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的有序传承和发展路径

[日期:2021-02-0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乱针绣在2007年3月正式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一种诞生还不足百年的刺绣技法来说,无疑是一项值得所有从业人员骄傲的荣誉,创始人江苏常州人杨守玉肯定也没有想到,自己独创的乱针绣法会达到这样的高度,不仅在后世大放异彩,并且在2007年正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乱针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名称由来


  1、乱针绣。与传统苏绣不同,乱针绣摒弃了阵脚之间密切链接、方向上也需要保持排列一致的针法,而是选用长短不一的针法选择、不再强制要求方向相同,也不要求互相交叉,同时引入精细分层、大胆加色的技法,色彩呈现更加绚丽多样,艺术展示效果更加逼真,和传统绣法不同,看上去像是乱针,因此得名。近几年也有人用谐音“乱真绣”来集中概括乱针绣的艺术表现力,当然这只是一种非官方的昵称,只列在这里当做补充资料,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针法融合了中国传统刺绣的技术以及西洋艺术的特色,并受到清末民初沈寿的仿真绣所启发影响。

  2、正则绣。杨守玉女士时任“正则艺专”的绣画老师,因此乱针绣也叫“正则绣”。

  3、锦纹绣。乱针绣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锦纹绣,因乱针绣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为基本针法,还有分层搀色的技艺,这种运针纵横交错、“锦上添花”的绣法就是锦纹绣。

  4、杨绣。创始人为杨守玉女士,因此得名。是杨守玉女士独创乱针绣初期的名字,现已鲜有人用。

  5、缤纹绣。同“锦纹绣”。

  二、乱针绣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时间点

  1、19世纪30年代

  丹阳正则女子中学,创始人杨守玉开创刺绣新技法——乱针绣。

  2、1952年

  北京,亚太地区和平大会,作为发起人,郭沫若收到一封意外来信。原来是华东艺专校长刘海粟寄来的。刘海粟在信中高度评价一位女士的刺绣绝技,并用“奇意密思,多有创造”、“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工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等言语盛赞该女士的作品。最终,郭沫若接受了刘海粟的引见,也因此,杨守玉女士的两幅乱针绣作品——《斯大林像》、《毛泽东像》终于展现在大会成员眼前,并以立体而逼真的刺绣艺术效果深深震撼在场的每一个人,一时间争相传阅。这是乱针绣作品在国际平台上的第一次惊艳亮相。不久,乱针绣作品踏上了国礼之路,《斯大林像》被中央人民政府馈赠苏联,同时期作品《毛泽东像》被苏州刺绣研究所馆藏。

  3、2007年3月,正式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乱针绣艺术风格

  乱针绣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刺绣融为一体,自成品格,针法灵跃、线条顺畅、色彩多样、层次分明、风格独到,擅长油画、摄影、素描等稿本绣品,被誉为继苏绣、粤秀、蜀绣、湘绣之后,第五大名绣。

  创造者杨守玉除擅长刺绣外,也擅长绘画,并学习西方绘画,乱针绣的发明就是33年前在两幅画为绣稿的作品中产生的。这也决定了从创始之初,乱针绣就包含着强烈的西方绘画审美取向,尤其是乱针绣对于油画作品的演绎,乱针绣绣法的飞扬与油画画质的厚重有机结合,二者的结合所达成的艺术效果,饱满又奔放,让人震撼。从原理上讲,也许乱针绣也可以称为一种绘画语言,是西方绘画理论与中国刺绣结合的一种创新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是在表达画面内容,也是在表达一种情感,让自己的情绪与绣画的主题融合于一个整体。

  传统刺绣讲究“排比其针,密接其线”,乱针绣反其道而行之,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搀色的技艺,绣出人物、风景、静物、动物,形象鲜明突出,有较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对于纹理、肌理的呈现,足以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乱针的出现,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的创举,开辟了向更高美术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

  四、乱针绣的意义

  乱针绣的出现,也帮助苏绣打开了创作的新局面,从之前清一色的小动物主题的小情调,一跃成为大场景、大肖像的独特表现形式,恢弘境界与方寸功夫的强烈对比,也碰撞出足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乱针绣是中国刺绣在现代的崭新发展,是创始人在全新文化资源和思维状态下产生的观念突破和技术突破。作为一种全新独立的刺绣种类,乱针绣从创立之初,基因里就刻着创新基因,一副成功的乱针绣作品不仅是消费品,还是艺术家用创意、技能和时间精心打磨而成的艺术品,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

  五、乱针绣的发展现状

  自从现代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在丹阳正则女子中学任职绘绣课老师时创造乱针绣以来,乱针绣作品尽管以其独到的艺术效果受到了欢迎,但因其制作工艺精致繁琐、价格昂贵、传承人才梯队不完整,传世九十年来,乱针绣一直是“藏在深闺人不识”。

  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21世纪之初,乱针绣只是作为政府馈赠的礼品,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礼物交往,在市场上难觅其踪;再加上价格昂贵、继承人的缺乏,这一绝世技艺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更难以占领市场。

  不过这种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20世纪50年代,杨守玉大师的弟子任嘒娴在继承传统乱针绣的基础上,也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坚实的绘画基础、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西方绘画艺术的诸多理论与东方刺绣的诸多技巧融会贯通,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乱针绣绣法——虚实乱针绣,把乱针绣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现代针神”。20世纪80年代,杨守玉的弟子陈亚先为乱针绣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列入常州三宝之一,陈列在常州博物馆内。

  进入21世纪,经过政府联合企业、个人的大力推广,众多乱针绣工作室纷纷成立,更多面向大众的消费级产品推向市场,获得了强烈反响。乱针绣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大众了解、熟知、认可、喜爱。2010年后,乱针绣的艺术收藏价值越发明显,丝线经过特殊的处理,绣出作品后,以镜框保存,可历数百年不腐、不褪色,这为乱针绣成为收藏投资的“硬通货”提供了坚实基础。2020年及之后的10年,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文化消费升级,乱针绣以其深厚文化内涵、高超刺绣技艺和收藏价值,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新高潮。

  六、文化消费升级下乱针绣发展路径初探

  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二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文化消费提质升级,构建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随着国内文化消费升级大潮的到来,相应国家号召,乱针绣工作室群应以“轻量化”、“转向灵活”为优势,面向文化市场、文旅市场,以“最小可交付”原则,提炼乱针绣核心竞争点,开发轻量化大众消费级产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