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傅抱石山水画是我国现代山水画领域中的代表之一,近年来随着刺绣题材的丰富,现代山水题材的刺绣作品也逐渐增多。2019年,笔者的作品《傅抱石山水》荣获“苏艺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在此浅谈作品《傅抱石山水》的绣制过程和思路。
【关键词】刺绣 山水
提起现代山水画家,不得不让人想起傅抱石,其笔下的山峰之巍峨,雨雾之缥缈,令人赞叹。近年来,随着苏绣题材的不断丰富,山水题材也成为现在较为流行的题材之一,出于对傅抱石山水画的喜爱,笔者带着敬畏的心情,对傅抱石山水画进行了以针代笔的刺绣再创作。荣幸的是,笔者的作品《傅抱石山水》荣获“苏艺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在此,浅谈作品《傅抱石山水》的绣制过程和思路。
一、解读画稿特征
在绣制《傅抱石山水》之前,笔者对这幅山水画进行了详细资料查阅和解读。在刺绣中,了解并熟悉画稿的步骤是非常重要的,对画稿的理解能反映到勾稿、配线、绣制等多个步骤中,最后绣制出的作品也会根据对画稿的理解有所不同。
作品的原稿《山水》图轴由中央美术学院收藏,作于1960年,是傅抱石在经过华山写生回到南京后进行的又一次创作,图中山峦高耸云端,山顶有灌木树丛郁郁苍苍,山峰处有云雾缭绕,具有北宋米芾笔下的云气缥缈的特点,使得整画具有虚实相生、静中有动之感。在墨色浓淡方面,浓淡深浅的变化对渲染山水的光影有很大的作用,傅抱石曾说:“日本画对我也有影响,一是光线,二是颜色上大胆了些。现在看来,第一点比较显著,在创作上注意了光线对比等等。”使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光影,是傅抱石山水画受到日本画影响的表现。画稿的墨色浓淡对丝线配色和后期绣制具有很大的影响,是应该把握的画稿特点之一,另一方面,要注意画风带来的笔触转折。傅抱石的山水画是站在艺术史的高度对文人画末流的大胆突破,甚至是否定。山水画的风格不同于明清以来山水画流行的阴柔疏淡之特点,而是一种较为蓬勃的精神,具有至柔之刚的元气。
从解读画稿而言,要求刺绣从业者要读懂山水画,甚至不仅要求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山水画的基础,有一定的绘画技巧。因为刺绣是对画稿的二次创作,所以熟练的绘画技巧,加上对绣理的解读、熟练的刺绣技艺,有利于后期绣制工作的进行。所以,刺绣从业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磨练,在绣技和画技上都有提高,依靠实践积累的经验来从事制作。
二、绣制前期准备
根据笔墨浓淡的特点,在绣制作品前要做足准备工作。首先,在勾稿勾绷时要追求与画稿的一致性,笔锋转折间注意协调,凸显傅抱石山水中山林的沉潜郁勃之气。
其次,配线时要根据所绣内容选择丝线的色彩。配线追求与画稿色彩一致,画稿上有多少色彩就要配多少色线。山水画看似只有黑白两色,其实不然,笔墨浓淡之间的衔接要有过渡感,灰度之间也有所不同,深灰和浅灰色的色调也不同,所以还需要准备由深到浅的过渡色的色线,用丰富的色阶过渡,才能体现出水墨深浅的效果,有的色彩甚至只用到寥寥数针,但对于整幅作品而言,这寥寥数针会起到点睛作用,影响作品整体的完整度。
最后,在绣法的选择上,笔者选择了乱针技法。乱针绣看似乱,实则具有规律,能将画稿的画理与绣理完美结合起来,运针较为自由,可以将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线条进行交叉重叠堆积,运针如同运笔一般,更立体地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
三、绣制过程
通过对画稿的解读能抓住绣制时的重点,在做好前期工作之后,笔者开始着手绣制此画。首先,将近处与远山的丝线分为两套,由深至浅,并根据线条的浓淡和粗细对绣线进行劈丝。近景可用一绒色线进行绣制,在绣远景时,则可以将丝线劈为四丝甚至一丝到半丝来绣制。
其次,近处的山峰轮廓需要用较深的色线确定下来。近处山峰因为距离较近,视觉上颜色较深,原稿中也用较深的墨色绘制出来,所以在绣制时色彩应与原稿保持一致,重点绣制出线条的变化,按照山峰轮廓的块面打底色,用深色体现近处山峰的厚重感。丝线具有光泽,根据丝线的走向、光线的强弱、绣品摆放的位置、受光程度等因素,不同粗细、不同方位的丝线在绣面上折射的光线也不同,随即色彩也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要顺应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用不同的深浅色线将整个绣面上的光线和色彩统一起来。此外,要在浑厚处参差绣线以凸显质感,块面之间的交界线则需要运针齐整,才不会让层次混乱,杂乱无章。
再次,在绣制远山时,色彩比近处的山峰淡一些,线条也要相对而言细一些,方法的绣制与近处的山峰相同,层层参色。山峰整体山色秀丽,峰峦连绵,此起彼伏,绣制时不能因为远处山峰视觉距离较远,色彩较浅就在线条上过于简单,要善于运用乱针绣的复杂与规则之处,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的特点进行覆盖,同时分清左右前后的层次关系,切不可混淆色线。
最后,在细节处理方面要注意线条的切换。纵观傅抱石山水画,傅抱石借鉴历代山水皴法,结合对地质学的研究,以雄健的笔法竖皴,略加细小的横皴,再用浓淡疏阔的笔墨涂抹山峰,以此形成块面较大的山石结构,使山峰的整体脉络清晰却又水墨淋漓,形成独特的“抱石皴”。用绣线塑造“抱石皴”,要注意线条的运用,根据皴的不同运用直斜或横斜的交叉线条,与画稿的散锋乱笔同步,在乱中寻求一种平整,表现山石的结构层次,尽可能地与山峰的塑造轮廓进行统一,使整体趋于平衡。
四、结语
作品的绣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绣制时应该注意整体的协调感,每绣完一阶段就要进行竖绷,将绷子竖起来看看作品的视觉感觉,在整幅作品绣制完成后依然要根据画稿进行调节修改。《山水》原稿中,傅抱石先生用点、线、面与水、墨、色塑造得浑然一体,以浓淡深浅来营造出苍劲雄健、气势磅礴的浩瀚意境,笔法以气取势,浑然天成。在绣制时,笔者也以针代笔,致力于用针线体现出这种意境,从局部到整体,将过实之处进行精细地修改,反复修改之后才将作品完成,将傅抱石山水画的意境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萧平.《傅抱石山水画艺术初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79.2(3)
[2]张志军.《傅抱石山水画探微》.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12(1)
作者简介:
卢凤英,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77年出生于太湖之滨小镇镇湖,自幼受家乡刺绣氛围熏陶,对刺绣艺术有着特殊情感与热爱,创作体裁涉及人物肖像、油画、动物、风景等多个层次,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级展览获得奖项,受到工艺美术界的好评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