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山水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占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对山水题材的绣制,是运用刺绣技艺对山水画进行的“再创作”,苏绣与中国山水画相结合,可以产生更为立体的效果,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情趣。笔者结合刺绣经验,根据绣制的步骤,浅谈对传统山水题材的绣制。
【关键词】山水 刺绣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山水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占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承载着我国千年文明的艺术成就,表现中华文明体现出的自然之道和审美观念,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工艺美术门类的选材都与山水画有关,随着新时期刺绣题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山水题材也成为了较为热门的选稿题材。山水题材的刺绣是对纸上绘画的延伸,是对画稿的二次创作,一幅成功的刺绣作品,能用针线对山水画的质感及意境进行体现,既有刺绣的细腻品质,又有山水画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对传统山水画的解读
在绣制传统山水题材的作品前,一定要对所选画稿进行充分的了解。一方面,传统山水画中画稿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古画的清晰度影响着后期勾稿、勾绷,甚至是绣制的风格。一些画稿其实并不适合作为刺绣的题材,比如残破品、过于古旧造成模糊的作品等。
另一方面,勾稿者和绣制者一定要懂得一些山水画的原理和技法。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有艺术成就的产物,高山、江海、云雾、瀑布等,都是山水画的题材,反映着人与自然之美,承载着我国文人的审美观念。笔墨是山水画的重要审美要素,点、勾、皴、擦,下笔的轻、重、急、缓等,中国画的技法独特,表达出多样化的审美形态。在对画稿的鉴赏和二次创作过程,也是绣制者的自我修炼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在用山水画作为画稿进行刺绣时,如果了解山水画的用墨技巧和运笔变化,就可以在绣制时让作品更为自然,理解岩石的层次明暗,山峰与山峰之间的层次前后,树木的生长走势,水波的涟漪动态,云雾的缥缈缭绕等,将画理和绣理真正融合起来,真正做到以针代笔。对山水画的欣赏和绘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美术知识,要求绣制者在苦练刺绣技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才能在绣制作品时遵循山水画的运笔规则和审美要求,让自己的作品具鉴赏价值和书卷气,摆脱俗套。
二、创作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底稿的布局非常重要,要对绣制的画稿进行选择和布局。一些山水长卷可能无法完全绣制出来,或者是因为题材原因对画面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裁剪,所以在前期设计勾稿时,要对画稿的布局要进行选择,确定作品题材,山水用于台屏、挂画、服装还是长卷?要根据用途和布料大小进行合理布局,周全考虑山水主体的距离位置,物象之间的疏密关系,一些原稿的留白过多,则可以根据布局分配适当减少尺寸,营造出合理的虚实意境。
第二,对绣线色彩的选择方面要注意色彩多样化。我国山水画以墨色为主要色彩,有些也用以少许颜料。墨虽然为黑,但是在混合水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深浅的灰色,所以在绣线色彩的选择上,要准备多种色线。近处的山峰颜色较深,远处的则色彩较浅。根据不同灰色的程度准备多种色线,有利于墨色深浅之间的过渡,让色块与色块之间的衔接更为自然。此外,如果画稿为古画,想要还原古画的效果,则可以使用茶叶水对丝线进行浸泡,再次染色,以达到做旧的效果。
第三,选择合适的刺绣针法。苏绣针法多样,乱针、散套、滚针等,均可用来塑造山水画中不同材质的物象。要注意画家的绘制笔法,根据物象的轮廓和塑造的效果使用合适的针法,譬如用散套针绣制树叶,用滚针绣制水纹,用乱针打底某些物象。同时,因为物象之间远近的不同,除了用色彩深浅来表示距离之外,还可以通过劈丝来让丝线变得更细密,以此来表现物象在视觉上的粗细和远近。
三、绣制过程
绣制古山水是相当难的。第一步先绣出大致轮廓,山水画通常都有山石之景,要先将棱角山脉打底,铺好底色,慢慢绣出山脉的明暗关系,再用虚针绣出山间雾气,体现出缥缈的远山之景。
第二步要对景色进行细化,一般而言,应先绣制面积较大、顺序靠后的物象,面积小、视觉上靠前的后做,主要的物象留在最后做,并且在绣每一处景物时,都要考虑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遵循物件构成的规律和变化。比如树、石、溪水等。绣制树木时,要注意树的干、枝、叶之间的生长关系,树枝和树叶是散开生长的,绣制时可以由大渐小,先绣树干,再绣树枝、树叶,按照枝条生长方向绣制。近处的树干轮廓可以绣得较为细密,远处的则在线条丝理上逐渐偏细,用色也逐渐偏淡,显示出层次感。绣制石块时,则要体现出石头的坚硬度。石头是有块面结构的,要遵循山石的纹路,将轮廓勾勒出来,再根据块面运用交叉线条打底色,再凸显石头的纹路,用短粗的深色线条绣制凹部,用长细的线条绣出凸部,石头之间的交界处的应针脚整齐,层层参色。山水画中,山间溪旁会有建筑物进行点缀,建筑物的绣制要遵循透视原则,更要注意其外形的稳重和坚实。房屋的立体度比树木要更为厚重,建筑物的轮廓要平直,屋顶的斜度要掌控好,不能让整屋产生倾斜,可运用直斜或横斜的交叉线条进行绣制,先从柱开始绣制,再绣墙、门窗等,后是屋内陈设、室外的陈设。除了建筑物,山水画中也有不少点缀风景的人物,通常只见轮廓不见五官和细节,因此在绣制时可以先绣身体再绣手足,先铺底后勾勒人物的轮廓。在景物绣制完成后,最后再是对作品上署名、书法的绣制。
第三步,绣制山水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后期的修改也至关重要。在绣制过程中,要时不时进行竖绷,即将绷子竖起来看看效果。和绘画一样,刺绣观赏从平放置和竖放置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特别是丝线的丝光,会对整幅作品的光线色彩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每个阶段进行竖绷,在整幅作品绣制完成后更要竖绷远观,观察作品的色彩和光洁度是否与画稿相同,整体意境要与画稿统一,有平稳感。如果有不同,就要进行修改,要加色加光,甚至要进行拆线、重新绣制,直到与原画稿神似,甚至表现出更为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对山水题材的绣制,是运用刺绣技艺对山水画进行的“再创作”,运针如运笔,运针也是绣品情感的体现,也是衡量绣品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用色、运针都要精心斟酌后才能果断下针。刺绣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苏绣与中国山水画相结合,可以产生更为立体的效果,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阿荣.《山水画写生方法及其表现规律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4
[2]王玥.《山水画写生方法的学习与思考》.收藏与投资.2018
作者简介:
卢凤英,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77年出生于太湖之滨小镇镇湖,自幼受家乡刺绣氛围熏陶,对刺绣艺术有着特殊情感与热爱,创作体裁涉及人物肖像、油画、动物、风景等多个层次,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级展览获得奖项,受到工艺美术界的好评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