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扬州通草花历史悠久,但是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的从业人员,我们更希望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通草花技艺传承保护与发展
通草花,即用通草(通脱木)制作的花。百度百科解释又称通脱木,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干燥茎髓呈圆柱形,一般长0.3~0.6米,直径1.2~3厘米。洁白色,有横纵沟纹。体轻,质柔软,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中部有直径0.5~1.5厘米的空心或白色半透明的薄膜。外圈银白色,纵剖之见有层层隔膜,无臭无味。以色洁白、心空、有弹性者为佳。《本草拾遗》中称: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这句话不仅解释了通草的形状,也明确了其物性即清白可爱以及用途即女工取以饰物,说明了通草花很早就是作为可以装饰而存在的。
通草花的历史悠久,因为和人们的生活相关,名声颇大。早在唐代,便已有“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的文字记载。宋代苏轼《四花相似说》中提到:“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罌粟花似纸花。”用实物花和工艺花作对比,其中就提到了通草花。荼蘼,“悬钩子蔷薇”,属蔷薇科,花白色,有芳香。《清异录》记载:“荼蘼曰白蔓郎,以开白花也。”通草根茎雪白,用花瓣用来呈现白色最合适不过。
在《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提到:“只见两个妇女,喫得面红颊赤。上手的提着一瓶酒,下手的把着两朵通草花。”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五:“两边的鬓上各各倒插一朵通草花。”也说明了通草花的用途为实用头戴花为主。
扬州通草花始于清初,先为“头戴通草花”,再为“通草瓶花”,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述了扬州辕门桥象生肆中所制通草花的情景,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清宫戏中,就有很多宫室女子佩戴通草花,以示节俭的形象。2007年扬州通草花被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解放后,扬州通草花艺人钱宏仁大师对通草花技艺进行了产品创新,将通草花的艺术形态增添了盆景和挂屏等品类,扩充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但是由于市场的变化,通草花工艺因制作难度大、学习困难、市场效益不明显等多种因素导致传承并不是很顺利,目前扬州仅有戴春富和钱宏才两位老艺人及所带的两位艺徒在从事通草花的创作。
“通草一湿便有韧性,借着韧性,将通草花瓣捏、捻、揉之后,就能成型”。这些动作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做时,对于手劲的大小力度把握却非常难以掌握。因此,由于通草花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过程繁琐以及他的小众性,使得了解这一技艺的人甚少,近年更是濒临失传。
但通草花源于自然,超越自然,形象优美,以假乱真,深刻蕴含了人们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化创造力,她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作为扬州通草花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的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一员,本人也一直致力于通草花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在项目保护方面也形成了一些思考,敬请方家指正。
1、参加各类型工艺美术门类的展会,让通草花技艺吸引行业和藏家关注的目光。目前,全国工艺品行业展会众多,即是工艺作品的展示会,也是市场探索的机遇会。扬州通草花工艺作品近年来频频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及相关评比,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关注度。与此同时,协会还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非遗展会,组织通草花大师进行现场表演并做成品展示,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游客的喜爱并参与到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中来。
2、打造网红工艺,利用现代流量经济推动工艺发展。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屏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现代人关注的目标方向也相对比较固定。非遗类的工艺以其原生性也得到了媒体关注的目光,我们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推广通草花技艺。目前通草花传人戴春富大师的徒弟王蕴玉通过汉服的展示和工艺创新等形式已经逐渐形成网红效应,下一步就是要通过更加专业的建设将其打造出去,扩大影响力。
3、创新通草花的作品创作,推动新品开发。随着汉服文化的兴起,各类头戴花和耳饰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但是市场上的花式大多价钱便宜做工粗糙,不能满足年轻人的追求。而更加高端的市场则脱离大众年轻人的目光,通草花技艺则能满足这一部分的市场空白,即中端市场。而在促进产品开发的同时,就是要明确调研市场的价位性需求,结合工艺制作时间、难度,合理确定作品的市场价格,让大众能够接受。而随着市场的扩大,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关注和学习通草花技艺,形成良性的发展与互动。
4、举办通草花技艺的培训和讲座,让非遗进校园,进社会。非遗文化进校园时作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扬州的非遗项目和校园的结合的非常接近,多次走进校园,做讲座和讲演,为孩子们做好宣传和展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扬州通草花项目也曾多次走进校园,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通草花的历史和技艺,从小挖掘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由于制作的难度,目前该项目并没有在学校中和其他项目如剪纸一样,建立培训班和兴趣班等,需要下一步在工艺上进行简化,让人容易上手,产生兴趣培养,从而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感,促进长远学习和发展。
5、拍摄专题片,做好数据保护。数据保护作为非遗项目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扬州协会作为通草花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不仅邀请了专业的团队为通草花大师拍摄了制作视屏,同时还通过媒体宣传,推广通草花技艺,媒体互动,形成数据留存。近些年来,扬州媒体多方报道扬州通草花技艺,如结合清宫戏《延禧攻略》的大热,利用剧中头戴花的噱头,网络上推出了《大清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国仅剩两位八旬老人会做,会传承下去吗》、《她是97年的活泼女孩,也是“枯燥”的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的守艺人》、《通草花:我想开了》、《79岁扬州非遗传承人希望更多人爱上通草花》等报道,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留存了数据资料,为通草花的后续传承提供了依据。当然,在媒体广泛传播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自媒体的宣传,更多随意性的报道也见诸网络,很多的自媒体报道仅以失传来吸引噱头关注,却很少真正关注非遗的传播和实质,做出一些不实的报道,影响了工艺真正的数据传承,需要读者具有辨别能力,也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不要发布一些不实的报道,以免误导工艺发展。
每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也希望扬州通草花的发展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推动工艺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王冬生(1971年——)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参考:
1、360百科通草花
https://baike.so.com/doc/634851-671873.html
2、360百科荼縻花
https://baike.so.com/doc/3441583-3621783.html
【关键词】通草花技艺传承保护与发展
通草花,即用通草(通脱木)制作的花。百度百科解释又称通脱木,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干燥茎髓呈圆柱形,一般长0.3~0.6米,直径1.2~3厘米。洁白色,有横纵沟纹。体轻,质柔软,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中部有直径0.5~1.5厘米的空心或白色半透明的薄膜。外圈银白色,纵剖之见有层层隔膜,无臭无味。以色洁白、心空、有弹性者为佳。《本草拾遗》中称: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这句话不仅解释了通草的形状,也明确了其物性即清白可爱以及用途即女工取以饰物,说明了通草花很早就是作为可以装饰而存在的。
通草花的历史悠久,因为和人们的生活相关,名声颇大。早在唐代,便已有“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的文字记载。宋代苏轼《四花相似说》中提到:“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罌粟花似纸花。”用实物花和工艺花作对比,其中就提到了通草花。荼蘼,“悬钩子蔷薇”,属蔷薇科,花白色,有芳香。《清异录》记载:“荼蘼曰白蔓郎,以开白花也。”通草根茎雪白,用花瓣用来呈现白色最合适不过。
在《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提到:“只见两个妇女,喫得面红颊赤。上手的提着一瓶酒,下手的把着两朵通草花。”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五:“两边的鬓上各各倒插一朵通草花。”也说明了通草花的用途为实用头戴花为主。
扬州通草花始于清初,先为“头戴通草花”,再为“通草瓶花”,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述了扬州辕门桥象生肆中所制通草花的情景,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清宫戏中,就有很多宫室女子佩戴通草花,以示节俭的形象。2007年扬州通草花被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解放后,扬州通草花艺人钱宏仁大师对通草花技艺进行了产品创新,将通草花的艺术形态增添了盆景和挂屏等品类,扩充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但是由于市场的变化,通草花工艺因制作难度大、学习困难、市场效益不明显等多种因素导致传承并不是很顺利,目前扬州仅有戴春富和钱宏才两位老艺人及所带的两位艺徒在从事通草花的创作。
“通草一湿便有韧性,借着韧性,将通草花瓣捏、捻、揉之后,就能成型”。这些动作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做时,对于手劲的大小力度把握却非常难以掌握。因此,由于通草花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过程繁琐以及他的小众性,使得了解这一技艺的人甚少,近年更是濒临失传。
但通草花源于自然,超越自然,形象优美,以假乱真,深刻蕴含了人们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化创造力,她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作为扬州通草花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的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一员,本人也一直致力于通草花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在项目保护方面也形成了一些思考,敬请方家指正。
1、参加各类型工艺美术门类的展会,让通草花技艺吸引行业和藏家关注的目光。目前,全国工艺品行业展会众多,即是工艺作品的展示会,也是市场探索的机遇会。扬州通草花工艺作品近年来频频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及相关评比,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关注度。与此同时,协会还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非遗展会,组织通草花大师进行现场表演并做成品展示,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游客的喜爱并参与到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中来。
2、打造网红工艺,利用现代流量经济推动工艺发展。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屏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现代人关注的目标方向也相对比较固定。非遗类的工艺以其原生性也得到了媒体关注的目光,我们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推广通草花技艺。目前通草花传人戴春富大师的徒弟王蕴玉通过汉服的展示和工艺创新等形式已经逐渐形成网红效应,下一步就是要通过更加专业的建设将其打造出去,扩大影响力。
3、创新通草花的作品创作,推动新品开发。随着汉服文化的兴起,各类头戴花和耳饰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但是市场上的花式大多价钱便宜做工粗糙,不能满足年轻人的追求。而更加高端的市场则脱离大众年轻人的目光,通草花技艺则能满足这一部分的市场空白,即中端市场。而在促进产品开发的同时,就是要明确调研市场的价位性需求,结合工艺制作时间、难度,合理确定作品的市场价格,让大众能够接受。而随着市场的扩大,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关注和学习通草花技艺,形成良性的发展与互动。
4、举办通草花技艺的培训和讲座,让非遗进校园,进社会。非遗文化进校园时作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扬州的非遗项目和校园的结合的非常接近,多次走进校园,做讲座和讲演,为孩子们做好宣传和展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扬州通草花项目也曾多次走进校园,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通草花的历史和技艺,从小挖掘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由于制作的难度,目前该项目并没有在学校中和其他项目如剪纸一样,建立培训班和兴趣班等,需要下一步在工艺上进行简化,让人容易上手,产生兴趣培养,从而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感,促进长远学习和发展。
5、拍摄专题片,做好数据保护。数据保护作为非遗项目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扬州协会作为通草花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不仅邀请了专业的团队为通草花大师拍摄了制作视屏,同时还通过媒体宣传,推广通草花技艺,媒体互动,形成数据留存。近些年来,扬州媒体多方报道扬州通草花技艺,如结合清宫戏《延禧攻略》的大热,利用剧中头戴花的噱头,网络上推出了《大清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国仅剩两位八旬老人会做,会传承下去吗》、《她是97年的活泼女孩,也是“枯燥”的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的守艺人》、《通草花:我想开了》、《79岁扬州非遗传承人希望更多人爱上通草花》等报道,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留存了数据资料,为通草花的后续传承提供了依据。当然,在媒体广泛传播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自媒体的宣传,更多随意性的报道也见诸网络,很多的自媒体报道仅以失传来吸引噱头关注,却很少真正关注非遗的传播和实质,做出一些不实的报道,影响了工艺真正的数据传承,需要读者具有辨别能力,也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不要发布一些不实的报道,以免误导工艺发展。
每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也希望扬州通草花的发展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推动工艺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王冬生(1971年——)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参考:
1、360百科通草花
https://baike.so.com/doc/634851-671873.html
2、360百科荼縻花
https://baike.so.com/doc/3441583-362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