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手艺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是借由物来传递的情感和羁绊。人们生来依附于自然,先祖见日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钻木取火,制陶为器,陶流传至今,它的身上保留着古老的质朴与浪漫。以陶为艺,艺术带给人的则是那一份感知与连接,感知自然,感知生活的诗意,有了这份感知也有了贯穿时空的能力,身虽未至,心却可以到达。激活感知需要有鲜活的姿态,有新的气息、新的思考、新的向往,让老物“不老气”。
【关键词】传承 古逸 金石韵味
陶刻,是紫砂壶最为常见的装饰技法之一,是一种融合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在紫砂表面刻上画与话的技艺,能够让原本只具备实用功能的紫砂壶、变得更具观赏价值。与普通的书画不同,在紫砂陶上进行刻画显得更为立体、难度也更大——在砂质、弧面的紫砂作品上面采用刀具进行创作,不仅要注意刻画内容如何,还需要充分考虑与紫砂壶本身的协调性;只有当刻画内容与壶体形成自然协调的效果,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技法。如今,依旧有很多艺术家致力于传承发展这一技艺,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
一、守旧,守住厚重质朴之气韵
陶艺之都当属宜兴。宜兴紫砂陶艺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充分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取了生命的永恒。陶瓷文化的表达依赖于陶刻,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在陶胚上刻画符号,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起点。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初年,紫砂陶刻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在制壶艺人的巧妙构思下,紫砂陶刻逐渐融入了金石、文学、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集文、陶工、文工的智慧结晶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陶艺的本质是将文史哲与审美结合起来的工艺美术,“以刀代笔,以刻代画”,紫砂朴素儒雅的气质与雕刻工艺的硬朗干脆融为一体,孕育出了“凛凛皆有风流气魄”的艺术效果,充盈着文化味和书卷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精神艺术品。刀在泥上作画,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这门艺术创作过程的难度,却也因此成就了紫砂陶刻独特的艺术性。陶刻用刀之前,首先是对载体内蕴的深入解读。紫砂载体不同于纸,纸张是无声的,而紫砂载体却是有着高度艺术语言的艺术品,有自己的表达与思想,而陶刻的内容思想是要与之契合的,才能呈现具有和谐美感的作品。
陶刻作为紫砂最主要的语言,通过它的语言向懂它、爱它的人传递着它的思想、它的情感。陶刻的刀法具有多样性,其中的阳刻和阴刻是重要的两大类别。在壶身直接进行写刻凸显金石韵味,而后进行烧制,赋予其难得的峥嵘之气。无掩饰、无虚伪、无谄媚,使之成为了沉稳苍劲的不朽之物。陈曼生是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西泠八大家”之一。“曼生十八式”是由陈曼生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陈曼生把书画、诗词、金石等赋于壶上,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这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器装饰艺术风格从此开始了它的特殊使命,被广泛应用到紫砂壶艺的装饰上,成为创作的一部分。在业界专门从事紫砂陶刻的人数不及从事壶艺制作者,陶刻大家却也时常涌现,比如我们熟知的近现代的紫砂七老之一的任淦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徐秀棠等,他们擅书画、攻陶刻,用刀多变、手法多样,自成一派。
陶刻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积淀着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样的“中国特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社会以及民族心理之中。也正是艺术家们创作时守住的初心。
二、创新,开创共赏共享之气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实践亦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一种感悟,一种思想,一种对美的发现和创造。传承因实用而生,因艺术而兴的紫砂器皿,最重要的落脚点依旧是人。而人的感知、思想、行动也是它保持永远的鲜活的原动力。因此,传承中的创新必不可少。
装饰的创新。世间万物,与人类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壶艺也是如此。陶刻装饰是紫砂壶的主要装饰形式,即吟诗作画于紫砂器具的坯体上,再用刻刀进行篆刻作为装饰。讲究意韵贯通,创意源于自然,源于中华文明之根。与此同时,“贴花”是指将紫砂泥以捏、塑等艺术手法做成装饰部件,然后贴在壶身上用来装饰壶体,是紫砂壶传统装饰手法之一。以泥饰泥的装饰手法称之为“泥绘”,即用紫砂泥浆堆绘于壶坯体,因泥有一定厚度,所以会形成层次分明的立体感的效果。因可使用本色泥、异色泥,画面色彩丰富,犹如纸上作画,形象逼真自然。
工艺的创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直接推动了环境陶艺的发展。环境陶艺作为我国陶瓷艺术行业的新兴产业,纵然拥有数千年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但是在创新发展方面还尚显不足,存在着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引入一种新的技术方式以全面推动与促进环境陶艺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而4D打印技术显然是可行的选择之一。
内容的创新。艺术中的妙是智慧的象征,妙在陶刻画面,书体与壶的同构。如今陶刻的器皿从茶具延伸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更成为现代人保留心中一方净土的载体。那么,可用的造型,课表达的东西可以更加多样,除了梅兰竹菊等寓意各种精神品质的内容以外,一些反应时代气息的,重大历史时刻,历史事件都可以设计在其中,这也更成为DIY文化中的一部分。讲求的是一种新意,留下的是一种记忆,抒发的是一种情趣。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社会是一种共振的、同频的状态,不可能不受影响。当代艺术语境下的陶刻艺术,既要面临着对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临摹学习,还要面对现当代艺术,包括市场等诸多因素、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雅俗共赏,让在陶刻艺术中看到一些新意,让好物与现代生活联名,受众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更让年轻人为之眼前一亮,从而带动文创事业的发展,让传统工艺有更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