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用品刺绣《万物生》系列的创作

[日期:2020-12-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描绘了当时人们的岁时活动,呈现出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具备完整的叙事场景和观赏细节。笔者将其中的二月景作为灵感,并主持绣制历时一年,以针代笔,完成作品《万物生》系列,不仅具有观赏性,更传递一种人文情怀。在此,笔者结合作品制作过程,简要谈谈对《万物生》系列的创作体会。

【关键词】刺绣旗袍十二月令图轴

  刺绣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千百年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种视觉形象艺术,要用较为鲜明生动的刺绣语言充分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做到神形兼备,实用类刺绣尤其如此。古时,刺绣多为实用品,形式有香囊、手绢、绣鞋、绣衣等,花纹图样充满民间民俗气息,多表现出女子的闺阁情趣,寄托情感和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到了现代,实用性刺绣又因为审美潮流和市场需求,衍生出了更多种类,如钥匙扣、手机座、手账本、书签等,在具备生活气息的同时,题材也不拘于民间传统图案,更与传统书画、现代抽象画、照片、素描等题材相结合。笔者将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作为灵感,经过设计,并主持绣制历时一年,以针代笔,完成作品《万物生》系列。全系列有衣服、团扇、钱包、茶席、手袋、手机座、钥匙包等,不仅具有观赏性,更传递一种人文情怀。在此,笔者结合作品制作过程,简要谈谈对《万物生》系列的创作体会。

  一、作品构思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全套十二幅作品尺寸一致,一月为一幅,每幅装潢方式相同,作品画面以描写山水阁楼为主要内容,其中描绘人物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岁时活动,是研究民间习俗、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全系列呈现出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具备完整的叙事场景和观赏细节。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被称为仲春,《尔雅•释天》中曰:“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因此农历二月又称如月。图中描绘了织绣、吟诗、打秋千、狩猎等场景,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春嬉戏,女人们织绣、打秋千,男人们骑马携带着猎具狩猎、观景。

  不止是人物行为,画中对景色塑造也颇有意趣。明代道源在《早梅》中曾写道:“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吴人喜梅,春季伊始,枝头的残雪才刚刚落去,春梅便开得越发繁盛。农历二月正是万物复苏、天气由寒转暖的时节,在这回暖的时节里,万物开始复苏,山间、田野里、流水旁处处都散发着勃勃生机。画中远处山峦开始泛出微微青色,春梅正艳,院子里有诗人赏梅,有女儿嬉笑,有孩童玩闹,水中的鱼儿,林间的山羊也都来一睹春天梅花的芳容。万物生蕴含着万物轮回的道理,而这一派春机盎然的景象,也正是万物轮回复苏的伊始。

  基于这一寓意,《万物生》系列灵感取材于这些民间生活场景,将别有一番风情的画中之景,以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解读绣稿是刺绣艺术创作的关键之一,要绣好作品,必须了解绣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领会作品的意境。如果照搬作品中的场景,按照局部物象按照比例照搬进服装、手袋、团扇等,反而会弄巧成拙,只会是一套简单的临摹作品。在经过设计之后,笔者决定选取画中的局部场景和景物,经过修改与组合,以更适合用刺绣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构图与绣制过程

  《十二月月令图》不受传统绘画的表现模式拘束,其绘画模式变化较多,将多样活动整合进画面,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换为视觉化的画面,并且采用成套的表现手法,让画面具有时间连续感。因此在构图形式上,《万物生》系列的服装套件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法。一套三件服装采用了原稿中建筑物和人物活动的画面,使整体更具有空间推移的层次感,从强调空间结构效果转移到强调适合人物活动的图绘空间视觉效果。

  同时在绣制时,除了要体现物象流畅的线条之外,还需要表现出明暗分明的效果。在绣制茶席时,设计了春梅与远山交相辉映的图案场景,山石的难度较大,不仅要体现出石头坚硬的轮廓,还要体现出远近的层次感。在处理不同远近的山石边缘时,笔者选择掺入不同色彩的丝线使远处与近处山石的分隔线更为清晰。而在颜色层次丰富的地方则选用颜色相似或是相近的丝线进行过渡,层层绣制,并在针法上采用十多种针法,如传统散套针、戗针、绕针、虚实针和乱针绣等,并运用苏绣针法的丰富表现力来描绘物象的纹理与姿态,层次逐渐叠加,表现出物象的远近层次和立体感,意图体现原作的画意和韵味,表现出苏绣的艺术效果。

  三、作品寓意与内涵

  《万物生》系列灵感来源于清代《十二月月令图》中的民间节令与习俗的风俗画,全套作品意在表现人与自然之和谐,同时意图表现一种“传承”精神。《十二月月令图》画面场景丰富,物象描写细腻,庭园景致真实,作品中梅花绽放,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观景,踏春,嬉戏,整个系列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生活画面,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景。《万物生》亦是寓意如此,将这些景物与人物以刺绣形式体现出来,并通过旗袍、茶席、团扇、零钱包等形式融入使用者的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万物生》也意在体现一种传承的精神。系列中的服饰刺绣服饰传达的是亲人间情感的互动,分别为祖母、母亲和女儿祖孙三代设计,情感传达通过传承而展现:服饰由祖母传递给母亲,母亲传递给女儿的过程,同时也承载着一脉相连的文化的传承,服装在款式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材质采用光滑舒适的丝绸面料,并将我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与服饰相结合,创造出可观赏、可收藏、可穿用的艺术品。

  系列中另有茶席、手袋、钥匙扣、手机座等,均兼具美观、实用、情感表达等功能为一体。团扇可使用亦可搭配红木架子作为摆件观赏,钱包则用来随身携带,一方面用于装钱币或是零星小物,另一方面可时时观赏舒缓心情,别有一般趣味。

  四、结语

  《万物生》系列蕴含着新的尝试、新的创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绣制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到学无止境。今后将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艺术鉴赏水平和刺绣技艺,将更多的优秀古代传统绘画用刺绣形式来体现,同时加以创新形式,在新时代中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潮流的苏绣艺术作品,为当代苏作艺术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军.图绘时间传统向新视觉思维的转变:以《清院画十二月令图》为例.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7年第35卷第一期

  作者简介

  府向红,女,1967年12月生,苏州吴中光福人,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苏派旗袍推广大使、苏州市十佳巾帼匠星、东吴杰出匠师、东吴文化重点人才、区优秀文艺工作者。她从小学绣,从事刺绣技艺40余载,她秉承着“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的理念,终成“现代生活绣流派的代表性人物”。

  2016年,府向红创立苏州市向红绣府工艺品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7个,原创文创作品已登记版权300余项,荣获“江苏省优秀版权作品二等奖”、公司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版权示范单位”。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奖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