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对苏绣文化传播的影响

[日期:2021-02-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新闻传播学概论中,传播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传播的历史就是所有历史的基础。传播过程中媒介的作用,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当我们探讨新媒体技术对苏绣行业影响的时候,也要回归到传播学本质上,保持反思的眼光,而不是偏听偏信。苏绣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理性在新媒体领域发出与自己行业地位相匹配的声音,而不是在传统行业格局中裹足不前,而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苏绣文化影响力,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分析探讨新媒体技术对苏绣文化传播的影响,为传统苏绣文化传播方式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媒介;融合发展;苏绣;新苏绣。

  在与行业中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老师探讨过程中,以及对各个工作室、传承人的采访,我们发现很多人对于新媒体的认知存在偏差,中国互联网从最初的文本时代,到图文时代,再到视频时代,新媒体的定义始终在改变,比如诞生于2012年的微信公众号,从2012年到2018年,始终牢牢占据着新媒体流量顶峰,但是到了2021年,市场调研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认为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现在风头正盛的新媒体是以短视频为载体,以打通多生态运营为核心理念的短视频平台。

  而很多苏绣行业从业人员仍然认为新媒体是非官方媒体,话语权重低、不权威,发生在新媒体中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也带不来现实收益。其实这种想法是落后于新媒体发展现状的,目前近六成网民接受信息,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就连传统媒体,也需要通过开设新媒体账号,来达成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新媒体平台以其自由、包容、开放的特点,为使用者提供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利。

  新媒体中圈子的观念非常常见且明显,其中苏绣爱好者圈子数量繁多,但是目前都处于一种轻组织,无主题的状态,如果苏绣行业从业者抓住这个机会,挖掘苏绣文化内涵,提炼苏绣文化标签,打造国内苏绣行业新媒体品牌,这就不仅是传承苏绣文化,更是通过新媒体传播媒介的手段,将苏绣文化发扬光大。

  综上,我们提出“新苏绣”的传播学概念,“新苏绣”其实是社交媒体化、传播娱乐化以及全球视野的综合革新,说到底,是用苏绣文化为新媒体受众群体提供一种看得见的生活方式,这将从本质上改变苏绣文化的传播方式。

  这个基于新媒体传播学理论的概念,绝不仅仅包含革新这一个含义,随着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入场,“新苏绣”提供给受众群体的想象空间,也是在“苏绣”的基础上呈现几何级增长。“新苏绣”中直观展示出的未来感、科技感,与传统苏绣文化的厚重感、历史感,二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在诱发好奇心的同时,也会呈现出无穷的美感。

  这些尝试,也许只是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苏绣抛砖引玉,其为真正的新苏绣的最终诞生提供了试错范本以及复盘基础数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新苏绣还是“新苏绣”,都将严格区别与传统苏绣文化的传播方式及传播媒介,通过多种传播媒介的互相耦合,成为文化传播矩阵。

  当下也可以看到,甚嚣尘上的新媒体概念下,还是对传统媒体的复制,苏绣文化的传统传播渠道依然依托于纸质媒体的旧方式。很明显已经入局的从业者也只是停留在一种自我的想象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这种发展方式很不成熟。多媒体技术的变革从根本上颠覆了变革发生前已经存在的所有形式,比如编程图像系统的出现,将光影与媒介的关系直观展示到使用者面前,再通过新媒体渠道分发,吸引圈层关注流量,甚至出圈成为爆款,这正是我们希望“新苏绣”1.0达成的效果。文本、图片、音乐、影像……当所有信息融合成为崭新的传播介质,新媒体平台的互联网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苏绣文化传播的范围、效果。但是绝对不仅仅是把苏绣的图案数字化、影像化,这无疑是缘木求鱼。数据库的收集整理是新苏绣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但不是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总结媒体传播规律及新媒体进程,事实多次证明,新媒体技术与苏绣的结合,极度需要新媒体技术服从于苏绣文化的精神内核,一定是苏绣行业从业者的总结提炼,来指导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策划、创作。不然,新媒体+苏绣的尝试,只会成为简单的娱乐文化,短期达到一定效果,而不会有长期留存,甚至会大大降低苏绣在受众群体中精致的形象。

  新媒体技术只是一个崭新的工具,本质上并没有突破经典传播模型中“内容、介质、受众”的定义,工具不可能替代大脑去完成苏绣语言范式的制定和传播策略的达成,工具只是帮助传播者去更好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优质内容的输出与传达。

  综上,新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崭新的工具,无疑对苏绣文化的传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苏绣文化新媒体传播矩阵的搭建也是迫在眉睫,只有真正挖掘、提炼苏绣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受众群体打上精准标签,指定苏绣文化新媒体传播中的语言范式(这是一个众包过程),打造轻量化苏绣文化创新品牌,培养受众群体对于优质苏绣作品的审美诉求,建立在以上对于传播学理论基础及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比起传统苏绣文化传播,新媒体技术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是呈几何级增长的。

  就单体受众而言,从新苏绣所呈现出的超级传播媒介中获取的信息,也是对传统苏绣文化的补充和升级,这些信息渠道中所构成的现实的形象和模式也各不相同,千变万化。于是,更多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解释涌现到人们的意识当中,悄然而生又飘然而逝,那些被人们固化在认知中的传统苏绣形象开始破裂和消解,产生出令人惊讶的变化。信息变成了具体化、个人化的东西,人们控制信息也受信息控制。因此,我们必须使用新媒体技术,重建个人与苏绣文化之间真切的联系,深入了解与洞穿存在的耀眼与迈进、荒诞与苍凉,不取媚于短平快的娱乐泡沫理论,不取媚于互联网,更不急功近利地取媚于虚设的假想受众,而应追求品位,追求品格,追求境界,追求新美,这样,新苏绣才会在新媒体技术爆炸的时代获得健康的生存,苏绣文化才能在21世纪发出与其行业地位相匹配的声量。

  参考文献

  [1]佘戴宗:《新苏绣:时尚大于价值》,载《绣》杂志,2001年第5期。

  [2]《网络、功利与苏绣》,载《文绣报》2016年7月21日。

  [3]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0页。

  [4]魏家川,《语言论立场与视觉中心主义》,《文艺评论》2015年第4期。

  [5]刘泰然,《质疑新苏绣》,《文艺报》,2011年1月9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