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者从檀香扇工艺细拉花技艺的发展及其作用,说到当前细拉花技艺人才的状况及培养的难点,由此提出了促进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意见,并寄希望于形成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檀香扇 工艺 细拉花 人才培养
苏州檀香扇素以精美、秀丽、精湛著称于世,堪称全国之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在经济向现代化,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的当代,产生和发展于手工文明时期的传统手艺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新的挑战,以苏州檀香扇来说也是如此,其中细拉花工艺后继乏人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探索檀香扇技艺的传承发展无可回避细拉花技艺的继承。我从事檀香扇细拉花工艺三十多年,本文试图从檀香扇细拉花工艺的传承说起,谈谈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问题,希望以此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苏州是最早从事檀香扇制作的地区,从民国初年至今已有百年发展历史,从最初利用檀香木馨香馥郁的特点,吸收竹折扇和日本、韩国制扇的长处形成自身特色,到如今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欣赏品,成为苏扇的一个独立扇种,其制作工艺的发展与完善凝结着一代代匠师的聪明才智。
檀香扇以拉花、烫花彰显特色,其中拉花工艺的作用不可小视。拉花是以自制的特殊钢丝在檀香木扇骨上拉锯出一个个镂空图案。起先的拉花是属于粗放型的,其目的是为了透气,一爿扇骨上仅拉出五六个孔眼,装饰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就如苏州古典园林及古建筑内的飞罩、挂络等木雕都将板料的“地”拉空,家具一类的插角也要先拉空再雕刻,以示出其透亮与玲珑精巧,否则单是深褐色木材本色就会显得很沉闷。后来发展到一爿扇骨的拉花图案有几百个大小不等的孔眼,有的甚至有上千个孔眼,不仅线条细如发丝,而且讲究对称和对花,装饰作用十分明显。如1963年苏州檀香扇厂设计制作的一把细拉花“菊花图”檀香扇,拉镂孔眼达七千多个,且花样排列相对、上下左右对称,以精致细腻、玲珑剔透引人入胜。
拉花之技艺高低主要体现在对称性图案上,如几何纹,蔓草纹或剪纸纹等。手工拉锯图案不但要善于制作拉锯,还需要做到拉锯时始终保持直线上下,不能有丝毫偏差,即使是复杂的图案都要做到得心应手。细拉花图案有的是作为人物、花鸟、风景名胜等主体图案的烘托,有的则全部以拉花图案组成,全拉花图案的制作难度就更大。
苏州檀香扇细拉花工艺十分精湛,全国尚无匹敌。细拉花工艺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老艺人传帮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苏州檀香扇厂的兴盛发展时期,老艺人尚健在,人才济济,加之国有体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招收了众多学徒,当时有一个几十人的拉花车间,经常组织技能比赛,青工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十分高涨,因此涌现出一批细拉花工艺人才,并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细拉花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本人学习细拉花工艺就深有体会,感到学艺要沉下心来,要有追求,要踏实刻苦,所以年青时就成为细拉花的佼佼者,创制了一批极富神韵的工艺精品,还经常应邀赴各地作技能表演,1989年作为中国工艺代表团人员应邀赴日本国演示技艺,受到高度评价。
苏州檀香扇工艺包括细拉花工艺是众多手艺人智慧创造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技艺特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入,一部分拉花艺人或转行或另谋出路,加上一些老艺人年事渐高以及后继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当前具有娴熟细拉花技艺的人才已是凤毛麟角。
自国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苏州檀香扇制作技艺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虽然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人才培养依然是一条短腿。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才培养难,由于檀香扇制作技艺包括细拉花技艺学艺周期长,学艺难度大,没有三年五载难以最掌握好这门技艺,而年轻人往往由于缺乏信心而不愿入行;另一方面是留住人才难,由于细拉花技艺达不到一定水平就出不了效益,收入待遇较低,工作条件又较差,因此学艺者往往感到没有前途而放弃,企业也由此逐渐失去了培养的积极性。
由此联想到,不仅苏州檀香扇技艺,其他苏州传统工艺也普遍存在这种状况。因此,要使传统工艺包括檀香扇细拉花工艺在当代得到传承,培养人才是关键。尽管近几年有关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持之有恒的不懈努力。当前更需要加快做好几项工作,以解人才青黄不接之急。
一是发挥社会各方积极性,形成培养传统工艺人才合力。
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切实为工艺人才更好地的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要充分发挥工艺美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如檀香扇技艺人才培养可在院校开设初中毕业后的五年制专业,培养既有专业美术基础又有动手操作能力的技艺人才。
二是要充发挥工艺美术大师、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企业的作用,继续做好传、帮、带,并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培养奖励制度,推动传统工艺后继人才的培养。
三是建立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基金。劳动密集型是传统工艺行业的特点,也是工艺美术行业的弱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艺人才培养的成本日益加大。如果主要靠仅有微利的传统工艺企业培养人才难以做到。建立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基金,可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入手,加大对企业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包括提高技艺领头人的综合素质及后继人才的培养、培训等。
如果我们在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形成良性机制,那么苏州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之路就能越走越宽广。
参考书目
1、《苏州工艺美术》2017年总第57期,《苏州传统工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发展之路》,作者:苏州工艺美术学会。
2、檀香扇制作工艺(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邢伟中著,凤凰出版传播有限公司,2015年3月。
作者简介
顾涛,男,1963年生于苏州,中共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工艺美术师。1981年进入苏州檀香扇厂学艺,至今从事檀香扇拉花工艺四十年,技艺造诣深厚,对檀香木、乌木、象牙等各类珍贵材料均能得心应手,创作了一批富有苏扇特色的工艺精品,获得各级各类专业评比金、银奖项,先后获全国轻工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技术能手、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