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传统玉雕的审美形象,回顾了作者创作心得,提出玉雕创作当“以人为本”,在传承中创新。本文同样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当代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启迪人们思考当代玉雕发展方向。
【关键词】玉雕器皿把玩器皿以人为本
【正文】
(一)玉雕器皿的传统审美形象
横陈皆锦绣,器皿尽金玉。这是宋朝诗人夏竦的诗句。
《礼记·礼器》则曰:“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意指器皿与宫室、棺椁、丘封一样,均以大为贵。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传统玉雕器皿均以合理利用材料,在前人规矩之上,务求器型之大。另外,礼记中古人极为看重礼器,此处将器皿、宫室、棺椁、丘封并立,足以显示礼仪用器中器皿地位之重要。
器物是一切形而上的载体。在当代生活中,人们如何使用器物体现了社会地位、审美、志趣、文化、观念等。
玉器器皿可以说是玉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经典的玉器器皿造型无一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二)传统玉雕器皿种类与要求
传统玉器皿分为:传统器皿,有瓶、炉、熏、尊、簋等;实用器皿,有酒具、茶具、餐具、烟具、杯、碗、壶、盏等;兽形器皿,如羊尊、鸭罐、兔尊、凤瓶、鸳鸯盒等。
一件完美的玉雕器皿,应当是“美”与“用”二合一的整体。对于作品的比例、尺寸、对称性把握非常严格,一般通过剪纸样来提前确定作品的比例、线条的对称等。对于一些难以避免的小瑕疵,大可以采用一些花饰进行弥补,使其融为一体。
笔者在玉雕创作实践中吸收传统器皿造型特点,作品风格趋向简约大气、端庄厚重,符合“极简”审美价值,注重器型外部轮廓,配合精细的抛光打磨之后,随着光转动,素净的玉石表面会反射出柔和的光圈,使玉石的天然之美与工艺雕琢和谐统一。
由于对材料的要求高,玉雕器皿制作受到了很大限制,加大了玉雕器皿制作、创新难度。我国行业内的玉雕器皿,大多数是仿制青铜器、瓷器等,制作出能够在美学价值上有补足作用的器皿并不容易。可看、可玩、可用的小器皿出现后,既满足了爱好者个性化的追求,也在传统玉雕器皿基础上丰富了品类,实现了美学上的补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小器皿符合传统器皿造型要求,陈设把玩的场景多在书房、案头、甚至随身携带,因此小器皿对手感要求极高,尺寸、重量必须极为考究,其造型文雅精致,工艺要求也极高。(三)研制小器皿,解决可携带性
器皿小型化是对传统器皿以大为贵的反其道行之。一开始,可以说是把大器皿小型化。做出来的东西怎么看还是小摆件,身、盖分离,携带不便。这时想用贵金属来链接身与盖的问题,但又失去了裸玉的感觉。还是用玉和玉之间做成螺纹口,螺纹口有了,可以携带了。玉和玉之间还是硬碰硬,有时自己会松开。这时看到茶杯上的密封圈,突然想起用硅胶环来做螺纹子口的垫片。用了后拧紧时还有了柔韧性、密封性。
第一步解决了可携带性,小器皿题材也多了起来,我开始试做香水瓶、接着沉香炉、瓶、印泥盒、蒲草盆也做了出来。
盖与身结合好了,接下来开始琢磨器皿的底足问题。平直的底足刮手,必须对其改造,线条柔和、与身部融合,但又不能因此失去整体造型,于是乳丁足出现了,三个乳丁状的足与器身融合起来,既不破坏整体造型,上手把玩亦顺畅、舒服。
(配图:小器皿、螺纹口、乳钉图片)
(四)可赏、可玩、可用的设计灵感来自生活
可赏、可玩、可用便是把玩小器皿的设计要求,也可以看做把玩小器皿的设计框架,题材扩展、形成作品风格都可以此为出发点。
器皿可赏就是要有形,有些作品我加进了人体元素。《香水瓶》出处是鼻烟壶,现代人都不吸鼻烟壶了,有了密封圈我干嘛不做香水瓶?《香水瓶》造型设计来自于少妇的旗袍美感,立领、丰胸、束腰、浅足都在诠释这件作品的曲线之美,线条拿捏到极致,把玩在手舒畅顺滑又可用来面部按摩。整件作品沿古承新,融合生活的实用性,挖掘旗袍古韵的美感,去繁留简打造出这件可赏、可玩、可用的《香水瓶》。
《沉香炉》出自古代陶器鬲,他是一种煮食器。有三个足,很长很高,乐意在鬲下面烧火。一开始《沉香炉》这个作品只有三个乳丁足,当我看过《夜宴》这部电影后,想到这么美丽动人的形体为何不用于沉香炉上面呢?所以现在设计比较成熟的沉香炉,是三个像女人的胸部组成的炉身,整体造型圆润、丰满。放进沉香,盖上镂空花纹,不用打开,香味慢慢的随着身体的温度增加,悠悠的散发出来。为了便于拧开盖子,盖上还做了三个不扎手的小空花脊。
《香火传承炉》是组合器,在炉内放置一个小型香茶,可取出放在桌案上,插入线香使用。香火传承炉一部分代表女人、一部分代表男人,取阴阳和合意。由此,还发展出了系列作品,如文房类小器皿《水注》,《印泥盒》,后面我还想做茶文化把玩系列,佛教文化把玩系列,更多使用性的把玩系列等等……
有了把玩器皿的出现,对我们做玉人来说,材料有了很大的开阔地。大而完美的材料,它们稀缺性迎刃而解。手镯芯的应用,各种不能做大件的材料,只要纯净一口器的材料,都可做小把玩器皿。玉石的颜色丰富多彩,当然巧雕是更不可缺少的。《禅插》、《大帅香插》、《沉香炉》上都有利用到玉石的多彩性。
(配图:香水瓶、沉香炉、水注、香火传承炉)
(五)总结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生活中不断有新奇特的事物产生,无疑也会影响当代玉雕的创作。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当代玉雕的发展方向,搞清楚玉雕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特殊性,弄明白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创作中不会感到没有方向、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玉雕作品是以上所有问题的载体,以上所述,我认为,玉雕作品必须“以人为本”,“龙凤匜”的“福到”,小器皿的可玩、可用、可赏、可携带性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付俊玉.浅谈玉器的发展及玉雕器皿件创作[J].天工,2019(12):50-51.
2、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2014
3、韦峰.在政协高邮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20
【作者简介】杨光,扬州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上海玉石雕刻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1986年与玉结缘,1999年创办“阳光玉器厂”,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刘筱华先生,擅琢器皿件,为扬州玉器器皿件代表人物
“乘变化而御大器”,杨光玉雕器皿作品,既有传统器皿端庄厚重的特点,亦灵巧细腻,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的艺术特点,其多件作品获得“天工奖”、“百花奖”等全国性评比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