来,原料问题仍是悬挂在牙雕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需要密切关注。
三、象牙浅刻艺术的传承方式与现状
传承,是尊古尚古的一种社会价值观。非遗的传播发展与传承方式有很紧密的联系。非遗的传承体系是由三部分构成:群众、普通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代表性传承人是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中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是家庭式传承。家庭作坊的模式下,以血缘为纽带,一代代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传承方式是为了防止家族所拥有的独特技艺外传流散。但此种传承方式会有失传的风险:传承者出现意外或家族成员不愿继承学习技艺时,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此时,另一种传承方式:拜师收徒就必不可少了。拜师学艺一般需要中间人引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此种方式仍带有较浓的家庭色彩。
象牙浅刻工艺师们大多出自作坊,靠师傅口传心授和自己摸索学习雕刻技艺。师傅传授手艺是“领进门”,能否成大器,则需要靠个人修行。师傅除了教授手工技艺,也要教授为人的品德和职业素养。民间工艺美术是生存的艺术,古时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训诫,故而师徒之间也存在潜在的竞争,师傅授艺时一般会有所保留。但发展至当今社会,工艺美术的性质也有了发展和变化,教会徒弟不会再会饿死师傅,技艺的传授变得更加透明。人是传承的主体和关键,非遗的传承中代表性传承人的收徒授艺尤为重要。因为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着精湛的传统技艺,对培养后继人才、技艺的传承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工艺美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口口相传向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式转变:比如印刷书籍、杂志,电子网络如网站、公众号的宣传,展览会和博物馆的展出等。目前,象牙浅刻艺术主要依靠参加各种工艺美术展会进行宣传,事实上这种方式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大众的普及度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不像了解紫砂壶、玉雕、竹雕那样了解象牙浅刻,许多优秀工艺师的精湛技艺及优秀作品所知者甚少或者不为人知。同时,做学徒的三五年时间里没有经济效益,也制约了年轻人学习传统工艺的积极性,令常州象牙浅刻艺术面临着传承困境:后继无人。
四、象牙浅刻艺术的未来发展
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象牙浅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如何保护和发展象牙浅刻工艺,传承是关键与核心。从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发展到现代的数字化传承模式,这其实就是传承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自我调整的体现。但由于商业化、市场化浪潮的侵袭,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式微是无法否认和忽视的事实。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需要国家对这门工艺及其传承人给予保护,地方政府应制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方案,而不是泛泛而谈;同时还要付诸行动,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其次,现在象牙浅刻的代表性传承人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的作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作坊都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作为传统工艺重要的传承场所,工作室不仅是教徒授艺的场所,也是工艺制作和过程的展示空间,更是每一代手工艺者辛勤劳作、不断发展的体现。第三,人才断代对象牙浅刻艺术的传承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和各所高校进行合作。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工作室参观学习,也可以邀请象牙浅刻工艺师们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对这门传统工艺能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以期培养出一些热爱象牙浅刻艺术的人才。这些人或许能成为象牙浅刻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借用现代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如电视、报刊书籍的专题介绍,或借助电子网络平台,如数字杂志、传媒影视等,向大众进行科普推广,传播象牙浅刻艺术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另外,象牙雕刻作品中,除了各种摆件外,也有如笔筒、毛笔(图1)、臂搁、镇纸等具有实用性的器具,运用圆雕、镂雕等多种手法雕刻而成。同样,象牙浅刻除了插屏等装饰性作品,也可以在抛光好的象牙笔筒、毛笔(图2)、镇纸等表面运用浅刻技法进行雕刻。
图左1清中期象牙镂雕钱纹管紫毫笔,图右2清中期象牙雕八仙图管狼毫笔
(图片来源:《故宫竹木牙角图典》[1]第221页、第222页)
图1是清代内廷御用笔,笔管上的古钱纹采用镂雕技法雕刻,笔帽上的蝙蝠则是采用了浮雕技法。图2笔管上阴刻八仙人物图,阴线内填以黑漆。这两只笔都可用来书写绘画。
现代的牙雕制品中文房用具等的受众面相对较小,除去一些书画爱好者外,实际真正使用这些象牙文具的人不多。为了扩大受众面,现在牙材也会被制成手钏、珠串、挂牌等可以佩戴的装饰品,价格不是太高易于接受,很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这些装饰品实用性更高,基本运用圆雕、浮雕等技法雕刻而成。我们也可以考虑尝试在此类饰品表面浅刻图案。只是这类佩戴用的装饰品一般形制都比较小,与牙片、笔筒等相比,可供雕刻的面积小了很多,图案设计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而要做到小而精也很考验雕刻者自身的技艺水平。
即便如今象牙浅刻艺术面临困境,但作为象牙浅刻艺术传承者中的一员,希望尽己所能的为保护和传承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贡献一份力量。
[1]张荣、刘岳主编.故宫竹木牙角图典.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6.
作者简介:陈莉娜,女,1984年生,中级工艺美术师。常州市陈桂方艺术品商行,创作设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