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对于在时间长河上流传下来的一件件凝结前人智慧和汗水的玉器物件,修复的价值是传承。修复工作者通过修复美玉与过去对话;美玉通过修复它的人恢复光彩,让历史的光芒重新闪耀。本文概述了玉器修复的工艺和经验总结。
【关键词】玉器修复的过程、要点、不同方式
古人所讲的玉,是美石中的一种,称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鉴定一块石头是否是玉,主要从色泽、质地、硬度等几方面考虑。在我国,从南到北,自东至西,无论走到哪个地区,只要去看一看那里的历史博物馆,就可以看到玉器,就可以了解到玉器在各个时代所起的作用。从考古发现看,我国玉器出现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古玉雕的历史是人们用玉的历史,也是玉器品种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国古代几千年间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玉器,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品种出现,也有旧的品种消失。
玉器虽然硬度高,但一不小心很容易就会摔碎。玉器破损其价值大减,美观也有所逊色,为之可惜。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破损玉器修复的方法。修复玉器,通常指修复民国时期或更早的玉器。玉器按照硬度被划分为硬玉(指翡翠)和软玉(地方玉、白玉类)。翡翠件多见于清代到现代,硬度为6-7,翡翠矿物为辉石族中比较稀少的钠铝辉石,基本化学成分为硅磷酸铝钠。软玉硬度为5-6,主要成分为硅酸钙和硅酸镁的纤维矿物,色泽接近于油脂的凝脂类,一般色白,细腻温润。有的软玉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泽。从现存古代玉器实物来看,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玉材的选择是有所区别的,但总体方向主要是指新疆和田料做成的白玉件。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修复工作者不断地揣摩研究,结合古人的系统化、理想化、人格化等综合因素来为其古玉的修复工作。修复一件破损的玉器,一般要经过判断题材、材料结构、技巧、琢磨、抛光五个阶段。判断其原先的品种,如︰麒麟送子、马上封侯、比翼同心、福禄双全等,这些都寓意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还有文房用具、玩赏之物及器皿实用、观赏器等等。其次观察分析破损的玉器是人为的损坏还是天然玉石的碎绺、分化而造成的破损。然后根据玉件本身的题材、玉性、玉质和破损的程度来探索、设计、完善还其原风貌。
修复也存在着创作。在破损的玉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国对于玉器的修复原则和西方不同,我们强调“修旧如旧”。这个“旧”包含了几层含义,对于损坏的玉器先要把造型捏准、画意跟通,这捏准跟通不能搞创新随心所欲,必须结合玉件本身的题材及器型。一般分粗绘和细绘两道工序,粗绘就是把造型和纹样直线绘在玉件上,细绘是在修复过程中把局部细致的要求绘出来,要贯穿制作的始终。作为问料解决的问题,就是“挖脏遮绺”,“量材施用”,使产品尽量减少缺点,发挥优点,布局巧妙,层次有序,达到美玉无瑕的效果。同时要结合古人的理念,布局上仍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做到丰满中有虚实,起伏层次的变化,变化中前后、上下、左右对称、呼应,线条流畅、洒脱。视觉上不觉得别扭,给人既有古朴、稳重、大方,又有飘逸之感。
破损的玉器绘好设计稿后,就可以进行修复了。在修复中使用不同的工具,按功能,工具可分为以下几种:铡铊、錾铊、冲、磨铊、轧铊、勾铊。修复一件玉器,大致需要整形、减地浮雕、划线刻纹、钻孔、打磨抛光等工序。接下来说说修复玉器用的部分工艺:减地凸雕即浅浮雕,浅浮雕以平面雕刻为主,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像外廓的底子,形成线条凸出的效果,又称减地平凸或减地阳纹,转折变化巧妙自如﹔刻线纹,一种是阴刻直线文,这种直线文较粗,直且深,线似凹槽,底部较宽。一种是细阴刻曲线,线条极浅极细。有双阴刻线、单阴刻线等手法;勾撤法即按照图案纹样勾出阴刻线条,线条深而似沟,这种工艺叫勾,然后把阴刻线一侧的线墙磨成一定的坡度,叫做撤,这种刀法也叫“斜刀”法;镂雕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面片状镂雕器物上,出现了规则的镂雕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并雕出上下不同的图案,这种图案称为“上下压花”。二是立体型体的镂雕,不仅注重表层,而且注重体块内部的造型处理;游丝雕琢,在古玉中也不少见,其纹饰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且玩转流动,毫无滞迹;跳刀法是有许多断线连缀而成的线条,虽若断若续但线条依然流畅。而在修复玉器时,穿孔不能不占有相当的位子。第一种是马蹄形孔,即从一面钻孔,孔径越来越小,待孔打透时,径已很小,孔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态,纵截面为梯形﹔第二种是对穿孔,较厚的玉器或筒状玉器穿孔时采用两端对钻的方法﹔第三种是带有螺旋纹的孔,即孔壁呈螺旋状。有些玉器破坏后,修复工作者会根据情况,不惜它原来的造型,经过一番巧思,然后在原件基础上巧妙分割,一分为二,把原来的雕件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或关联的小件。这样的修复,有时还不逊于原件的美观或经济价值。玉器修复后就进入打磨抛光工序了。玉石打磨抛光又叫“去糙”,即将玉雕的半成品的表面打磨得细腻平整,这是抛光前的准备工作,然后用特制的抛光粉和材料进行抛光。翡翠的修复要从色、质、性几方面分析。色指绿源,修复时尽量不去破坏绿源;质指质地,同时也是硬度的分别;性指结构特性。翡翠中因各种天然或人为的原因所造成的碎绺在修复时要格外注意不能莽撞行事,要避开碎绺,不然就容易雪上加霜,直到对材料的内外情况吃透以后再进行修复。
金镶玉是一种传统的工艺,起源于战国时期。金镶玉即金器上镶嵌各种玉石或宝石,其工艺多采用镶嵌、镂空、透雕、圆雕及浮雕,以体现金玉辉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孝元皇太后﹙王政君﹚被迫拿出玉玺“和氏璧”,一怒之下摔在地上,将之碎掉一角。王莽叹息,连忙招工匠修复。工匠想出了用黄金修复缺角的方法,经过设计、绘画、制作,修复后的“和氏璧”愈加光彩夺目。其修复工艺也由此被传承下来。
修复工作者从长期艺术生涯中,积累了多种应变补救整修的方法。但要因材而论,不是每一件损坏的玉器都适合单一的修复方法。因为每一件玉器它没有同样破损的规律,只能视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玉器史话》,张广文著,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6月。
2、《文物话春秋》,陈重远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
作者简介:
江萍,女,1976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自幼受在文博单位工作的家父江洛一和家父的同僚的熏陶与指点,喜好上古玩。1997年初,进入苏州文物商店玉器杂项部门学习、进修,与此同时与古玩界、苏州玉雕厂、苏州金属工艺厂、红木雕刻厂等制作、古玩鉴赏前辈们广泛研究探讨制作工艺并实施修复。同年6月份经文物商店总经理潘振涛、书记兼副总林兰英推荐到苏州东方拍卖有限公司玉瓷杂部门工作。1998年受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古玩市场管理处﹚担任玉瓷杂拍卖负责人。2000年全身投入修复工作至今。玉器修复作品曾被常熟博物馆圆满完成展览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