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薄胎器皿工艺及其特点,其主要工艺一是选料,二是造型,三是图案设计,四是雕琢,五是掏膛,六是打磨和抛光;其主要特点一是选料精良,二是器型美观,三是纹饰独特,四是工艺精湛,介绍翔实,条理清晰,使读者由此能够了解薄胎器皿的相关历史发展及其工艺艺术内涵。
【关键词】薄胎器皿工艺特点
中国玉器经过数千年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特别是乾隆时期,经济文化全面恢复发展,玉器制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中薄胎器皿遂成为玉雕器皿的一个重要品类。
薄胎器皿制作源于中亚一带,包括现今的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称“痕都斯坦玉器”,俗称“西番作”。早在唐代,这种“西番作”玉器就传入我国,其时以碗、杯、盅等实用器具为主,如玉莲瓣纹杯等。宋、元、明时期很少见,直至清乾隆时期,薄胎器皿首先在宫廷得到恢复发展,后又传入民间。
乾隆皇帝对痕都斯坦玉器特别钟爱,多次命人仿制,并且每制成一件便要写下一首诗作,“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就是乾隆皇帝的御题诗,还有“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纸更轻于铢”等佳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附庸风雅之风随之兴起,一时“洛阳纸贵”,难怪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下“今琢玉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自此以后,痕都斯坦玉器遂成为泛称宫中所藏或仿制中亚等地区玉器的专用名词。
痕都斯坦薄胎器皿的“巧”并非空穴来风,它的“巧”来源于技艺的精益求精与一丝不苟,从选料、造型、掏膛、制口琢磨到浮雕、圆雕、镂空雕、阴阳细刻等,几乎集玉器制作技艺之大成。其主要工艺有以下几项。
一是选料。材质的完美是实现器皿完美的前提。乾隆以来的薄胎器皿吸收“西番作”特点,用料多采用青玉、白玉,并以青玉居多。所选材质要求特别高,做到没有任何瑕疵、绺裂或斑点,而且要色泽匀称。
二是造型。器皿的器型是成败的关键之一,因为首先进入人们眼帘的是整体造型是否具有美感,是引人细察的先导。尽管器型千变万化,但是对称均衡是永远不变的定律,盖、纽、颈、肩以及子口、颈耳、腿足或器底都要考虑周全,做到工整、协调、贯气,并且四面都能看,既能体现玉质温润美感,又要展现技艺的精巧。
三是图案设计。器型基本确定后需要进行器盖、器身包括颈耳的装饰图案设计。器盖、器身图案多为花草叶纹,颈耳有花草、瑞兽等,有的还带活环。纹饰要做到分布有序,规整对称,线条要做到婉转流畅。
四是雕琢。雕琢要做到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所雕纹饰底子要与器身弧度相应,而且底子没有水浪式的高低起伏;如有颈耳及活环的,两边的雕琢要做到对称一致。一般来说,雕琢至少需要多步才能完成。一方面要考虑雕琢的深浅,另一方面要考虑掏膛的进度。
五是掏膛。器皿掏膛技术性很强,雕琢难度极大,尤其是掏到最后胎体越来越薄,材质的强度和韧性减弱,一不小心就容易破碎,因此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娴熟的技艺把控好各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优劣。另外,薄胎器皿的器口有圆、腰圆、扁方、六角等形状,有的器口较小,难度就更大。掏膛要自制一批特殊工具,首先要根据器口大小打一相应的孔,然后将自制工具伸入其中随着器皿的形状一点点掏制,工具由小到大,胎心逐步掏空,胎壁慢慢变薄。六是打磨和抛光。打磨抛光主要在光度与亮度上进行再加工,需要根据玉器造型及其纹饰图案轮廓反复打磨,需要人工精打细磨,直至细腻润滑。抛光也是不可替代的环节,只有通过抛光才能显示出温润美丽的玉质。但是无论打磨或抛光都不能磨损、磨塌造型和纹饰的轮廓。
薄胎器皿的主要特点是选料精良、器型美观、纹饰独特、工艺精湛,其通体玲珑薄透,胎体薄而均匀,在光线映照下可从内壁看到外壁浮雕的精美花纹;其雕琢方法采用剔地阳文,即先琢平底子,再浅浮雕纹饰,纹饰均衡对称,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形成凹凸相映的视觉感。器型均衡对称,胎体薄而均匀,器皿表面还刻上各种精美花纹,在光影映照下备显晶剔透、玲珑精巧。
所谓选料精良是指其材质以和田玉为主,多选用青玉、碧玉或白玉,结构细密,质地温润,器皿均一器一色,在素净之中寻求纹饰变化,凸显温文尔雅质感。
所谓器型美观是指其造型均从传统器型中提炼而来,有碗、杯、盘、壶、瓶、炉、罐等,器型均衡对称,有的壶、瓶、炉、罐均采用各种形状的颈耳作饰,造型新颖精巧。器物底或足多外撇,以素净简约为主。
所谓纹饰独特是指其纹饰以植物花草为主,如缠枝花纹、宝相莲纹、迎春花纹、香草纹等,以主花为中心,讲究对称布局,由花朵、花苞、卷叶组合而成,有的层花叠叶,枝繁叶茂。
所谓工艺精湛一是指雕琢难度大,雕工非常精细,花叶纹以剔地阳纹为主,底子平伏,花朵活泼,叶脉清晰,叶瓣翻卷,而且碾磨细微无琢痕,有“细如发毛理,浑无斧凿痕”之誉;二是指器壁细而薄,历史上最薄的在1毫米左右,今人依靠工具的改良器壁最薄可达0.5至0.6毫米,而且整件器璧厚薄均匀,拿在手上既轻又巧,有轻若浮云之感,有“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之感,称“水上飘”。玉石硬度为莫氏5—8度,真要掏膛至薄如蝉翼必须有铁杵磨成针的功夫。苏州的薄胎器皿制作在乾隆时期就很出色,曾是苏作工艺的一个标志。后来因其对材质和工艺的要求太高,专业人士日益减少并中断了百余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苏州玉工经精心研究恢复了薄胎器皿传统制作工艺,并改变了一味仿制的旧俗,在型制和纹饰上有了更多的改进和完善,使苏州的薄胎器皿制作再次领先于全国。本人也长期从事薄胎器皿制作,深知这一技艺的难度,也深知这一技艺的宝贵,须当砥砺意志、再接再厉,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书籍
1、《古方讲古玉》,作者:古方,金城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苏州玉器》第9期《苏州薄胎器皿的继承与发展》,作者:范栋强,2017年12月印刷。
作者简介
茹月峰,男,1976年出生于苏州,1992年从事玉雕,至今三十多年,擅长薄胎器皿,先后以青玉为材创制了一批形式新颖、寓意美好的新品佳作,如《和谐瓶》《影·随·形》《梦·太湖》《门》《六月里》等,获得各级各类专业评比金、银奖,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艺术特色,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