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刺绣传承数千年,从最初日常生活用品上的点缀,到附带一定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再到纯艺术鉴赏功能的艺术品,刺绣产品的门类越来越多,作为一个常常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产品,刺绣经常蕴藏着多人的智慧和汗水。其中,除了人们常见的绣娘,也不乏男士加入,他们在设计、构思、绣制、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参与,对刺绣的传承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兴盛于江苏省苏州市及周边一带的苏绣,和湘绣、粤绣、蜀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本文以苏绣为例,结合多个实例,分析苏绣创作和传承中的“他”力量。
一绣郎群体——大男人也可以捏起小绣针
在人们的通常印象中,刺绣创作者都是女士,所以常用“绣娘”一词代称从事刺绣的人士。在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也有一些男士打破职业的性别藩篱,做起了“绣郎”。其中,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沈德龙最为典型,成就最高。
沈德龙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之后,他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工作,得以深入接触苏绣文化。在与多位大师的接触中,沈德龙体会到,刺绣的发展脉络是借助绘画实现艺术化的。长期以来,绘画一直是刺绣的摹本、蓝图。临摹绘画,丰富了苏绣题材,促进了苏绣技艺发展。苏州刺绣研究所请他这样的美术专业毕业生加入团队,就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团队配备,为创作蓄力。而沈德龙想,为什么只能自己画,然后拿给别人绣呢?如果自己从构思阶段就起步进行原创,自己对自己的设计理念更为了解,不是更有利于诞生精品苏绣吗?怀揣着这个想法,沈德龙决定亲手刺绣。
不过,大男人捏小绣针,让沈德龙在起步阶段吃了不少苦头。经历过反复的磨练,他最终克服了重重精神、体力的考验,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刺绣工艺师。沈德龙如鱼得水,驾驭色彩的情感语言以及画面的装饰效果,把苏绣的传统技术与绘画的美学价值完美结合在一起,将绘画艺术深层次融入苏绣技艺之中,尝试乱针表现的多种技巧,注重色彩的构成,拓宽了苏绣的表现力,使之有了新的审美价值。
沈德龙的刺绣作品《富春山居图》《天使之爱》《富贵人生》《伎乐天》《八骏图》《贵妇人》《天籁》等屡次荣获全国大型艺术评选的金奖、银奖。特别是他以八年心血绣制的《蒙娜丽莎》,与原作和而不同,别具苏绣艺术格调,收获了刺绣业界内外的广泛赞誉。
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号称有8000绣娘,是苏绣产业化最成功、刺绣人才最集中的地区。数年前,一位名叫张雪、出生于1988年的小伙也在母亲——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薛金娣的帮助下顺利进入刺绣行业,成为刺绣新生代里的“绣郎”代表。张雪大学毕业后能够潜心学习苏绣,认真研究新作品,一针一线地在一片质疑中闯出了自己的天地。2014年、2015年、2016年,张雪的作品连续三年获江苏省“艺博杯”金奖。
二框架定制——为苏绣搭起方圆天地
除了兼具欣赏和实用功能的生活用品苏绣,人们通常见到的苏绣展陈品都离不开框架。框架与绣面搭配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了苏绣的欣赏效果。因此,工艺师们在框架的制定上也同样考究,从花纹装饰,到红木材质的选择,不一而足,为的都是烘托苏绣的艺术鉴赏效果。
具体到框架的定制,传统框架多是木质,框架制作者多为红木雕刻艺术家,从业者多为男性工艺师。红木雕刻原本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行业,在与苏绣合作时,红木雕刻艺术家甘居配角。
近年来,为了适应当代艺术审美,金属材质的苏绣框架日渐增多,对设计感的要求更高,对原材料的加工难度也更高。金属加工,同样是以男性从业者为主。
三市场营销——让更多人懂苏绣爱苏绣
苏绣要向高端市场发展,不只是靠创作者技艺的提升,还应该主动把握市场,把市场掌握在自己手中。多年来,绣娘们虽然承担着刺绣创作的重任,但是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理念来说,更多的夫妻档绣坊还是由男士对接市场销售。他们精通产品等级、价位,促进刺绣产品的市场流通,实现传统工艺传承的生产化保护。
但是对于当代艺术市场来说,夫妻档绣坊已经逐渐落后于市场需求了,这就需要营销理念,进行企业化经营,把传统绣庄改造成为现代文化企业。
仍以沈德龙为例,他来到苏州高新区东渚、镇湖一带创业后,以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把最初只有6名员工的“沈氏绣坊”,发展成了目前拥有400名专业绣工、100多名设计和销售人员、在全国开设30多家品牌专卖店的苏州市古吴绣皇工艺有限公司,打响了“古吴绣皇”品牌。
自称“姑苏绣郎”的张雪凭借大学所学经济学、电脑知识,频频触网经营,展示技艺、产品,通过线上营销,吸引了22万多粉丝,成为了绣技网红。
四画面设计——丰富苏绣创作题材
生前就职于苏绣刺绣研究所的徐绍青先生是著名国画家,同时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位画家能获得工艺美术类的最高荣誉,原因就在于他倾其一生在刺绣的设计上。
绘画方面,徐绍青先生先后拜著名画家朱竹云、吴湖帆学画,在积累了深厚的绘画艺术功底后,徐绍青先生常年思考的不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绘画,而是如何创作出更适合刺绣工艺师参照创作的绣稿。这就要求他在绘画方面作出牺牲,认真研究苏绣针法、绣法,才能设计出既能省工,艺术效果又好的绣稿。徐绍青先生从事苏绣设计30余年,历任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室主任、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副总工艺师等职务,最终实至名归地获得了通常只有刺绣工艺师才能获得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在当代苏绣创作市场,画家与刺绣工艺师、摄影家与刺绣工艺师的合作更灵活、多样、自由。他们既可以在互相熟悉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签约长期合作,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临时合作,苏绣创新元素变得日渐活跃。
五学术研究——多维度探讨苏绣发展空间
在刺绣专业理论方面,徐绍青先生有《苏州刺绣图案》《论韩希孟刺绣艺术》等著作。多位学者也在专著中论述了苏绣的发展。在中国知网搜索可以得知,学术期刊中涉及苏绣的主题达350篇,涉及苏绣的学位论文达77篇,涉及刺绣的学术期刊更是多达6918篇,学位论文达1369篇。
学术研究从多维度探讨苏绣发展新空间,启迪从业者扩展思维,检视刺绣实践。从现实来说,虽然他们不像画家、摄影家那样可以带来直接的合作,但是越来越多的刺绣工艺师已经认识到刺绣学术探讨的重要性,开始跟学者深入沟通交流。
作者简介:郁竹君1993年助理工艺美术师单位职务:苏州兰竹君邸刺绣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荣誉称号:中国团十八大代表江苏省青联委员苏州市妇联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