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佛雕创作是塑造艺术的过程,更是一种思想从意向到具象的表现。苏派佛雕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工匠们精工细作,在线条刻画、神情姿态方面的塑造颇具审美性和观赏性,笔者从事佛像木雕行业已有数十年,现结合从业经验,浅谈苏派佛像木雕的审美与创作。
【关键词】雕像 木雕 雕刻
我国的雕刻艺术历史悠久,从最早的泥雕、石雕、木雕,发展到铜雕、砖雕、核雕、牙雕、竹刻等,应用颇广。最初,雕刻仅带有装饰性,人们在石柱上雕刻用以祭拜神灵,后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潮流的发展,雕刻逐渐带有纪念性质,用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容貌,表扬功德,雕刻从原始信仰,逐渐发展到生产、生活、礼仪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后,现今的雕刻艺术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工匠们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佛雕作为雕刻的门类之一,是在木头、石块等材料上雕刻佛像的工艺美术,但佛雕并非只是为了单纯创造艺术,还表现了人们的信仰与精神追求。苏州地区水陆交通便利,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人文与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先决条件,苏州雕刻门类往往被冠有“苏派”、“苏帮”等称号,苏派佛像木雕形象形制多样,小到摆件,大到宗庙中的大型佛像,选材精良,雕刻技艺精湛,具有装饰性。笔者从事佛像木雕行业已有数十年,现结合从业经验,浅谈苏派佛像木雕的审美与创作。
一、苏派佛雕的历史底蕴
我们的先人是为宗教信仰而倾注精力创作佛雕的,佛雕早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能经历数千年长盛不衰,与其思想艺术和文学文化的影响力息息相关,而佛像造像即是当时文化发展的见证。我国佛雕艺术从石雕发展到泥塑再发展到木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苏州地区的佛雕艺术历史悠久,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能从史书典籍上略窥一二。随着六朝之后佛教在苏州地区的推广,寺庙林立的现象也为佛雕艺术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文化历史底蕴的不同,佛雕的表现风格和外貌特征也不相同,早期寺院中的佛雕带有浓厚的印度西域风格,直到南北朝初期,我国的佛像风格才逐渐转向了“秀骨清像”,整体造型飘逸,颇有当时文人提倡的“仙风道骨”之风。
佛雕的历史底蕴造就其审美特征,唐朝是佛像雕刻转折的重要时期,当时苏州已建许多寺院,后经破坏,至宋朝恢复重建,《吴郡图经读记》中记载“寺院凡百三十九”,可见当时盛况。当时不论是佛雕的造型,还是雕刻技艺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题材除了佛、菩萨之外,还有天王、罗汉、飞天等,在神韵和造型上更显得世俗化,更有女性化的面部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观音的女性化。但是仪态神情的女性化并无不妥,而是能给大众以大慈大悲的亲切感,而非威严和肃穆之感。在雕刻技艺上,刀法除了浮雕之外还使用了圆雕技艺,刀法的多样性将衣服纹路和形体结构表现得惟妙惟肖,运刀流畅,婉转自如,神形逼真。明清时期,苏派佛像木雕技术已发展到非常高超的水平,现存于西园寺的千手观音木雕像由香樟木料雕刻而成,造像技艺高超,栩栩如生。清朝末期,苏州形成了专门从事佛雕造像的工坊,在景德路、道堂巷一带多处聚集,工匠大多来自吴县香山一带,被称为“苏帮”,是江南佛教造像四大流派之一。如今,苏派佛像木雕在光福镇冲山村薪火相传,冲山佛像木雕于2013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2016年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佛像木雕的装饰性
苏派佛像木雕不仅有对空间的装饰性,还有自身的艺术装饰性,给欣赏者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一方面,佛像木雕的整体摆放位置对整个殿堂起到决定性作用,即布局装饰有讲究。在整体建筑布局方面,我国寺庙建筑的重心在于殿堂,在布置时佛像应在殿堂中轴线,依次排列,按殿堂大小和使用内容而定,佛像姿势与规格皆与殿堂整体布置相适应,从而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庄严肃穆之感,具有很强的空间审美性。
另一方面,佛像的艺术造型装饰性非常强,由于各个朝代的文化潮流不同,佛雕的造型也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因此在雕刻作品时要了解朝代的服饰造型、纹样图案。例如北魏时期佛像衣服服饰形制为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唐朝佛像造型衣饰多样化,服装质感较为柔和,褶皱纹理流畅自然,为现在的佛像雕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造型;宋朝佛像造型形体刻画较为随意活泼,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衣饰较为飘洒飘逸;元朝时期佛像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格;明清时期,佛雕的形象与衣着饰品等,再次又回到传统审美中,佛像造型的身材比较匀称,各个部位比例协调,衣着贴身,线条塑造相比唐朝造像更为精致。
三、线条的表现力
线条表现力的巧妙运用对于佛像木雕来说非常重要,与西方雕塑突出块面和光影效果的造型手法相比,我国传统雕塑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苏派佛雕采用突出线条的方法,运用线条勾勒出物象的形态和神情,具有极强的概括性。
在不同物象的描绘中往往会使用不同的线条进行塑造,例如在刻画衣物线条时,往往更显匠人的雕刻功夫。坚硬的木料必须能体现出绸缎、丝绒等纺织物的质地,还要表现织物反射而成的光泽,如同毛笔绘制般得心应手,特别是轻薄的纱质或是绸质衣物,整体衣纹要紧贴身体,雕刻时要发挥线条的动态感、韵律感和节奏感,达到薄如蝉翼的效果。同时,塑造衣物褶皱的线条婉转自如,并要体现出衣物下的肢体动作,不能被衣物所束缚,也不能破坏织物的褶皱走势,要巧妙自然,充满生气。
巧妙地运用线条,可以将物象的形体形表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视觉上带给观赏者以立体的圆满的效果,天王的威猛必须多用粗硬的线条来塑造;飞天的柔美则多用细柔的线条,来表现其肌肤的细腻以及服饰飘然的特征,通过线条的韵律节奏,体现出或姿态优雅,或身躯雄健的效果。
四、神形兼备
从佛教造像的历史可以看出,造像随着时代更替和审美思想的演变呈现出人间化、世俗化的趋势。佛雕艺术在我国文化环境中体现出异域色彩和神性特质,北魏孝文帝改制之后,佛像逐渐按照我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习惯进行演变,不仅对佛像的五官刻画进行中国化,在服装方面也更为民族化,直到唐朝以后,佛像完全本土化。这样的变化是我国的佛教艺术与印度佛教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是将神佛放到人间来看待,将神性转为人性。佛雕工匠们本就生活在时代与社会中,宗教艺术创作无法回避世俗生活,因此佛像外貌的变化是必然的,这一变化使得佛雕的创作更讲究佛像的神情姿态,要求栩栩如生,神形兼备。
神形兼备,是佛雕艺术的审美要求。无论是观音的慈祥,还是天王的愤怒,或是佛的庄严,都需要通过佛雕的神情姿态来体现。在雕刻创作时,要根据不同佛雕造像制定不同的五官动作幅度,并且用人物身形姿态烘托人物的特点。例如在塑造弥勒佛时,往往面部表情丰富,笑态憨厚,在雕刻时要注意对眼睛和嘴巴的塑造,嘴角幅度较大,眼睛眯起,才能突出慈祥的形象,做到传神,富有表现力。因此,佛雕匠人不仅要做到技艺精湛,提升塑造能力,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造诣和艺术修养,使雕刻出的佛像神形兼备。
五、结语
佛雕创作是塑造艺术的过程,更是一种思想从意向到具象的表现。苏派佛雕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工匠们精工细作,在线条刻画、神情姿态方面的塑造颇具审美性和观赏性,作为当代佛像木雕的从业者,我们要在了解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传统的雕刻技法,大胆尝试技术创新,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雕刻工艺的精髓。
参考文献:
[1]金维诺:中国古代佛雕,文物出版社,2002年
[2]王峰:中国早期(北凉至隋)佛雕艺术的审美演变,宗教学研究,2002年
作者简介:
董荣菊,男,1963年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1978年从艺,1995年创办苏州市吴中区太湖传统雕刻厂,2017年建立董荣菊佛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承制或担任安徽九华山后山双喜寺三世如来,十八罗汉,西山堂里禹王庙禹王菩萨、财神菩萨,苏州文昌阁文昌帝君、财神菩萨,苏州高新区通安甄山寺五路财神、文昌帝君、千手观音等佛像木雕等工程的总工程师。现为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山佛像木雕)吴中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