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式服装中的浆糊

[日期:2019-11-1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浆糊是制作传统中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贯穿成衣制作的整个过程,。浆糊为何是制作服装最合适的粘合剂,如何更好地运用它,是很多人一直探讨研究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面料特性和浆糊的制作与运用,以此加深对中式服装手工制作的认识。

关键词:中式服装浆糊丝绸

  制作中式服装工序中有多处会使用到浆糊,从衣服裁片缝份处的毛边、绲边条的上浆、领子的制作、衣片假缝拼接等等均需要浆糊。从以往的文献、文物来看,浆糊作为黏合剂在服饰的制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作者拆解的工作室里一件件老服饰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即使有些已经过百年,但作用依旧,甚至在融水后粘性不减。那么传统中式服饰手工技艺中为什么要使用浆糊、她的优缺点。

  首先,了解一下传统中式服装常用的面料(丝绸)

  丝绸的原料——蚕丝,是由蚕身体内的绢丝线分泌出来的液体凝固而成,是天然蛋白质分子化的合物。蚕丝中有很多可以自由吸收气体的空隙,这种基因能使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吸湿、放潮。因此,用桑蚕丝制作的服装能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水,适当减小人体的热量,减少细菌的滋生。所以,穿着丝绸服装会使人有舒适凉快的感觉。

  丝绸的特性、丝滑、透气。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她原有的特性又方便制作。裁缝界的先辈们在一代代经验的积累中得出的经验——刮浆。浆糊是一种粘合剂,是不是所有的粘合剂都能用于服装?非也,那作为服装中合适的粘合剂必须具备几个特点:

  1、PH值接近中性或微碱性;

  2、不易生虫、生霉;

  3、色白或无色透明;具有可逆性。

  古人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估计发现了小麦淀粉制成浆糊后都符合以上条件,其所形成的胶黏膜能落于水,因而具有可逆性。这种由小麦淀粉形成的黏剂涂刮在面料表面后,能够慢慢扩散并浸润到面料纤维里。当黏剂分子与丝绸中纤维素分子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在一定的作用下便会产生黏附力。另外,黏剂在由糊状转化为固体过程中,慢慢形成薄膜.产生胀紧力,使面料纤维黏合在一起。

  这种小麦淀粉加水熬制而成的糊状,它的作用和优势:

  1、寿命长(从博物馆服饰中可看出,明朝时期的服装依旧会有浆糊的影子。)

  2、环保(食品级,无污染,绝对环保);

  3、硬化(使得薄软面料便于手工处理)、定性、粘合。

  中式服装制作原材料很多均为真丝,无论大身还是绲边盘扣等装饰部位也多为丝绸材质。如何实现面料的由软变硬,给布料上浆就是其中的奥秘。一般布料上浆(尤其是滚条)在制作之前需要三浆三醒,就是先刮一遍在完全阴干之前再来一遍再等阴干再来一遍浆(每一次的上浆量和上浆姿势都有略微的变化)。完事再对面料进行一定的拉伸,使其恢复原来的弹性。经过刮浆之后的丝绸变得挺括、透气、制作出来的滚边和盘扣也更饱满、立体、生动。如何做出合适的浆糊显得尤为重要。

  浆糊的打制技法

  浆糊的制作因环境、地域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分别,常见的浆糊制作方法分为热水直冲法、隔水熬制法、直接熬制法,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面料本身的特性,制作服装用的浆糊一般不添加化学剂,只放食用或者明矾少许。面粉先用适量温水相互搅拌均匀,取少许明矾(或实用盐)加水稀释,打制时根据需要添加。

  明矾(硫酸铝)的功能:

  1、防腐、防虫;

  2、吸水、凝结、收敛;

  3、防止泛色;

  4、浆糊较滋润、顺滑,上糊均匀效果佳,还可以使浆糊存放更久。

  5、防止面料收缩、易定型。

  将搅拌后的面粉和明矾水充分混合后,开始加开水。需要注意的是开水要少量多次进行添加,倒入开水时水流不易太急,缓缓成流线状为佳。并同时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搅拌,尽可能地别让面粉结块,有小而硬的疙瘩,不然会导致其黏性减小且不宜使用。

  热水直冲法:将高筋面粉倒入浆碗中,加入少许温水进行充分搅拌均匀(一般温水量和面粉的比例为1:1),拿筷子或者其他易搅拌的工具不断搅动,与此同时开始逐步加入开水(水温八九十度为佳),边倒开水边顺着一个方向有内而外、由外而内匀速搅动,仔细观察必须无疙瘩。待浆糊变成半透明状,可停止加水和搅拌。用食指和拇指取少许浆糊测试黏合程度,如有较强黏性,说明浆糊已经熟了。为了增加黏性可再加适量开水没过浆糊最上口,待冷却后,倒掉多余水量再将浆糊进行二次充分稀释后待用。

  隔水熬制法:将适量的高筋面粉倒入容器中,加3-4倍的冷水搅拌至无疙瘩,锅中加水烧开,将调好的面粉水连同容器放入锅中隔水加热,同时使用筷子缓缓搅动,随着水温的升高,浆糊逐渐变成透明状,再调成小火慢慢熬制5-8分钟,此时浆糊黏性和稳定最佳,取出待用即可。

  直接熬制法:锅中加入适量冷水,小火加热,与此同时逐步少量多次将干面粉均匀撒入锅中,并用筷子顺时针不停搅拌。一般面粉与水的比例为1:4。尽量在水开之前将面粉全部撒完,浆糊会从锅底部分逐步变透明状,这时更需要加速搅拌避免浆糊烧糊了,水开两三分钟后即可关火,将浆糊倒入容器中备用。

  浆糊的运用

  制作好的浆糊要按照每道工序的不同要求和各种部位的不同情况来再次调释,用浆也要考虑到各种丝绸的厚薄、吸收性的等因素。并由此来决定需要稀释的浆糊厚薄程度。比如制作绲边条时,需要面料挺括易塑型,所有浆要刮得厚一些。雕如意、挖云压花部位需要灵活有黏性就好,可以刮得薄一点。另外也要根据各个部位的不同情况来稀释用浆的浓稀程度。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般来说如绡、绮等超薄面料需要整体上浆的,可以稀释的特别薄一些。缝份处锁边上浆要稍微薄一些、绲边条及制领处上浆要略微厚一些。所以,在制作工艺中,对浆液的使用,需要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学会掌握不同的季节和空气的干湿情况对工艺的影响,做相应的调整。

  为了保证浆糊的新鲜和黏合性,最好浆糊的使用时间不宜过久,冬天可以两三天打一次,用不完的封存好放冰箱保鲜。夏天必须当天打当天用,在南方梅雨季节要随时打随时用。浆糊的黏合度到位、稀释度打得好,都是刮浆制作中式成衣最后效果成败的关键所在之一。

  结论

  在中式服装(尤其是丝绸类面料)的制作中,如果能充分利好好浆糊的特性和方式方法可使得制作出来的成衣挺括有型、保留了面料轻薄透的良好特性,并且易打理不变形。

  作者简介:

  季月琴,女,1982年1月生,旗袍制作世家,毕业服装专业院校,祖籍:江苏泰州。南京市秦淮区非物资文化遗产《传统旗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南京市最美创业女性、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2018年、2019年南京博物馆服饰展受邀参展人。近年来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传统服饰技艺及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并成功复制近十项已经消失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并灵活运用。多项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