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象牙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广受历代文人墨客喜爱。象牙雕刻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技艺精湛,是牙雕与书画相结合的产物。象牙雕刻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转型,象牙雕刻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对于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探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象牙浅刻,创作,传承
象牙雕刻作品所以精美绝伦,人们喜闻乐见,争相收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作品和雕刻技法的多样化。牙刻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立体雕、圆雕、透雕、镂雕、浅浮雕、高浮雕、微雕、平面雕刻、平面微雕等。平面雕刻也就是本人从事的象牙浅刻平雕,又称之象牙浅刻。象牙浅刻是牙雕艺术中的一大门类,它不同于立雕、浮雕之类。它与我国的中国绘画息息相关,牙刻作品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件优秀的牙刻作品必然是诗、书、画、印四要素的完美结合,不同于书画作品的是,创造牙刻作品的工具是刻刀。要想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和对中国画理论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扎实的刀法应用技术,灵活运用冲、划、切、刮等刀法,在画面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象牙浅刻的题材来源十分广泛,一般而言,有人物、花草、鸟兽、山水、神话传说,追求意境的表现,其内容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十多年的象牙浅刻生涯使我对牙刻艺术有着更多的理解和经验的积累,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我个人更偏向于用写意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栩栩如生,达到一种淋漓尽致的效果。我认为写意性内容更有利于深化主题和表现内在精神,更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写意画中,又以刻画远古近代名画家之作居多。
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我所创作的《象牙插屏“秋山夕照图”》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该作品原是清代画家吴石仙所作。画面展现了夕阳斜曛,老汉骑驴过桥而归,童子挑担相随;桥下溪旁,有一雅士倚窗远眺。柴篱村舍错落于远近山坳,远处寺廊塔影隐隐可见。山顶秋山夕照,归鸦点点,诗意尽在画图国。
选定题材后,就要开始打稿。牙刻的打稿设计方法也各有不同。有的是打好腹稿,做到胸有成竹,直接操刀雕刻;有的是用笔细细勾描,然后再一丝不苟的去刻。无论采用哪一种打稿方法,雕刻前都要对运刀做到心里有底:何处应用阴刻,何处用深刻,何处用浅雕……总之,要达到雕刻时用适宜、变换的刀法,以期自然浑成而又富于变化。我在雕刻前,总是先静下心来,有了整体的造型以后,再把外轮廓线先描出来。也许一件作品要数月刻成,但每次都待神驰其中时才动刀雕刻,绝不为刻而刻!
在我老师陈桂方先生的指导下,我大胆地在远山处运用了点、平、刮等刀法,为求气势跃然,先勾勒出了山石的气势,再用点和刮体现其神韵。整体的远山是一个完整的构图,大框架的构想要一次完成,心中存胸襟千万丈,方有山水宏大之相。远山分为棱角分明的怪石巨山,也有溶入轻雾天色的虚形之峰,在刀法处理上是截然不同的。
棱角分明的巨山,用平和刮为主要刀法,达到既有奇石的怪逍,又具山势风骨的效果。与天色相接的山峰缥渺之感,实为难中之难,除了后期色彩的晕染,在此时的雕刻上刀法应以刮为主,手法连贯,手劲平匀,一气呵成,才有了峰与峰之不同,山与山之远近。这样的处理方式,如同在进行泼墨创作,刀法运用的先后次序很关键,一次到位,不容翻改,所以,必须胆大心细,除了有自信的用刀手法外,靠的是一直以来多幅作品的经验积累
不同的物质材料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美感,象牙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呈牙白色和淡黄色。牙刻的创作不仅要注重画面的内容与构图,同时还要善于利用象牙自身的肌理与美感,发挥其独特的美感。若能够利用好竹根、竹面的不同材质和肌理,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我在直径cm的牙片上,综合运用浅雕和阴刻技法,刻山崖涧石,松壑茅亭,远处云烟渺渺,苍山雁影。山石树木,河流房舍皴擦多变,层次丰富。我运用浅刻刀法的便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纸绢上水墨深浅浓淡之韵味和用笔的徐疾、干湿变化之美。画面近处峰岭起伏,峭壁如障,岩壁之下,江面微波荡漾。中山水气势雄厚,丘壑幽奇,长烟雨法,墨晕淋漓,烟云生动,峰峦林壑,阴阳向背处,皆能渲染入微。诗文题跋阴刻较深,山水人物部分阴刻较浅,构图疏密得当,书卷气十足。
整副作品为体现立体感和层次多样化,既有浓墨重彩的泼洒,又有近景的细雕,因此要用到象牙浅刻两种主要刀法需结合使用,对不同的构思对象选择最合适的刀法运用,才能体现完整的山水雕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社会人们的鉴赏水平,审美要求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仅仅立足并不是我辈人所追求,如何让象牙浅刻艺术更长久地生存,更能发挥其艺术特色,更广泛地进行传播,这才是当代牙刻工作者的重任。
作为一名象牙雕刻者,在学习前辈大师优良技艺的同时也要求自己不断突破创新。创新是必然的。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传承没有创新,那么永远只会原地踏步,甚至被社会遗弃。在这里,社会的需求就成为了艺术创作者必须要关注的一片新天地了。
掌握纯熟的创作技法与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并行,敏感地捕捉市场需求。创作是根本,质量是保证,把握时代的脉搏,让每一件艺术品富有时代感,引领人们的审美观,唤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这就是我们当代创作者为中华古老艺术增添亮丽色彩的时代任务。
作者简介:朱波,男,1981年8月17日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常州市陈桂方艺术品商行创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