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薄胎玉器色彩与装饰审美性

[日期:2020-12-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薄胎技艺是玉雕中最为复杂的工艺,工艺难度高,极为考验工匠的技艺水平,但制成的玉器透明度高,胎体透薄,透光性极强,反映出玉料的透明与润泽。薄胎玉器的色彩与装饰运用对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笔者结合薄胎玉器的创作经验,浅谈薄胎玉器的色彩与装饰审美性。

  关键字:薄胎玉雕雕刻

  玉雕是我国最古老的雕刻门类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玉料上凿刻图腾,形态简单,多作为生产工具和祭祀礼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玉雕技艺愈发精细精致,在用途上转为装饰品和欣赏品,为人们所喜爱。玉雕工艺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出成品,选料、开坯、设计、粗雕、精雕、打磨、抛光等,过程复杂,而薄胎技艺是玉雕中最为复杂的工艺,工艺难度高,极为考验工匠的技艺水平,但制成的玉器透明度高,胎体透薄,透光性极强,反映出玉料的透明与润泽。薄胎玉器的色彩与花纹运用对整件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此,笔者结合薄胎玉器的创作经验,浅谈薄胎玉器的色彩与装饰审美性。

  一、鉴赏薄胎玉器的材料美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被视为象征身份与地位的物品,玉雕器皿往往被我们的祖先作为礼器来使用。现在,玉雕器皿不再作为礼器,而是作为欣赏品为人们所喜爱。作为工艺美术品,欣赏品要求不仅在工艺方面要有美感,更要在选材方面下功夫。

  鉴别、选择玉料,是玉雕程序中广泛、深入应用的基础,甄别玉料并合理运用玉料是玉雕匠人创作作品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玉雕匠人不可或缺的素养和能力。玉料对雕刻薄胎玉器至关重要,玉料的选择甚至影响着玉器的色彩和花纹的美感。不同的玉料有着类似的特点和不同的个性,在取材过程中,要考虑玉料和题材的匹配度,并在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掘材料的个性,充分发挥材料自身的材料美,如白玉质地清透,碧玉色彩鲜艳,墨玉纹理细致,不同材料呈现出的特征存在差异。因此,设计是薄胎玉器制作的关键之一,要求玉雕匠人在设计时要按照玉料及其特点,从质地和色彩出发,根据题材做到物尽其用,因物制宜,让玉料的纹理和形状与雕琢题材相契合,利用好玉料的颜色,尽量摒弃玉料上的瑕疵和裂纹,做到纯净细腻,使作品产生最佳效果,凸显玉料的亮泽、温润和典雅。

  薄胎玉器多用碧玉和青玉作为玉料,不太使用优质的白玉,这是因为薄胎工艺可以让玉料的质地变得轻巧无比,强烈的透光性可以淡化青玉和碧玉的色泽,使玉质泛白,如果使用白玉则无法凸显雕刻花纹,反而会显得苍白,灯光照射时甚至会产生过度曝光的效果,因此薄胎玉器在色彩审美上更倾向于青色与碧色。碧玉由于其性质,胎体薄一些,青玉的性质接近白玉,胎体相比之下厚一些,材料的色彩反映出玉质和透明度,这两种玉质相对而言紧密坚韧,在经过薄胎工艺的打磨之后,能通过透光反映出玉质的均匀美和透明美。薄胎玉器追求一器一色泽,选择合适的材料,对薄胎玉器的色彩鉴赏起着决定性作品,也对雕刻图案花纹起到辅助作用,用以提升作品美感。

  二、雕刻技艺的运用提升审美性

  薄胎玉器出现很早,有唐、明代时期的实物被出土,但当时的薄胎玉器数量少且做工粗糙,直到清代,由于当时统治者的喜爱,薄胎玉器才逐渐多起来,工匠们精雕细琢,作品为皇家制作,因此当时的薄胎玉器制作进入了一次巅峰时刻。由于薄胎玉雕制作的难度非常高,要做成一件并不容易,每一件成功作品的背后都有数件失败品,相传在当时,每有一件成功的作品完成,乾隆就赋诗一首,从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间,一共作了赞“痕玉”诗三十余首。

  如今,玉雕工匠们继承了清代薄胎玉雕的优点,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使用先进的制作工具进行创作。一件优秀的薄胎玉器必然是艺术品,必定经历千雕万琢。因其鬼斧神工之技艺,薄胎工艺又被人们称为“水上漂”,即是其轻薄可以漂浮于水中。薄胎玉器的制作耗时耗工,要制作轻如蝉翼的作品并不简单,特别是还要在器皿上进行装饰图案的雕刻。装饰图案的雕刻能够直接反映出玉雕工匠的技术水平和作品的艺术价值。在进行薄胎挖膛之后,薄胎器皿的器壁已经达到了厚薄均匀的效果,只有作品各个部位的厚薄保持一致,才能反映玉质的色泽,体现均匀的效果,所以要求薄胎器皿任何部位都以达到厚薄均匀为最佳,胎体透薄,能使器皿具有很强的透光性。但是在雕刻装饰图案方面,薄胎玉器要求从内壁可以看到器皿外壁浮雕的图案纹样,且图案纹样不可笨重累赘,要凸显器皿的轻盈透亮,让作品整体布局保持和谐一致。因此在图案设计方面,薄胎玉器往往采用传统图案纹样,例如回纹、万字纹、如意纹、寿字纹、祥云纹、花草纹样等,这些图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丰富作品外观的同时不会破坏薄胎器皿的通透性。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图案一般不采用山水和人物题材,因为山水人物的雕刻往往要求高度的立体感,就会影响薄胎器皿整体的色彩,特别是在光照下,局部深浅就会更为明显,不利于体现玉料本身的色彩、光泽和质感,从而不利于体现作品的艺术审美效果。

  三、结合材料美和雕刻技艺

  要凸显薄胎玉器的色彩与装饰审美性,让创作出的作品更为美观,不仅要在选材、设计和技艺上下功夫,更要提高玉雕工匠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才能将材料美和雕刻技艺结合在一起。

  优秀的艺术品可以激起欣赏者的共鸣,玉雕作为雕刻的主要门类之一,是对原材料进行艺术加工,根据视觉形象展现出玉雕工匠的审美观念,从而制作成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这就要求在作品上充分展现材料美和雕刻技艺的精湛,运用天然材料体现出作品的色彩之美,并运用雕刻图案纹样增加作品的装饰性。要做到这一点,要求玉雕工匠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观念,在积累艺术知识提高审美意识的同时苦练琢玉技艺,在设计薄胎器皿形象时把控整体造型,减少损耗,巧用材料的色彩,并在设计时对装饰纹样进行合理布局,提高作品审美性。

  四、结语

  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开,薄胎玉器有碗、盘、壶、瓶等形式,虽说不会在生活中予以使用,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创作时不可脱离生活气息,要让艺术融入生活的同时保持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对作品的色彩和装饰进行研究和斟酌,在发扬工匠精神的同时保持创新性,才能在保护传统雕刻工艺的基础上秉持包容并蓄的原则,发扬时代精神,为玉雕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华玉《薄如纸,轻如铢—薄胎玉器的制作》,艺术市场,2013年

  [2]徐飞《当代艺术语境下苏作玉雕的新境界》,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年

  作者简介:

  朱阿多,1969年出生于苏州光福。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沧浪分会理事长。自1988年开始学艺,从1990年起自创开办光福立新工艺品厂,经营玉雕,以明清器皿,动物,山水雕为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