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象牙雕刻工艺历史悠久,年代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说在人类文明初放曙光的时代,原始象牙雕刻工艺就出现了,其雕刻技艺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精湛、完美。明清时期特显繁荣,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代。研究象牙雕刻的历史,关注其工艺特色,技艺特点,引发对当今象牙雕刻工艺的担忧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考。
【关键词】象牙雕刻、历史、未来
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就已掌握了象牙雕刻技术,原始人一方面讲实用的同时,也懂得了用装饰品美化生活,但雕刻技术还基本处于草创阶段,匠人们却已经初步掌握了阴刻,简单的镂雕、圆雕的技法。
到商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手工业也随着发展起来,同时也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且手工业分工极细。东周时期,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期,象牙雕刻已逐渐成为牙骨工艺的主流。其牙雕制品数量急剧增多,多为龙虎、走兽、肌肉丰满、充满动感。
汉代象牙雕刻作为富贵的象征,已被赋予权力与荣誉的内涵,象牙已成为奢侈品,即使是实用器具的象牙雕刻已是一种身份的证明。汉代的象牙雕刻已采用磨光工艺,以使器光滑温润而富有质感,且线刻、浮雕已被大量运用。浅刻运刀细如游丝,曲线流畅有极强的动感。汉代象牙编织工艺已经发明,这一工艺的采用说明象牙工艺得以发展,这要求工匠需要有精湛的工艺,象牙丝织席开始出现,虽无实物,但有文字记载。
唐代象牙雕,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展,又创造了拨镂工艺,所谓拨镂,就是将象牙染成红、绿、诸色,表面再刻以精细雕镂花纹,所刻之处呈象牙本色,衬在先染的底色上,十分美观。唐代象牙制品传世的极为稀少,但其刻镂精巧,有盛唐美术之风貌。
宋代工艺美术极其发达,瓷器生产规模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前所未有,为其它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官方手工业管理机构也比唐代更为庞大,象牙雕刻工艺已为官方机构所控制,因此宋代的牙雕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惜未发现实物传世。
象牙雕刻发展至元代,镂雕已成为牙雕工艺的一种新技术,所谓镂雕,就是在平面板材上按设计好的图样进行拉花镂空,再结合浮雕的手法进行雕刻,形成剔透玲珑之美。
象牙雕刻进入明朝以后,逐步进入繁荣时期,至清代更成为历史的鼎盛时代,这个时期牙雕作品已成为几案上陈设的清供珍玩。由于一大批文人雅士的偏爱,立意清新,典雅的作品时有出现,为了获得好的作品,大批文人画家不仅设计构图,还直接参与雕刻,使牙雕作品的风格出现了新的变化,雕刻技艺和艺术水平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出现了以苏州、扬州等地的象牙雕刻集中地。器型以小件的笔筒、毛笔、笔架等文房用品居多,也有盒、碗等实用器皿和部分圆雕作品。
明清时期,象牙雕刻分宫廷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宫廷制作精工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绘画笔意,着色,填采均有一定章法,并已将镂空雕技艺用于象牙球的制作上。清代前期,象牙雕刻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在生产技术和艺术方面都有发展。中期以后象牙雕刻艺术制作方面走向了繁琐堆饰的境地,品种全面,有人物雕刻、娱乐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具、摆件饰物。其人物雕刻吸收了石雕之技法,风格古拙、造型凝练、刀法锋利。摆件饰物更是官宦、士大夫们的必备之物。
另有一项独特的技艺----象牙编织在清代获得较大发展,品种有象牙席、官扇等。由于气候条件的原因,广州逐渐成为象牙编织的主要产地。此项技术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成品价值昂贵,其技艺现已失传。
中国的象牙雕刻在数千年的发展流传过程中,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在技术上既有交流,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入;广州、苏州、北京三地最具代表性。
广州的象牙雕刻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广州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其象牙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质白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雕刻多采用阴刻、深浮雕、镂雕,最擅于镂雕。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走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粉盒等日用品。其中以象牙球最为有名。
苏州牙雕,它包括同处江南的南京、嘉兴、杭州、扬州等地,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水平很高,技法多样。苏州牙雕一直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总体风格典雅、醇厚,善于用隐起手法,在其隐起适应的面上施展其技艺,形象生动、意境幽远、布局疏朗得当,给人以恬静之感。细节处理非常纯熟,刀法流畅自如,采用浅浮雕、阴刻、圆雕、高浮雕等技法,追求意境表现,明显受明清文人画的影响,是苏州牙雕的显著特点,并有清淡明朗、秀美野逸的风格。
北京牙雕的兴起,是在清朝早、中期。北京作为一国之首都,富官显贵聚居京城,为牙雕制品的出售提供了条件。官方也有牙雕造办处,作品多为立体圆雕,刀工精细、刀法圆润、造型生动,风格追求精致华丽,深受宫廷审美风气的影响。
在西南地区还有昆明、成都的牙雕,其特点也有过人之处。在沿海,要数上海牙雕历史比较悠久,受苏州牙雕工艺的影响,题材内容丰富、工艺精巧、细腻、形式多样、玲珑剔透、构图丰满、形象生动、富有画意,特别以镂空的手法,透雕各种鸟兽、人物、花卉、风景;看上去花中套花,景中套景,使内景与外景融为一体,十分别致有趣,充满地方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原籍南京江宁东山镇人在上海从事象牙雕刻的艺人,回宁创办了象牙雕刻社,后更名:南京工艺雕刻厂,在文物复制和鉴定专家陈新民的指导下,经过不断努力,研究象牙仿古技术,取得巨大成功。1978年,由刘道凡、朱至跃等工艺美术大师设计、制作的大型仿古牙雕作品《文成公主入藏》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引起轰动,影响深远,从而确立了南京牙雕进入全国四大著名牙雕的地位,之后南京工艺雕刻厂的前辈创作了多件优秀作品,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了较大贡献。
至此,国家全面禁止现代象牙贸易,给从事象牙雕刻的工艺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猛犸象牙的出现,给所有雕刻人带来了福音。
中华民族灿烂文明起源于手工艺的创造。手工艺在漫长的岁月里维持着古代人类的生存,维系着古代社会的秩序,成为提高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活动。历代手工艺人承前启后,文脉绵延不断,产生了无数经典艺术品,被今人称为文物的古代手工艺品,是人类文明的千古绝唱。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象牙雕刻这一民间的、高深的、高价值的传统技艺必将远远流长、日臻完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三彩文库》丛书象牙雕刻万新华著
作者:王中帮1965年生于江宁
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南京仿古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