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连年有余》创作感悟

[日期:2020-12-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历时15个月,我创作完成了大幅苏绣作品《连年有余》,心中感慨万分,现把我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进行一下总结,

【关键词】刺绣、连年有余、针法、色彩、创作感悟

  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历时15个月,我创作完成了大幅苏绣作品《连年有余》,心中感慨万分,些许文字,记录着创作过程的思考和感悟。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连年有余是由莲花和鲤鱼组成的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用以称颂富足有余之意。莲是连的谐音,年是鲶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也称年年有鱼。“连年有余”是人们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许多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题材,民间年画、剪纸、玉器中都有这类题材,采用谐音寓意,属于吉祥寓意的表现形式。刺绣中也不乏有类似的题材。

  在2019年6月,我接到一客户需要定制一幅苏绣作品,看到客户提供的画稿,《连年有余》,画面上有九条鲤鱼与荷花,客户提供的画稿不大,但客户需要绣制绣品的尺幅很大,她提供的图稿是方的,客户需要绣制的尺寸是153/103厘米长方形的,这对我来说是件难事,以前只是按图绣制,但为了满足客户要求,难度再大也要克服,我首先在原图稿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再创作,将画面中鱼和荷花荷叶之间上下左右的距离进行疏密调整,将九条鲤鱼进行重新的摆布,使鱼的重心往下移动,将画稿调整后,征求客户的意见,客户觉得中间空隙大了点,根据客户的要求,在空隙的地方添加荷叶和水中的浮萍,通过多次的调整修改,整个画面完整了,客户看后非常满意。

  图高设计好后,开始选底料,因为作品篇幅很大,必须选择牢固结实的面料,我选择了最好的塔夫绸,底料的颜色也非常讲究,它必须与画面协调,我没有选择雪白的颜色,而是选择了本色,这样使画面能够沉稳一点,接着将设计好的图稿描印到织物上,然后根据图稿进行配丝线,先配荷叶的线,为了作品的丰富,绣出荷叶的前后层次、深浅变化,我配了6套不同的绿色,每套绣线中又有不同深浅的颜色10多种,在配九条鲤鱼的绣线时,根据鱼在水中前后、深浅的不同,配了6套不同的红色、橘色绣制红鲤鱼,配了4种不同的灰色绣制黑灰色鲤鱼,还配了2套色绣制荷花……,色线配好后,开始了刺绣工作。

  刺绣的针法变化万千,各具特色,不同的针法能够表现出刺绣图案不同特征的构成形式,用巧妙的针法组合绣出漂亮的刺绣作品。我做刺绣30多年了,平绣和乱针绣我都会做,《连年有余》这副画所表现出来的物体,让人看后的感觉是非常的生动活泼,九条鲤鱼以红色为主,灰色为辅,用绿色的荷叶衬托着,立体感非常强。如果运用普通的平针,套针,估计出不出效果,用线太粗也体现不出鱼尾、鱼鳍的细腻感,我采用传统的平绣和施针绣相结合的方法来绣制九条鲤鱼,把整条鱼的灵动效果绣出来,绣制时用线必须粗细得当,细部必须用线很细,才能把鱼的微妙变化体现出来,绣鱼身时我用线略粗,用六丝至三丝打底,就是把整条鱼的结构用丝线的颜色深浅先绣出来,而每个鱼鳞都需要丝线颜色从浅至深的过度。把整条鱼包括头部用丝线勾勒出来之后,再用丝线进行绣制;在绣鱼尾和鱼鳍的最外端,用虚实针法,并将一根丝线分成三十二分之一进行绣制,绣出了鱼尾、鱼鳍在水中游动时若影若现的动感。

  绣制一幅作品的过程是枯燥的,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斜着透过窗户爬上你的绣架时,为了生活,我和大多的上班族一样,开始一天的绣制,自从接了这副《连年有余》的绣制任务,真的是一天都没有怠慢过,因为喜欢也是为了生活。

  鲤鱼的颜色本来就是很鲜明的,要用丝线来展示的话,会有很大的难度,因为颜色变换太多了,必须准备大量的丝线颜色来备用,一条鲤鱼基本以两到三套的颜色为主,每套丝线从浅至深大概有二十种颜色的过度,也就是说,在一条鱼的身上会有几十种颜色的变换,鱼鳍和鱼尾很薄很稀疏,看上去很通透,所以用线是最细的,针线也不需要绣的太过于密集,需要用虚针的绣法来展现,不然会体现不出它在水中轻飘游动的感觉,从最浅的颜色开始,慢慢平铺,一层一层开始加深颜色,在鱼尾接近鱼鳞的部分针线可以稍微绣的密集一些,增加一些肉感,方便和鱼鳞链接,鱼尾的颜色在整条鱼的颜色里是属于最浅色的一部分,不需要用到整套线的最深的,颜色由深至浅在整条鱼的绣制过程中必须慢慢递减,这样才会产生出远近的视觉效果。鱼鳞的绣制是最需要功夫的地方,在一个小小的鱼鳞里,覆盖着几种丝线的颜色,针脚密集,每个鱼鳞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又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们相互连接着,你连着我,我又连着他,颜色看似相同,其实每个都不一样,从三丝打底开始,二丝加密,到一丝在上面稀稀的虚铺,使它显得细腻柔滑,需要几十种颜色的相互衔接,从浅到深、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一的调整丝线的颜色,一个个鱼鳞慢慢的就逐个的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把一条鱼绣的活灵活现。

  在绣制过程中,最难绣的要数鱼的眼睛了,不大的地方却是整条鱼的灵魂所在,一不小心,可能绣出来的鲤鱼就会呆若木鸡,在接近绣制完成整幅作品时,我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每条鱼看上去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自己又说上来,因为每条鱼之间都存在着颜色上的差异,相互影响,又完全是独立的,九条鱼从远到近,相互之间除了用色深浅和用线上的粗细区分,其他也做不了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又必须用这些把整幅画的立体感表现出来。出现问题,我就去请教赵红育老师,赵老师在整幅作品的绣制过程中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她指出,所出的问题就是,颜色还不到位,画稿和刺绣的表现手法不同,在绣制过程中单一的只看画稿上的颜色进行绣制是不够的,还得进行再创作,色彩的深浅根据前后层次自己要有意识的进行调整与润色,也就是再创作的过程。赵老师看了我的作品后,让我首先需要调整的是鱼的眼睛,为了绣眼睛,赵老师找了很多鱼的图片给我看,进行解析,鱼眼中该有的色系得逐一的添加,最关键的是鱼眼中眼球的定位,因为每条鱼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球中的中心点得随着鱼的不同位置而改变,还要注意眼睛看的方向、找准它的闪光点,老师让我在眼白处增加中间的过度色,将眼睛修改后,鱼看上去不呆了、鱼眼活了,整条鱼也就有生气了。

  鱼眼修改好了,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赵老师给我指出,每个鱼鳞间要用极细的丝线再施色,用一丝线、半丝线采用小乱针的绣法把鱼鳞与鱼鳞间的分界线柔和一下、进行颜色之间的相容,纵观整条鱼的效果,这样绣制之后,鱼鳞与鱼鳞之间不那么死板了,柔和了许多,每条鱼都进行了修改与润色,荷花与荷叶也进行了色彩的调整,整幅作品进行修改调整后,画面与之前的对比立体感强了许多,用赵老师的话说,比原先的画稿好看多了。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大尺幅的《连年有余》作品,作品装表好后,大家都夸非常美,客户看了作品后非常的满意,当时的我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一年多的辛苦非常值得,通过绣这幅作品我也成长了,技艺也得到了提高,觉得一年多时间没有白费。刺绣是我生活的全部,没有比做好她更让人值得开心的事了。

  结语:

  2020年9月,刺绣《连年有余》作品在第十三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得了金奖。当我把奖状和奖杯捧在手里的时候,心中那份喜悦油然而生。15个月的辛苦付出与探索,都是值得的。刺绣创作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介绍】朱美芳,女,中级工艺美术师。一九七六年生于太湖之滨的镇湖,自幼就喜欢刺绣,后经赵红育等高级工艺大师的指导,其创作的人物肖像、动物、油画等作品用色丰富,形态逼真,针法精细,擅长细平绣与乱针绣相结合的刺绣技艺。作品《希望之晨》获得2017艺博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作品《连年有余》获得2020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作品《未经》获得2020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的银奖。从事刺绣工作近三十余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