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玉器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相对应的三次发展高潮,即新石器时代晚期,汉代和明清时期,并且通过简述各自的发展概况及其品类、功能作用和技艺特点,论述有根据,分析有例子,为人们了解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和时代特征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国玉器发展高潮
中国玉器文化的发展十分漫长,从出土史前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看(内蒙古及东北地区),中国玉器的历史至少在八千年以上。中国玉器之所以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发展,有其特殊的内在动力和社会需求,专家学者们经过大量考古及史料研究后认为,我国玉器发展的动力和社会需求主要来自统治阶层和上层建筑的推动。
中国玉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史前至商代时期,周代至五代十国时期,宋代至明清时期,其对应的统治阶层和上层建筑分别为巫师集团,贵族社会和文官统治。民间常将其归纳为“神玉时期”,“王玉时期”和“民玉时期”。在这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出现了一次大的发展高潮,即新石器时代晚期,汉代和明清时期。
第一次高潮以北方的红山文化(东北西南部),南方的良渚文化(太湖流域)为主。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如C形玉雕龙、玉猪龙、玉龟、马蹄形管状玉器等。这些玉器都有“通灵之意”,都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通神之器。红山文化玉器多为圆雕,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又富有神韵。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生动、拙朴、豪放,丝毫没有拘谨、呆板之气,体现出那个时代特征。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众多,尤其是玉琮、玉璧、玉钺已称之为“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的重器。其雕琢方法多以线刻为主,如玉琮上的兽面纹,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及震撼力,还有玉瑗、玉柱形器、玉圭等。当时的雕刻技法有线切割、铊切割和锯切割,有管钻、实心钻、阴线刻镂、圆雕、半圆雕,还有减地浮雕和透雕等,反映出精致细腻的时代特征。在缺少铁器工具的良渚文化时期,治玉工艺虽然相对简单,却依然充满了粗犷豪迈、灵动传神的气息,因此良渚玉器的制作始终是一个难解的迷。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汉代。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的时代。汉代在学术和艺术方面承上启下,兼收并蓄,开时代新风。汉代玉器也是如此,既继承了先秦以来精益求精的治玉思想,又呈现出灿烂独特的时代风貌。汉代玉器受儒家提倡的“君子比德于玉”思潮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礼仪用玉、丧葬用玉和陈设日常用玉,使玉器成为贵族阶层身份、地位的标志以及分别等级的载体。汉代的玉器品类丰富,主要有玉璧、玉圭、玉组佩、玉簪、玉带钩、高足杯、屏风、奔马、辟邪等,包括用于丧葬的玉衣、玉塞、玉琀、玉握、玉面饰等。
汉代玉器的加工工艺显著提高,镂雕、透雕、线雕、高浮雕、圆雕应用自如。铁器在玉器加工中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玉器制作的方法,突破了以往制玉的诸多瓶颈,也大大激发了制玉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出现了更具个性的艺术形式。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如1983年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龙凤透雕玉璧”,中间内饰一透雕“s”形龙纹,此龙纹以适合圆形外框为条件,充满了张力。玉璧内饰以谷丁勾连云纹,排列规则有序,与中心充满动感的龙纹形成对比。玉璧两侧各饰一透雕凤纹,作回首屈体攀附之状,龙凤内部均以阴线刻勒,简洁明了,生动传神。又如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的玉辟邪两件,造型生动,气势非凡,其一瑞兽张口露齿,神情威猛,作匍匐爬行状;其二瑞兽匍匐于地,昂首挺胸,张嘴露齿,腿部及脚爪强健有力,体魄柔韧而富有刚性。汉代玉器的艺术水准之高,艺术内涵之丰富对后世中国玉器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末至清乾隆时期。宋代开创了文官统治的一代新风,玉不再是皇家的专用品,玉器在市场的流通,刺激了玉器市场的发展,由此世俗化、平民化的玉器题材开始出现,如花鸟类题材,童子手执荷花的题材,寓意吉祥图案的玉牌、动物挂件,以及器皿如玉碗、玉杯、玉屏风等。当时契丹族和女真族的“春水玉”和“秋山玉”对元明清三代玉器的影响颇大。“春水玉”是指以鹘捉鹅为主题的玉器,通体以镂空加饰阴线纹雕成,表现一只天鹅躲藏在水草中,海东青俯冲而下作追逐状;“秋山玉”是指以山林虎鹿为主题的玉器,表现出山石、柞树、虎或群鹿,描绘出北方草原山林天高地阔,禽兽翱翔、驰骋的自然风貌,是契丹和女真弋猎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两种玉器都具有装饰实用性,它们的背面都有穿孔或系环,可随身佩带。明末清初,除宫廷有玉工专为皇家制玉外,其余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其时苏州玉工人才辈出,如陆子冈、贺四、刘谂、王小溪等,陆子冈更是名传四方,可以与缙绅士大夫平起平坐。明王世贞撰《觚不觚录》记述,“今吾吴中陆子刚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近闻此好流人宫掖,其势尚未已也”。
至清乾隆时期,苏州、扬州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琢玉业,玉器文化各具特色又彼此交融。扬州的“山子雕”就是乾隆时代的巅峰之作,除保留玉石天然造型外,以名画或诗为参照,赋予各种人物和山水花草、飞禽走兽,技法上综合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雕,雕琢成具有透视效果的宏伟场面,且情景交融,富有艺术感染力。如巨型玉山子“大禹治水图”,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多公斤。其玉料是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由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完成,现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还有“秋山行旅图”“会昌九老图”等大型玉山子。
苏州在乾隆时期形成了宫廷玉工与民间玉工两大体系,乾隆元年(1736)宫廷建立的“如意馆”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琢玉高手,其中“南匠”地位最高,而“南匠”中来自苏州的很多,如姚宗仁、朱彩等,他们成为宫廷内创意与技艺的引领者。苏州民间的玉工集中在阊门内专诸巷一带,玉器作坊不下千户,以造型精美、琢磨细腻和富有创造性的中小件独树一帜,有挂饰件、摆件等,技艺特点从以平面浮雕和镂雕为主,还有厚薄均匀的薄胎器皿,均衡对称,透明感强,再配以凹凸起伏的精美花纹,给人以方寸之间天地阔之感。
正是中国玉器的绵延发展及其掀起的一次次高潮使玉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更为丰富,玉器的雕琢技法更加完善。当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玉器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北京、上海、扬州、苏州、南阳、揭阳、瑞丽、岫岩以及新疆等地的琢玉工坊星罗棋布,琢玉工具与设备更加先进与完备,创意迭出,佳作纷呈,是否会成为中国玉器发展的第四次高潮尚待历史检验。
参考书籍
1、《古方讲古玉》,作者:古方,金城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苏州玉器》第2期《简论中国玉器发展的三个阶段》,作者:张照根,2013年9月印刷。
作者简介
茹月峰,男,1976年出生于苏州,1992年从事玉雕,至今三十多年,擅长薄胎器皿,先后以青玉为材创制了一批形式新颖、寓意美好的新品佳作,如《和谐瓶》《影·随·形》《梦·太湖》《门》《六月里》等,获得各级各类专业评比金、银奖,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艺术特色,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