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浅刻技艺之玉雕与书画艺术的融合

[日期:2020-09-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古人有以玉比德之说,提倡“君子比德于玉”,“谦和适度,和而不同”,追求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载体之一的中国玉文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复兴。但与书画瓷器等艺术品相比,中国玉雕作品似乎还停留在艺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水平上,拍卖市场也鲜见当代玉雕艺术精品问世。作为新一代的玉雕匠人,普遍受过工艺美术的专业培训,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创作灵感,我们应该提升中国玉雕行业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不仅要继承传统的玉雕美学思想,更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创新,将各种元素大胆地运用到作品中,将玉雕行业推向新高度,使这一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持久地绽放光彩。

  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从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玉石雕刻的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来到当代,当我们拥有更加强大的雕刻工具,更加便捷的信息网络,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时,如何运用这些优势资源创作出更富时代特色,艺术气息浓厚的作品成为了今之匠人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当代玉雕匠人创新力的活跃,出现了不少将国画融于雕刻呈现在玉石上的这种新颖而神奇的手法。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而著称,它是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并且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本文便是结合自身从玉经验,浅谈玉雕设计与国画艺术相结合的浅刻技艺。

  所谓雕刻技法,就是在雕刻创作中,作者对雕件的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的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一步步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的技艺和手段。千百年来,随着一代代雕刻匠人对雕刻技法的不断创新、玩善,现今的雕刻技法已经渐臻完美。其主要的雕刻技法有十种,即微雕、圆雕、浮雕、镂雕、链雕、透雕、沉雕与线雕、薄意、篆刻、钮雕等。将一块玉石琢磨成器物,要经过一系列加工程序。中国古代已有一套程序,清代的琢玉程序有捣砂,研浆、开玉、冲锅(锅即现在的铊)、磨锅、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木锅、皮锅等工序,反映了中国琢玉工艺的成熟。现代玉器的加工程序,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内容,而浅刻有着区别于其他雕刻工艺的加工程序——选料、设计、抛光、琢磨。下面我们就简单聊一聊浅刻国画的“成型”之路。

  1.选料

  浅刻大多以和田玉、翡翠等高档玉石为材料,尤以墨玉、青玉、碧玉、青花之类的深色材料见长——他们对光线具有吸收作用,可以减轻折射和散射,让画面中线条层次的展现更清晰得多,颜色的深浅也就更容易显见。譬如杨大钊的作品《静夜思》和《江南春晓》便是探索变化的成果。

  1.设计

  一件精美的玉器,良好的设计是其先决条件。新颖的创意理念能带来独特的设计审美,在展示出制作者的精神理念和时代气息的同时,也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玉雕匠人在设计作品时,要有超前的构思和不同寻常的审美意识。根据玉料的颜色、玦度、纹理和形状来设计作品的题材,并且要尽量利用玉件上的绺裂暇疵以变瑕为瑜,因材施艺,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使其达到最佳效果,表现玉石中庸、内敛之浑厚与大气,这也是决定一件玉器价值的重要部分之一。当下玉雕设计,可以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赋予构图创意以及形象刻画等方面一些多元化的新因素,亦可反行其道,擅长吸取中国传统书画等传统文化的长处,又在发展中保持着独特的风格,用不同的雕刻手法来体现,以避免作品雷同、千篇一律。

  1.抛光

  根据实物的特性,对玉石表面先进抛光打蜡,根据题材的不同,材质的不同,抛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浅刻技艺中必须先抛光,后雕琢。比如墨玉,要经过多次的打磨、抛光,达到高光的标准,才能使雕琢后的画面更清晰。

  四、琢磨

  从绘画到雕刻的转化是艺术的塑造,用雕刻的语言来表达玉雕匠人的艺术构想。绘画设计与玉石雕刻好比“一根藤上的两根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正确理解绘画设计的理念、风格和精神,才能着手作品的雕刻。历来著名的大家几乎都是既擅长绘画设计又巧于琢磨的多面手,精通这两样便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一绺青丝、一条衣纹、一个道器、一招手势,传情的眉目、出神的脸形、婀娜的舞姿……无不是两者的结合才使之终得呈现的。谙于此道的玉雕师要想准确抓住国画的精髓,需要有极高的国画绘画水平和鉴赏水平,再利用光影的变化,吸收中国画的写意、重迭、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通过各种浅刻的雕刻手法造就出颜色深浅的不一,从而体现出国画的笔墨之意。减地越深,外化出来的颜色也越深。为达到画面效果,需要严格控制减地的深浅,如此画面中的颜色也便具有了浓、淡、干、湿、黑的立体层次。比如人物开脸,面部神态的捕捉,要达到国画中三庭五眼的审美,脸部的比例就一定要勾勒恰当,此时的玉雕匠人便如整形医生,在方寸之间刻下的每一刀,都要慎之又慎,传神的人物才能呼之欲出;比如衣纹的雕琢,用薄片钩坨,运用悬腕的力量,在玉石上行走,衣纹线条的深浅转折全靠匠人手腕力量的提按顿挫来体现,这和书法艺术异曲同工,所以专注于国画浅刻的匠人们平时也需静下心来,不断地练习,让手部肌肉得到锻炼,形成记忆,方能在雕刻时得心应手。

  因浅刻如画,又有“刀画”之称。浅刻玉雕构图上集国画笔墨,书法技法、诗词意境等为一体,用线造型、用线达意:刻线如游丝摇曳、走刀似吴带当风,构图如八大水墨、造型似板桥写竹……以形写神、画面流畅、意境清新、韵味深长,与国画的观赏效果并无二致,实现了画与雕两者的完美融合。以刀作笔,以光影作墨。笔不滞于物,留有余地,才能刀刀相虚,又刀刀写实。借物寄情,书写胸中激荡之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雅奇逸之趣。当代玉雕匠人的绘画设计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将继续在风格差异中探索和试验,努力开创一条兼具中国民族特色和当今时代特征的玉雕之路。


  作者简介:阚红兵 扬州市和泰玉坊 艺术总监 区级非遗传承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