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缂丝的传承发展及时代特点

[日期:2021-03-1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苏州缂丝的传承发展及其时代特点,叙述有条理,论述有依据,尤其对当今缂丝的状况有概括性分析,对人们了解这一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缂丝项目的保护工作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苏州缂丝 传承 发展 时代特点

  缂丝是我国最传统的一种经纬交织的丝织品,由于织造的图案与素地接合处略显高低,就像用小刀划刻过似的,所以又称“刻丝”或“剋丝”。

  中国缂丝究竟起源于何时虽然难以考证,但张骞通西域,在丝绸之路上往返的丝织品中就有绢、绸、锦、缎、绫、罗、纱、绮、绒、缂等,可知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就有缂丝。据考现有古资料分析,我国缂丝的传承大致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回鹘地区起始,初以麻毛为材料,至唐代缂丝技艺传入中原,逐步以丝代毛,至隋唐,缂丝织造渐趋成熟。

  庄绰《鸡肋篇》载:“定州织缂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铮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可知,北宋时的定州(今河北定县)缂丝较为兴盛,其时,位于太湖流域的苏州栽桑养蚕,纺丝织绸已愈千年。缂丝与宋锦即是两宋时期的织物,是皇家采购的重要产品。南宋时,松江(其时属苏州府管辖)朱克柔、吴郡(今苏州)沈子蕃和吴熙等均是当时的缂丝名家,他们以国画山水、花鸟为范本,织品工艺细密、色彩丰富,富有江南秀丽典雅特色。

  明代,苏州已是缂丝主要产地。王铸《寓圃杂记》称,成化、弘治间吴中“刻丝累漆之属,今皆精妙”。其时涌现出一批缂丝名匠如朱良栋,吴圻等,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瑶池献寿图》,落款“长洲朱良栋制”,《沈周·蟠桃仙》落款“吴门吴圻制”。至明末,苏州陆慕、蠡口、黄桥三乡交界处的张花村成为家家有缂机,户户有工匠,的“缂丝村”。

  清中期以后,皇室缂丝用品数量增多,乾隆二十年(1755)至光绪十二年(1886),苏州织造局共办解缂丝品26批,每批多者一二百件,少者三五件,有蟒袍、马褂、补子等。

  民国时期,全国少见缂丝品生产,惟有苏州陆墓、蠡口、光福一带仍有农户缂织,不过制造者不足六十人,艺精者仅二三十人而已。

  1950年代,苏州缂丝逐渐恢复。1954年12月,苏州市文联建立刺绣小组,邀请缂丝艺人沈金水,王茂仙传授缂丝技艺。1955年,刺绣小组转为刺绣合作社(后为刺绣研究所),并从陆慕、蠡口吸收一批缂丝艺人建立缂丝艺术工作室,同时招收一批青年学习缂丝。1957年,吴县刺绣生产合作社聘请缂丝艺人制作屏风、中堂等缂丝品。翌年,吴县在蠡口乡姚祥村组织20台缂机生产缂丝品,同年10月,迁址蠡口镇,有40余人生产。

  1970年代起至1990年代,苏州的缂丝生产逐渐兴旺,主要产品是出口日本的和服腰带。至1990年代初,苏州及吴县纷纷建立缂丝厂,形成了吴县缂丝总厂(东山缂丝厂)、苏州缂丝厂、吴县黄桥缂丝厂、吴县陆慕缂丝厂、吴县蠡口缂丝厂和吴县长桥缂丝厂等龙头企业,加上大大小小的家庭作坊和私人加工点,缂丝从业者达上万人。

  1990年代以后,外贸出口订单日趋减少,缂丝和服腰带等日用品生产大幅萎缩,一些缂丝厂难以为继,但是长桥缂丝厂、甪直缂丝厂等企业由于掌握“本缂丝”制作技艺,产品出口仍然持续了一段时间。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外销的减少,缂丝品逐步转向国内,一批民营缂丝企业随之兴起并逐渐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苏州缂丝各个在历时期都有其自身特点,经历代技法创造和不断完善,发展至今日缂丝艺人已具备驾驭各种画稿缂织的能力。

  唐代缂丝日品居多,以平缂技法平涂块面为主,至今未发现运用退晕或晕染技法的遗存,但已能使用金线做地纹,主要技法有“掼”、“勾”、“搭梭”、“刻鳞”等。

  北宋缂丝的特点是经线粗而稀,纬线较粗而厚,因此织物挺括古朴,其织造技法基本继承唐代“掼”、“勾”、“刻鳞”等,但缂织的花纹比唐代来得更加精细富丽,同时还创造了“结”的戗色方法。

  南宋缂丝经细纬密,织物纹理细腻分明,其缂织方法从装饰性日用品向艺术欣赏品发展,缂丝艺人多追摹名人书画,以缂工精细的书画及佛像为上品,并出现了织物上留下名款的现象。其技法也更为丰富,有“掼”、“勾”、“结”、“搭梭”、“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批梭“、“木梳戗”等。

  元代的缂丝品又从欣赏品转向日用品,图案大都为人物,尤其是佛像及祝寿类缂丝品,多以金线彰显色彩,展现出简练豪放、古拙苍劲、浑朴写实的面貌,

  明代缂丝将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山水、花鸟、书法、人物等小册页居多。此时的缂丝已从宫廷走向民间,其缂织技法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创造,如表现山石的“凤尾戗”,还有较为复杂的图案采用以绘代缂、以笔敷彩的方法。尤其重要的是明代缂丝开创了缂织人物的先河。

  清代是集历朝缂丝技法之大成的时代,不但技艺精湛,题材广泛,而且装饰手法多样,创造了缂绣混合、缂画结合、毛缂丝和缂绣结合等多种方法,还大量使用金、银彩,尤其是缂绣结合,使产品达到了协调统一的效果。

  当代缂丝技艺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无论题材内容、画面层次、形象刻画,还是运用戗色技巧的能力都更加丰富和完备。一是技法创新,创造了不少新技法,以适应缂织书法、水墨画等多钟题材表现方法;二是艺术提升,各类物象的镶色细腻而丰富,色泽明暗分明,浓淡深浅相宜;三是创造了不少新形式,如双异缂丝、三异缂丝等;四是通过技术革新改善织机,使缂丝品的大小尺幅都能缂织。

  当今的缂丝品主要有两类,一类以实用为主,主要有手包、钱袋、票夹、茶席和文房细软等,一类是欣赏品如中堂、屏风,挂屏,大多是摹缂历史上的经典缂丝品或以古代书画为蓝本缂制。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下,缂丝艺人的积极性有了提高,一批民间缂丝艺人创制了不少新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但是,由于缂丝费工费时,经济收入偏低,年轻人不愿加入,致使缂丝技艺传承捉襟见肘。随着一批年事已高的缂丝老艺人的退休或离世,后继乏人的状况非常明显。作为我国一项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技艺传承到底能延续多久,需要从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加以关注并加以保护与扶持,使之在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能够传之久远。

  参考书籍

  1、《苏州缂丝》,王金山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11月。

  2、《漫话缂丝》,作者:单存德,《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作者简介

  蔡霞明,女,1968年生于苏州,1990年代初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从事缂丝技艺,2005年创立蔡氏织绣坊。从事缂丝织造技艺三十多年,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以及缂丝前辈莫忠瑛,李才福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博览会评比金、银奖和江苏省文艺大奖最高奖"迎春花"奖。2018年获江苏省第五届紫金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部分作品被法国卢浮宫和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先后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英才,江苏省乡土三带能手,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吴中区重点人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