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刺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然而刺绣发展至今虽经历了蓬勃的发展,且一度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社会生产节奏的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不断革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然而,目前对于如何传承和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文主要以苏绣产业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为当地的苏绣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苏绣;产业;发展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快速提升,人们对于物质需求与不平衡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史云飞,蔡圳阳,蔡彪等.湘绣产业发展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8,(6):18-19.]。苏州苏绣产品从最初的日用品,逐渐以欣赏口味为主要产品方向,和越来越多的沉闷的纤维产品的出现,苏绣产品开始逐步退出日用品市场,同时,苏绣市场对于纯艺术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绣女开始转移到绣花一般产品的欣赏品味逐步苏绣,绣女有一些精致的苏绣技术也开始走高端艺术品的道路发展。当前,苏绣欣赏品和高端艺术苏绣商品生产所占比例逐渐增长,一般的苏绣所占比例在苏绣的所有商品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并呈现衰退趋势[张潇扬.发展文化产业的三条重要路径[J].理论学习,2016,(9):21.
]。但是,目前由于受技术水平有限和专业销售渠道缺乏的影响,许多公司还是依然提倡生产一般苏绣品,苏绣行业精细化发展的道路发展比较缓慢,迫切需要通过人才的建设和销售平台来促进其发展。
一、苏绣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短缺限制苏绣产业发展
目前苏州拥有的苏绣大师和名人等苏绣领军人物,年龄大都在50岁左右,这批中年骨干不久将步入老年,如果再不解决苏绣后继人才的培养问题,那么若干年后苏绣可能将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境。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影响,当地很少有愿意学习苏绣的年轻人。苏绣给人的印象是一项枯燥无味,需要有极大的耐性,能耐得住寂寞,尤其是刚学习苏绣的阶段很难长时间坐住不动,而且从事苏绣工作在社会绝大部分人的脑海里仍旧属于比较低级的工作,除了一些苏绣大师及名人,大部分绣娘在社会上地位不高,要有所成就也要经历长久时间的积累,周期相当的漫长。在现今成才机会越来越多的背景下,耐不住寂寞的基础苏绣人才流失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詹成大.文化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模式[J].浙江经济,2019,(9):47-48.]。
(二)绣品缺乏原创性制约苏绣产业发展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版权意识在加强,绣娘已经知道要去搞原创,但是苦于没有能力搞原创。另一方面,自己搞了原创又容易被别人模仿,因此在整个区域内缺少创新的氛围。现在的绣娘只知道苏绣,知道怎么用针和线去表演苏绣技艺,只能简单地从画册、电脑、报纸等媒体上下载然后制作。真正能自己设计,然后自己苏绣的人实在太少。还是没有解决苏绣产业的创新问题,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然后通过这个群体的创新,有效提升创新环境,保护和推动苏绣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规模化载体建设缺乏阻碍苏绣产业发展
苏绣与旅游的结合上还缺少载体和配套设施。近年来一直尝试苏绣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环境、村庄和水域等多方面的整治,极大的提升了辖区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环境,来旅游的游客数量快速增长,但是旅游的配套设施还比较单一,吃住还是非常缺少,除了几家农家乐饭店外,没有对外经营的星级酒店或旅馆,而且除了苏绣产品外,缺乏具有当地特色的资源及旅游产品的销售。
二、苏绣产业发展建议
(一)深化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苏绣产业的人才培养,成立专业的培训学院办为了培养苏绣后备人才,街道积极与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共建,拟筹建苏州学院,主要针对定向的学历教育培养苏绣专业人才、技艺培训提高所有绣娘的技艺水平,继续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更加注重苏绣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通过绣娘的美术功底的学习和本土美术专业学生从事苏绣工作等方法,培养一批有跨界思想的绣娘,引领苏绣产业的发展方向。借助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强苏绣及其工艺美术专业的研究,开展苏绣及其衍生品的研发。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专业培训,让目前苏州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在苏绣技艺理论上有突破,加快培养和推出苏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二)鼓励技艺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在顺应苏州经济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创意产业的驱动力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苏绣产业发展战略上,要注重对苏绣相关创新创意产品的挖掘,以此来引领创新、祸合文化、优化整合、提升产业附加值。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率先在江苏省传统文化走产业化道路的苏绣,要率先进行版权保护、推行创意意识,从临摹式绣制生产过渡到原创性设计制作,顺应创新发展的时代必然要求。
(三)提升品牌效应
与其他产业不同,一方面,苏绣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还需要依靠如“能人经济”的聚合[张海燕.中国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9,(11):247-249.
]。既充分发挥苏州绣娘队伍中的能人效应,发挥绣娘大师的主体作用,以能人创业带动群众就业。通过拜师学艺,或进专业院校深造,不断提高自身技艺水平的同时,带动身边一大批群众参与到苏绣行业中来。
结论
纵观苏绣市场发展的轨迹,一路走来,几经坎坷,有过辉煌灿烂的鼎盛之期,也遭遇过惨淡濒危的低迷之势。然而,在当前现代化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热潮中,我们可以看到,苏绣仍然不时地在工艺美术与文化产业的舞台上制造着亮点,力求实现传统、雅致与时尚的融合,以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和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叶继红.从苏绣看传统技艺的文化再生[J].装饰,2018,(6):8-9.
[2]周若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手工艺资源保护[J].美术观察,2019,(11):92-96.
[3]谢燕清.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J].社会杂志,2019,(9):27-30.
[4]叶继红.从建国后苏绣业的发展看手工业的政策和管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6):18-19.
作者简介:
卢宝棋,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苏绣二十年有余,曾在很多展览上荣获金奖,银奖,铜奖以及优秀奖;也曾在第二届“姑苏绣娘”技能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并在2012年度被评为镇湖街道“十佳刺绣新人”称号。2008年创办了卢宝棋珍品艺术绣馆。作品题材广泛,品种繁多,基本概括了苏绣各大系列:既有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又有实用大方的日用品,既有壮丽豪华的巨形作品,又有玲珑精巧的小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