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秋塘双雁》是我国宋代的传世名作。此画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本文阐述了这幅作品的绣制技法和作者的感悟。作者认为;要绣好这幅绣品,必须要针对绘画图案内容,灵活思考运针设色方法,细细刻画其表现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及其时代笔墨气息。
【关键词】花鸟类刺绣技法
历代绘画多以绢帛、宣纸为载体,在其上挥毫泼墨描绘美好的自然景物,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古人的人文情怀。
我自幼酷爱历代名家书画和苏绣,从13岁开始一直绣猫动物题材,打好了扎实而灵活多变地针法基础。19岁始,我又迷恋绣中国古代名画及世界肖像油画作品。我觉得书画历代名著作品如用苏绣的方式去诠释她,欣赏和艺术价值一定会与书画媲美。苏绣的精细雅致画面美得让人震撼,常常使我陶醉其中。
仿古画绣名著以针为笔,以线代色,以变化无穷的针法和绣技,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再现书画与绣的完美结合。《秋塘双雁》整幅画面描绘深秋荷塘内景色:池塘、水草、残荷。双雁则分布在画幅的左右,形成幅面祥和圆融的气氛。画中羽禽水草皆描画精准。浅滩洲岸上的双雁,在微风中,一只仰天引颈而望;一只则蹲伏在红蓼下理翎。与二只或掠空飞过;或伫足莲杆上栖息的翠鸟交相呼应。
在绣这幅作品之前,我将画面不知读了多少遍,整体结构及水草,红繆、荷叶、水岸、双雁生动的画面如何用针运色,的柔动的流水和残荷的处理,都有了全局的考虑。下面我就一一阐述每个细节的制作过程。
首先,《秋塘双雁》是一幅描绘秋天荷塘的景色以及两只雁。那刺绣者的思想就要进入秋天的画面,荷叶发黄枯萎,有的甚至于浸泡在水中颜色变褐色,有的荷叶已经烂掉,荷叶边缘残缺,甚至于有的只有经脉。荷叶颜色黄中带绿。要平时在生活中见到的场景融入到画中。只有掌握了画家要表达的物体,你的思维活跃了,在运针时候会灵活掌握运用针法和色彩,这样绣出来的作品一定赋有精气神。
绣残荷出边不宜齐针,绣线要掌握细度,虚实针结合小乱针表达,轻薄厚度必须要把握好,要把握好物体的度。针法绣的太厚就显得残荷不残,会失去整幅画面的意义。绣的针脚不易长,在一至三四毫米间为好。
配色需枯黄带秋黄,又有带一点褚红,再带绿颜色打底,往荷叶大经脉边缘颜色逐步往中心加深,颜色可以使用青绿往中间圆点周边最深,感觉层次分明凹凸感。荷叶上面用施针不断加色,一直加到自己满意的颜色位置。切忌在施各种颜色时绣的太密。要能感觉得到如画家在用笔墨时的晕染质感。虚实相交。掌握颜色精准与否都会直接影响一幅画面的精气神。等一个个步骤从打底到施针完,最后绣荷叶经脉,残荷上的经脉和夏天荷叶经脉就会完全不一样。沿边用极短的针脚,根据细小的经脉组织,去用接针的方式用深浅不一的三四个颜色做小径脉,似乱非乱,这些所有的小径脉都是在大经脉边缘延伸出来的。
绣莲蓬的绣法,也需要了解秋天成熟莲蓬的结构,莲蓬子的长相,越成熟的莲子它是往里凹的,莲心微微凸起,在丝线粗细上可以略粗,让莲子有厚度,微微凸起使得坚硬饱满。
荷塘里的草,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叶子已发黄发焦,有的则呈青绿色,还有是青绿带黄,叶尖只要用到一两针即可,要让人能感觉得到被微风吹动的样子。
红蓼在这幅画中点缀的非常美,它的叶和梗綠如翡翠,梗绿色中带有微微淡淡的玫瑰红,玫瑰红中又带有石绿的颜色。在处理红蓼梗的时候,它的每个轮廓细节都要绣得自然带弧形。还有它的叶子,黄色中带青绿,叶子丝理走向针脚不宜长,必须顺着小叶经脉慢慢转弯,每一针都须匀称。如果转折顺畅到位,它会直射出丝线的缕缕光质感。也就我们苏绣“平、齐、细、密、和、顺、匀、薄、光”技艺的最深含义。
在绣红蓼时候,我想起了童年看到的红蓼,那小小的花儿粉粉嫩嫩的,小花苞如玫瑰色深。所以小时候对红蓼影响深刻,记得每年9月份去田野,都会采了一朵朵花儿带回家,然后找个小瓶字放点水插放在桌子上当作装饰。母亲这次就到田野里找到了红蓼拔了回来,在绣的时候作参考。有实物做范本绣出来的就接近真实,玫瑰的颜色有淡又深,粉粉嫩嫩的,美极了。
两只双雁是一幅画中主角,是最重要环节。那如何把双雁绣的活态逼真,能让它们在整幅画中脱颖而出呢?
绣雁,要先绣脚噗,看好脚蹼的结构,骨头的构造,到脚掌的结构和爪子的形状。以及它的皮肤上像鳞片一样的细小的形状,因为古画颜色历经千年,有的颜色发黄发深发褐色。如完全照稿子肯定不美。但又不能用现实中的脚蹼颜色处理。在配色中既不是照对稿子又不是现实中的颜色。在此中间衡量,两者之间看整体画面灵活运色。
在绣仿古画中,处理好颜色是一门非常有学问的学科,色彩是给观者视觉的第一感官。颜色搭配协调会透露出和谐之美,给人在审视角度得到心灵的洗礼。配色恰当使画面呈现和谐雅致。处理不好或很俗,俗的让你心情不愉快。而美的造物是有灵魂,有思想的。
在绣雁的身体及羽毛、眼睛、嘴巴的这些步骤环节中,都要处理好细节。考量技能之优劣也在这里,细节部位处理对整幅画面尤为关键。
身体的打底,颜色需带黄,且要略深一点。这个打深,是为下一步加色而打好的基础。颜色要有深浅对比,这样才会出现对比度。深的会露出来,淡的羽毛质感会显得无比蓬松。
在绣雁的颈部时,针脚须极短。在上面施颜色时,需用到中白或本白。眼部周围毛发细小,需用到丝毛针和小乱针,乱针不易太乱。是按照雁的本身的毛发规律,用一丝或半丝绣出。
绣雁的颈部时,要注意站着的头朝上,仰天脖子拉长,千万注意脖子上细小的羽翎方向和轮廓,顺着它的脖子用力拉长颈部小羽翎也是往上翘起,顺着它的势掌握深绿羽毛和白色羽毛的轮廓形状。
绣眼睛时,注意眼球不能大,只能一小粒。它的眼球最好用集套针,因为用了集套针后会产生蚕丝所受到不同光源而折射的缕缕光质感。体现出蚕丝之美。眼睛轮廓呈椭圆形,眼角偏小,外眼角偏像鸭蛋形。眼周边眼白颜色偏淡。
嘴巴形状要绣出它的坚硬。雁头高高凸起,需绣得厚实。丝理方向用极短的针兜着弯下来,打底时丝线略粗,用到两丝,显得厚实感。
鼻孔形状一定要掌握好,嘴巴里面细小的内唇要塑造精准,越是轮廓细小越要刻画到位。这是掂量一个手艺人的水平,在我们刺绣中,轮廓越小越难掌握,也是体现一个刺绣师的最高水平。
另一只雁蹲坐在整理着羽翎。绣法和站着的雁是一样的,羽毛显示蓬松,最好要绣出一根根毛发的蓬松感。总体轮廓要精准。颜色搭配协调,艳而不俗。丝理掌握,针脚平整拐弯自然。
双雁上方有两只翠鸟,颜色不能用的过艳,但又不能过于文雅,可以用比较翠绿的颜色突出一下。但每个细小轮廓羽毛感都需交代清楚。
池水的绣制,颜色用清灰绿搭配,绣水丝线需细而轻,要能感觉到水在流动,水有深有浅,线条也是一个道理。
当整幅画面完全绣制完毕后,要全部打开把绷子竖起来看看,检查整体效果如何。总而言之,能把历代古画绣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聚集了一个刺绣师的美学素养,心灵修养,这是一门美术学科。
好的绣品,不仅可以整幅欣赏,也可以从画面中选择局部细细品味。但不论怎么看都是美的,包括眼睛、嘴巴、羽翎、脚蹼等等…都是可以单独看的,且百看不厌。苏绣艺术强调“精细雅洁”。精致细腻的针法,精湛的技艺水平都可以在整幅画面的每一个细小部位散发出秀美的气息。只有赋有美的灵魂的刺绣艺术珍品,才会永久地流传下去。
———————————————
作者简介:
卢建英,1971年2月出生于镇湖。苏州潘氏建英绣庄艺术总监。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三带”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善绣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画等。代表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旧京风情》《秋郊饮马图》《祭侄文稿》、仿宋代刘松年单面细绣《罗汉轴》和清代郎世宁《十俊犬系列》等。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并有上百件绣品被台湾凤甲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