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较为细腻的笔触介绍了古今江南缂丝名家南宋朱克柔、沈子蕃和当代沈金水、王金山的技艺及其作品,为人们了解苏州缂丝技艺及传承打开了一扇窗户,也将激励当代缂丝艺人学习经典,不断发扬光大缂丝技艺。
【关键词】江南缂丝 名家 朱克柔 沈子蕃 沈金水 王金山
缂丝技艺自西汉、南北朝起源,唐时传入中原,至宋代传入江南,并世代相袭,经久不衰,至今已近千年。它以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鲜明、高雅的格调与浑厚、沉着的色彩独树一帜,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特种传统工艺之一。2005年以来,苏州缂丝制作技艺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打包入选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江南历来是蚕桑丝绸生产之地。这里的祖祖辈辈种桑养蚕,产出的丝纤维长、弹性好、强度高,是丝织物的上佳材料。这里的传统织造业也相当发达,能工巧匠众多,历来是皇家丝织物的重要采购地之一。宋室南渡以后,许多名工巧匠随之迁移到苏杭一带。其中涌现出朱克柔、沈子蕃等一批缂丝名家。
朱克柔,女,字朱强、朱刚。南宋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
生活于南宋高宗时期。因家境贫寒,她自幼学习缂丝,并擅长作画,以缂丝女红闻名于世,称“朱缂”。她缂成的织物组织紧密,丝缕匀称,画面配色富有变化,层次分明协调,具有立体感;刻画的人物、树石、花鸟极其精妙,晕色和谐,清新秀丽。其传世珍品有《莲塘乳鸭图》《山茶》和《牡丹》等。如上海博物院藏朱克柔《莲塘乳鸭图》,长107.5cm,宽108.8cm。画面设色淡雅清丽、缂织细密匀称,远近层次分明。图中主体为红荷白鹭,翠鸟青石衬托,荷花丰满婀娜,白鹭神情灵动,两对子母鸭嬉戏水中,水面浮萍点点,四周有蜻蜓、草虫,构成池塘一隅之景。青石上缂有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画面左下角有“克柔”朱红印一方。
朱克柔的缂丝织物品质上乘,格调高雅,成为独立的艺术品,深受当时文人贤达喜爱。安仪周《墨缘汇观·名画》有文彦可题字:“朱克柔,以女红行世,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成为罕见。曾此尺帧,古澹清雅,有胜国诸名家,风韵洗去脂粉,至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宜宝之。”朱启钤《丝绣笔记》说朱克柔的作品:“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
沈子蕃,男,南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定州孟家庄,为朱克柔同时代人,以摹缂名人书画著称于世。他缂织技法娴熟,线条勾勒有力。作品设色高雅古朴,工艺细腻均匀,形象刻画生动传神,达到了源于书画而高于书画的效果。他的作品较多,《石渠宝笈续篇》中就有《花鸟》《梅花寒雀》《山水》《梅鹊》等轴,有“子蕃印,沈氏款”,传世佳作有宋徽宗《花卉图》,崔白《三秋图》《梅鹊图轴》及《青碧山水图轴》《秋山诗意图》等。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碧山水图轴》是沈子蕃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高88.5cm,宽37cm。画面气韵生动,设色明丽,描绘出江南山水空灵开阔的意境。作品表现手法简洁明了,线条苍劲有力,色彩清淡文雅,虚实对比强烈,山、云、水等处以局部淡彩渲染分出远近层次,具有笔墨山水画难以达到的工艺质感之美。作品的技法富有变化,例如山纹采用“参和戗”“长短戗”,以“勾缂”勾勒轮廓边线,以“平缂”用于所有的平涂色块,以“子母经”用于缂织文字和图章等。
当代缂丝承袭南宋以来的传统,不断推存出新,在艺术提升、形式创新、技法创新、技术革新等方面取得进步,涌现了沈金水、王金山等名师,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开创了苏州缂丝新的一页。
沈金水(1883-1967),男,吴县蠡口乡姚祥村人,自幼跟随母亲种田、制作灯笼壳子,15岁时从其宗叔学习缂丝技艺,20岁时就能独立缂织各类图案,常为织造府缂织宫廷定制差货(指宫廷织造府的订货),还为宣统皇帝溥仪登基赶制两件龙袍。1954年,沈金水受聘市文联刺绣小组,后转入苏州刺绣合作社,虽年逾古稀,仍一边缂织艺术精品,一边悉心辅导艺徒,一直到1964年81岁高龄时才回归故里。
沈金水技艺造诣甚高,缂织的作品细腻、平服,设色文雅、古朴。作品有《玉兰黄鹂》《鸳鸯戏水》《芍药鸽子》《牡丹蝴蝶》《牡丹双鸽》《金地牡丹》等。他尤擅长缂织牡丹,花瓣重叠多姿,戗色丰富,达到生动逼真、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他总结了缂织金地牡丹戗法的技艺诀窍为“平、优、齐、截”。平,即每梭的纬线宽紧要掌握均匀;优,即经线的拉力不能过紧,筘的针眼不能太密;齐,即花界与地的距离要保持平衡;截,即两边边缘如刀切一般,做到轻重得当,心到眼到。他晚年的作品《金地牡丹屏》中堂,刻画了九朵盛开的牡丹花,配以绿叶、地披,用彩线达175种,以金线织素地,色阶丰富,镶色柔和,呈现出一派金碧辉煌、富丽华贵的气象。该作品曾在1962年北京团城工艺美术精品展展出,被誉为“缂丝之冠”,其中一幅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
王金山(1939-2020)男,苏州市人,1956年进入苏州剌绣研究所师从沈金水学艺,历任缂丝技艺指导,苏州缂丝厂厂长,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筹〉馆长,1999年,建立王金山大师工作室。他毕生从事缂丝技艺制作与研究,取得突出业绩。1960年代,他被派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南宋沈子蕃《梅鹊》,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1970年代,他缂织的《金地牡丹屏风》《花篮》作为国礼赠送美国、日本政要;领衔创制的巨幅金地书法缂丝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创新了金线与玄色线相结合的绞花线新技法,藏于毛主席纪念堂。1980年代,他创制的缂丝三异《牡丹·山茶·双蝶》和全异缂丝《寿星图》展现出两面不尽相同的画面与色彩,使缂丝技艺有了新的突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先后为北京首都博物馆修补破损400多处的清代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他缂织的《金地牡丹蝴蝶中堂》《金地牡丹中堂》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王金山融会贯通古今缂丝艺术,擅长缂丝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尤在戗色表现技巧上顺应画理要求,创新的无规则随形任意变化晕色法,大大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他的技艺和业绩得到各有关方面高度评价,1988年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获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并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曾以专题篇“梭舞人生”,以及“传承·大师”“寸丝寸金”报道了王金山的突出业绩。
正是有了一代代手艺人的口传心授,缂丝技艺才能千年延续至今,正是有了古今缂丝名家的智慧创造和技艺引领,缂丝品才能成为人类的珍宝。要使缂丝技艺在当代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从古今缂丝名家及其作品中汲取养份,不断地学习经典,钻研技艺,提高涵养,才能使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缂丝技艺发扬光大。
参考书籍
1、《苏州缂丝》,王金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11月。
2、《漫话缂丝》,作者:单存德,《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蔡霞明,女,1968年生于苏州,1990年代初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从事缂丝技艺,2005年创立蔡氏织绣坊。从事缂丝织造技艺三十多年,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以及缂丝前辈莫忠瑛,李才福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博览会评比金、银奖和江苏省文艺大奖最高奖"迎春花"奖。2018年获江苏省第五届紫金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部分作品被法国卢浮宫和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先后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英才,江苏省乡土三带能手,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吴中区重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