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绘画语言与实用性刺绣关系的思考

[日期:2020-12-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一件成功的绣品不仅依赖于绣娘的刺绣技艺,更凭借其对绘画语言的解读和对美术知识的学养。在一些方面,刺绣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则在绣品上体呈现出独特的绘画语言。笔者结合数十年的苏绣从业经验,在此浅谈绘画语言与实用性刺绣的关系。

【关键词】刺绣装饰 绘画语言

  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在章服制度上就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刺绣在当时主要被用于服饰上,依据严格的皇权制度规定,人们所在阶层不同,衣服上所绣的纹样也不同。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服饰的装饰图案,将瑞兽、花鸟、虫鱼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运用到装饰中,再搭配上精巧细致的刺绣艺术,经过绣娘的巧手绣制,使服装等绣品既具备了实用性,又具备观赏性。

  如今,服饰上的刺绣不再是代表阶层和权力的装饰,而是代表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近年来,实用性刺绣订做的项目越来越火,人们对绣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绣品的图案也要求更高。这些图案或是出自前辈们流传下来的图样,或是绣娘们的创新设计,都在服饰等绣品上体现出独特的绘画语言。一件优秀的刺绣用品,不仅要引人注目,更要突显服装效果,带动穿着者的情绪和感受,这就要求绣娘在提升做工技艺的同时,还要对绣品的图案设计投入心血。笔者结合数十年的从事刺绣技艺的经验,在此谈谈绘画语言与实用性刺绣的关系。

  一、刺绣与绘画语言的比较

  首先在媒介方面,绘画是画家用笔墨颜料等工具进行的艺术活动,需要物质材料为基础,并通过线条、色彩、明暗等艺术语言,将画家心中的设计图案进行绘制,创作出视觉艺术形象。而刺绣在这一方面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利用物质材料为媒介进行创作,而刺绣则是以绣针、丝线等物质工具作为材料来创作的,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同样通过线条、色彩等语言来体现绣者心中的设计图案。

  其次在表现方面,两者都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和明暗来体现。刺绣的绣理与绘画有不同之处,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用色彩通过笔来绘制出线条,刺绣则通过丝线串连而成,纵然绘画可以一笔而成长线条,刺绣则多以短线连成长线,但线条的节奏同样具有流动性。在色彩和明暗上,绘画的色彩较为随心所欲,随着染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丝线也具有了更多色彩可供绣娘配色,虽不及绘画那样设色,但配合以蚕丝的丝光,让作品更具有立体感。

  再次在用材方面,刺绣使用桑蚕丝,由于材料的特殊性能让图案具有自然的光泽感,可以加深作品的明暗度,让图案在光照下更具有明暗变化性,色彩与丝光配合,图案具有强大的情绪表现力,具备绘画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最后,刺绣是以绘画作为描摹底稿的。刺绣千百年来的发展都离不开绘画,始终是以各种绘画主题作为底稿进行绣制的,可以说,刺绣具有近似于绘画语言却又相对区别于绘画的艺术语言。以油画肖像为例,西方绘画讲求实体所具有的造型、透视、质感等方面,油画受制于绘制的对象,要求必须绘制出对象特点,并营造氛围。而刺绣则以绘画作品为范本进行再创作,侧重于绣制出已有形象的内涵,所以受制于绘画原稿,必须体现出原稿的审美内涵。实用性刺绣也是如此,以传统绘画为题材的图案绣制同样受到原画稿的限制,讲究从点、线、面、色彩等方面去体现真善美,这就要求绣娘不仅要对底稿进行充分的解读,还要在技法上进行熟练运用。要利用多种针法准确地再现出设计稿,还要借丝线的肌理效果体现刺绣独有的美感,才能通过欣赏者的视觉感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绘画语言在实用性刺绣上的运用

  明代,随着吴地艺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以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创作群体以绘画著名,而在这些文人画家的参与下,从宋代就兴起的刺绣欣赏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而在实用品方面,商品绣增多,苏绣作为吴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不仅在图案题材方面与绘画紧密结合,还在原料和针法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不断从我国传统绘画技艺中汲取营养,并进行自我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图案秀丽工整、风格淡雅柔和的特点。

  众所周知,欣赏性刺绣往往是挂画、台屏、屏风等起到装饰装潢作用的作品,现在随着审美的多样化,欣赏性刺绣的题材愈发丰富,往往以传统书画、油画、摄影等作为题材来绣制,绘画语言在欣赏性刺绣上是表现丰富,表达淋漓尽致的。那么,绘画语言运用于实用性刺绣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实用性刺绣品种繁多,刺绣香囊、女鞋、披肩,以及现在新流行的刺绣书签、手账本、手提包等,拥有其各自的实用功能,但在添加以刺绣装饰形式后,在突显其实用性的同时,又能将外观进行美化,更能赋予这些绣品以传统的美感,愉悦观赏者的心情。

  要运用绘画要素以带来更好的效果,首先要遵循绘画的笔法和布局,实用性刺绣多采用传统绘画作品作为底稿,绣娘需具备娴熟的刺绣技艺,用针线遵循运笔走向,注意线条的粗细和转折,用丝线的堆叠充分体现出笔触的连贯性以及层次感。其次,刺绣作为二次创作,要在还原画稿图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绘画创作会因为作者的所处环境、心情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作品在布局、线条、色彩方面会有小瑕疵,在处理底稿时,就需要绣娘依据刺绣需要进行及时调整,弥补画稿中的不足,使绣品更加完美。最后,由于刺绣在色彩选择上比绘画少,在设计或选择绣稿时要注意丝线的配色,甚至要考虑是否要选择色彩过于鲜艳丰富的图案。

  三、结语

  一件成功的绣品,小到手绢、扇面,大到服装、屏风等,不仅仅依赖于绣娘的刺绣技艺,更凭借其对绘画语言的解读和对美术知识的学养,虽说实用性刺绣多采用民间图案作为底稿,但随着近年来流行元素的多样化,将更为丰富的绘画要素融入刺绣至关重要,要紧跟时代审美潮流,以多样的表现手法反映刺绣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编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2]林海平.刺绣与绘画之融创.上海工艺美术[J].2004年1月

  作者简介

  府向红,女,1967年12月生,苏州吴中光福人,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苏派旗袍推广大使、苏州市十佳巾帼匠星、东吴杰出匠师、东吴文化重点人才、区优秀文艺工作者。她从小学绣,从事刺绣技艺40余载,她秉承着“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的理念,终成“现代生活绣流派的代表性人物”。2016年,府向红创立苏州市向红绣府工艺品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7个,原创文创作品已登记版权300余项,荣获“江苏省优秀版权作品二等奖”、公司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版权示范位”。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奖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