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刺绣感悟

[日期:2021-03-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而产生的,它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画家韩敏笔下的人物气韵高古,形神俱肖,气清韵雅,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把各种身份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的刺绣表现手法,笔墨,线条,针法,韵味和神韵

  李白的《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韩敏画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李白的诗意图。韩敏的人物画洞其笔力,察其神韵,各取其态,形神并举,保持了华润、精致、典雅、诗化的笔墨追求和艺术品位。

  绣这类中国画时,我们选用底料时也要选用轻薄的真丝面料,整个刺绣作品要用丝光度比较好的细的丝线来完成,借用丝线的光泽绣出人物的头发、衣裙、面部神采奕奕的貌美气质,又合理地避去绣线的光泽巧用色彩线,技法和运针的方向,将人物的衣裙质感和图案绣得优雅,娴熟的绣艺。要既有技法又不见技法之拘泥,用色运针均以笔墨抑扬顿挫之意发挥,并注意多用中间色让画面柔和自然,细腻的丝色加多种针法,游刃有余地运用柔柔的色,细细的丝,将书画的笔墨纵逸表现出来。

  这幅画中一位身姿曼妙的仕女,侧身凝望仙鹤,这个动作绣制时尤其要绣出她的神态,眉宇间泰然自如,衣服飘带轻薄随风飘扬,好像正要起舞,另一位侍女拿着一把长长的扇子。背景芭蕉苍翠浓郁,湖石雄古奇崛,其中穿插点缀着的竹子,地面留白让整个画面空间宽阔。完全用针,线,布来对应水色,笔墨,纸张,要用巧劲和耐心,理解画的意境,随愿施针,这似乎暗和调心的过程,很耐人寻味,要采用多种针法结合使用,用灵活的刺绣技艺避免绣丝直来直去,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同时要有这与时俱进的创作态度。绣制时人物本身色彩淡雅与背景的清雅恬淡,形成鲜明的对比,衣裙绣的时候用线也比较细,不能让裙子看起来厚重,否则没有衣裙的飘逸感。我们要运丝运针,犹如运笔运墨,画作的起笔落笔,墨色参化,绣制时丝丝落扣,人物身穿上透明轻纱薄雾般裙子和偏偏起舞的飘带,绣制时在运用苏绣传统的针法绣的细腻雅致外,准确的表现出了国画小写意的笔墨韵味。飘逸的衣裙可以将人物秀美的姿容得到很好的衬托。文人的涵养和笔墨情趣结合,将人物的美貌刻画的栩栩如生。画中仕女的侧脸,把人物脸部的凹凸部位显现的淋漓尽致,特别下巴和额头部位,饱满而美丽,如何将人物的眼神绣制的出神入化、如诗如醉,对绣娘来说也是一种心境的挑战。要有着心平静气的意念。

  中国画继承了传统的笔墨为中国画的发展增添特色,赋予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灵魂。中国古典的文化哲学观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从而铸就了中国传统绘画笔墨与线条中的精神内涵。中国的文化影响着工艺美术行业的各个门类。绘画时具体在墨法上,讲究“墨分五彩”,分别是焦、浓、重、淡、轻。刺绣时运用针法和色彩使用不同的色彩,把虚实浓淡通过选用绣线色彩的不同来表现。画画时候根据用水程度的轻重呈现枯、干、渴、润、湿的效果。刺绣时我们选用不同的针法和灵动的表现手法来展示其效果。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笔墨与线条的艺术,它在追寻笔墨与线条中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感。有关“水墨”,最早可以追溯到以老庄为主的道家之美学思想。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和“玄之又玄”中的“素”和“玄”即指的白色和黑色,成为后世水墨之颜色。庄子提倡的美可以用“纯素”来概括。刺绣这作品时运用到了苏绣套针,施针,小乱针,虚实针等针法,使用纤细雅静的绣法。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水墨”提升到了“写意”精神上来,在之后的数百年,“写意”成为中国绘画一大分支,以“写意”精神为纲的文人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之标杆。

  中国画和古典文化哲学分不开,是人们追寻“意境”也。中国人以味、触觉为主的感知方式的体现,有别于西方视、听觉为基础的审美意识,也是有别于西方以写实为主,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独有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同时要通过自身的精神追求努力创新,最终达到“天一合人”的最高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赵星、石建国.《中国画》人民美术出报社.2011

  [2]王朝闻、邓福星.《中国美术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卢凤英,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77年出生于太湖之滨小镇镇湖,自幼受家乡刺绣氛围熏陶,对刺绣艺术有着特殊情感和热爱,创作题材涉及人物肖像,油画,水墨风景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