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雕艺术的过去与未来

[日期:2021-01-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艺正在接受现代化社会成果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随着新一代年轻人追逐新时代的潮流,核雕等老工艺已然渐渐只能从夹缝中生存。要接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也要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核雕工艺的定位和空间,使之源远流长下去。俗话说“适者生存”,核雕工艺也可以借助现代化力量开辟自己的新道路。

【关键词】新时代、新阶段、新道路

  核雕这门艺术,既是闲情雅致,又能修身养性。从事核雕事业的人需要他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并且以他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造就这一颗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工艺作品,并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灵魂。核雕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起源于何朝何代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即使以最早在宋朝中期的文字记载开始算起,距今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核雕艺术到明代中期盛行,明代核雕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可以算得上是镂空雕刻的鼻祖了,即使到了现代仍有不少雕刻家在《核舟记》这个题材。到了清代更是达到了顶峰,造办处艺匠陈祖章的核舟作品《东坡夜游赤壁》,神态之逼真、技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该作品代表了当时的核雕技艺的高度,至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随着近年来核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核雕艺术又一次迎来了鼎盛的蓬勃发。随着文玩行业的兴起,核雕雕刻作品也作为一种时尚文化随之兴起。你会发现不管是商人,学者,还是公园里的大爷都喜欢佩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核雕,其佩戴方法多种多样,不仅可以挂在脖子里,也可以戴在手上,甚至挂在手机上、钥匙上、车上等等。不仅如此,其造型更是丰富多彩,不仅有的各类寓意吉祥传统神佛,花鸟神兽等,也有当下流行的可爱的卡通人物造型以及受当下年轻人喜爱追捧的造型独特的灵异玄幻题材,更有保留原始状态以素核做成手串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核雕正广泛地被接受。在文化之风吹起的今天,很多人不光认识到核雕的艺术收藏价值,更希望以此来象征自己的文化和品位。

  历史上习惯性把核雕制作者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精细入微,作品细腻优雅,技法纯熟,将南方的温婉贤淑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派以江苏苏州为代表。北派粗犷豪放,精于琢磨,此派以山东潍坊为代表。其实我认为艺术是相融合的,哪儿有什么南北之分。毕竟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交换有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艺术间的交流也就没有了屏障。但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对于艺术作品的追求越来越高,对于雕刻艺术家自身的修养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勇于尝试,在提高自身雕刻技艺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自己内涵深度的提升,接受更多的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一个核雕工艺师所接受的文化修养都会渗透到创作者的身心并通过作品上表现出来。常定大师说过一段话:“艺术是一个积累,也是一种修行。把工匠精神的精进做在了自己的艺术里,在艺术里获得,在艺术里享受生命。在雕刻里把每个细节都完美的呈现出自己的理想和精神。所以只见作品,便知过程。”其用意颇为深刻,值得细细品味一番。

  但是近几年来,核雕工艺产业其实已经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工艺的神圣和市场的萧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保留工艺的核心基础上,一定要与时俱进,只有适应时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核雕工艺产业才有真正新的出路,核雕工艺才能继续健康的传承下去。随着中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新文化新科技新潮流也悄然而至,在达到发展顶峰后,核雕工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现代年轻人更倾向于现代化设备文化,另一方面展示渠道仍然传统单一,受众局限,使核雕工艺收到了不小的冲击。这既令人惋惜,又不得不接受客观事实,所以作为核雕工艺者,应该顺应潮流,搭载现代化工具,另辟蹊径,将核雕工艺、文化进行输出。

  上述只是一些基本思路,后面我将提出些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1.结合互联网➕的大趋势,通过线上工具将核雕工艺、工艺品进行呈现。现在较为流行的方式比如有微信推广、淘宝直播、抖音视频等等,类比于近阶段政府领导都上直播间带货,核雕民间组织可以和当地部门进行联合,话费合理资金进行线上推广、带货,另外找一些著名文化从业人员,进行介绍和推广,不一定要核雕人员,从事文化业的大咖就行,这样利用强媒体的传播,可以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2.产品的现代化。现在的核雕主要潮流还是弥勒、佛相等我在上述过程的传统造型。但并不受年轻人的欢迎,可以和一些其他产品进行联名,比如小朋友玩具店的手办,就可以用核雕的形式进行展现,既开发了核雕新形态、渠道,又满足了现代年轻人的需求,产品的输出也能适当提升。

  千百年来,各个时代的核雕艺术家所创作出的经典之作都在为核雕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和奠定基础,也是这样的注入长久以来支撑着核雕艺术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传统核雕工艺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最为一个从事多年的核雕工艺者,我认为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是核雕工艺继续健康蓬勃发展的一大出路。

  参考文献:

  1)焦峰论核雕的起源与现代核雕的发展,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 1(12)

  2)卜云鹏田谅核缘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5

  3)姜跃进京城第一籽教你挑核橄榄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9

  作者简介:

  史建妹,女,工艺美术师。1965年10月生,苏州太湖度假区舟山人。从事核雕十多年。所雕弥勒、观音、八仙等题材作品,刀工凝炼老辣,线条灵动舒雅,风格独树一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