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派玉雕工艺

[日期:2020-12-3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国三大玉器市场,河南、广东、江苏集聚了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玉器成品,三地市场中又各有特色,其中苏派玉雕被公认为中国最精致工艺派系。

  关键词:玉雕;传承;玉石;工艺

  苏派玉雕在明清时,是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时期,那时苏派玉雕很有特点,也出现了留名至今的玉雕大家,也为后期苏派工艺打下了坚定基础,同时也指明了方向。现代苏派玉雕究竟有什么特点,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了,但大部分只是仿古的延续。20世纪80年代,苏州很多玉雕厂都有仿古车间,与乡下联营,把整个苏州玉器市场都做成了一个仿古的市场,仿明清、仿战国、仿汉。那时不为别的,完全是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经济效益,所以苏派玉雕很大一部分都与仿古有关。形成这样的格局,一方面和市场有关,另一方面是和雕刻的人有关。因为从整体上看,从事玉雕手艺大多都是初中未毕业就跟着“远亲近邻”踏入玉雕行业,经过三年左右的学徒练习,就能进行玉器雕刻了。但从业人员的基本文化文化程度偏低,导致行业中具备创作能力的比较少,很多就只能进行模仿。所以当时说,只要看到玉雕作品有仿古的图案,大家都会认为是苏工。但目前,苏州的玉雕界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创作理念发生很大变化,雕刻技艺不断提高,今非昔比,已逐步形成新“苏派”玉雕风格了。

  至于苏派玉雕的特色,我认为仿古实际上并不是苏派玉雕的唯一特色,苏派玉雕并非凭空产生的。因为光光一块玉石是没有地域性的,但是如果放入人的思想,加以精工细作就会形成一种风格。既然是苏州玉雕,就应该把苏州城市的人文、地理、气候及精神上的东西融入到玉雕里面,也就是说苏州工艺人把自己的思想放到了玉石雕刻上,那就成为了苏派玉雕的风格。比如一块原始玉石,有裂有脏有皮,如果是扬州工艺师,可能会把脏点裂缝挖掉,做成山水玉雕件。但苏州工艺人就会把脏点裂缝切掉,做成一个完美精致的手把件或小佩件,精致而且精工。

  苏州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比较浓郁,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人,他的思想不会很激进的,他会诗情画意,给人的感觉很空灵和飘逸的。因此,苏派玉雕就是这样的特色,精致、空灵、飘逸。对玉石原始材料要求完美,对玉器设计要求不拘一格,对造型要求精致,对工艺要求细腻,这也许就是苏派玉雕的特色之处吧。将来苏州的玉雕界还会出现更多的玉器大师,大家对自己的作品在质量上,会有更大的提高。但因为市场因素,也许会走向两极,也就是好的会越做越好,差的也只能停留在相对差一点的基础上。但无论走向如何,苏派玉雕的基因不会变。

  当然现阶段苏派玉雕要有宏观把控的领导者或领导机构,它可以把“苏帮玉雕”进行宏扬和指引发展,不能群花争艳,各自为证,我们要有核心。这是也许是我们苏派工艺师们共同的愿望吧。要形成特色是不容易的,有的人还没意识到苏州玉雕的特色,他只是在模仿而已。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苏派玉雕的特色到底是什么?互相间的模仿也没有什么不好,可以借鉴,但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一模一样地拷贝,中国的文化讲创作来源于模仿,所以你必须要有创新,才能持之以恒的发展。不光是同行之间,也不局限于玉雕这一行,实际上所有其他门类的艺术,都可以借鉴。要善于发现,要多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增加自己的鉴赏品位和欣赏能力。琢磨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特色,做出具有当今明显时代特征的创新的精美作品,来传承中国的玉文化。

  对于苏派工艺,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致”:玉雕创作考虑最多的是意境、精神,设计多从文人审美角度去思考,注重形神兼备和文化内涵,作品不仅要有外在的美感,而且还有内在的心灵感,希望能通过玉雕成品与受众进行思想、精神上的交流。二、“技”:主要是从玉雕工艺方面来说,如果只是好的构思而没有精湛的工艺去雕琢,成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苏派在工艺上追求“精益求精”,讲究点、线、面、体自然完美的结合,不见唐突,不见生硬,不见造作。随便一件作品,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块面都要表现得完美,连针尖大小的地方也雕刻得清清楚楚,没有死角。三、“全”:涉猎所有题材,山水、人物、动物、花鸟和鱼虫,都在苏派工艺的创作范围之内。可以说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所有玉器件样式,都能找到苏派工艺的代表之作。四、“精”:能为他人所不能为。比如在浅浮雕技法上,苏派大家们能在高度不到一毫米的厚度上很清断地表现出多个层次,而且立体感强烈。外面的作品,高浮雕层次丰富,而浅浮雕能这样表主要现的还未曾见过。五、“美”: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自然,不管是哪个门类的艺术,终极目标便是自然。所谓浑然天成,道法自然,讲究的就是分寸上的把握。

  人无完人,苏派工艺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也有很多不足与缺点,我希望苏派工艺家们平时也能和其它派系和同行之间的进行广泛交流,大家一起探讨,一起讨论玉雕的感受,我觉得这是一种好的氛围,才能让苏派工艺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晶《艺术语言作为审美创造的媒介功能》,文艺理论研究,2011

  [2]段华梅《国画语言在玉雕中的运用》,艺术科技,2016

  [3]徐飞《当代艺术语境下苏作玉雕的新境界》,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朱顺青.试论玉雕艺术的传统内涵与当代价值[J].天工,2019(5):28-29.

  [4]王俊懿.玉雕艺术的传统内涵与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6(24):34-35.

  [5]刘鹏飞.中国玉雕艺术流派及现状分析[J].品牌研究,2015(3):98-99.

  [6]白华丽.现代玉雕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创新发展思路——以莆田玉雕产业为例[J].时代报告,2019(1):224-225.

  [7]景辰.浅谈现代学徒制教学研究——以玉雕专业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2(02):58-62.

  [8]王慧卉.国内玉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分析--以惠安玉雕为例[J].中国包装工业,2015(6).

  作者简介:王大勇,江苏宿迁人,潜伏形雕刻师。长期以来,广泛接触苏州工艺美术艺人,认真学习工艺美术理论,并在举办展览、专技培训等社会活动中不断学习成长。近年来,由于工作需求,更多关注苏州玉雕的产业发展和行业状态,参与子冈杯、苏艺杯等本地展会的实施工作,提升了其综合能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