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古玩范畴里面除玉器、书画、陶瓷外,可供上手把玩的工艺藏品包括竹、木、牙、角雕,宝石、漆器、绣品、铜器、鎏金器物等,都可称为杂项或杂件。随着人们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加强对文物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古玩修复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修复措施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根据古玩的特性,修复尽量保持完整性同时给人以饱经沧桑而又自然形成的美感。以下简述了部分杂项的材质特性,修复注意事项及工艺。
【关键词】宝石类、铜器、漆器、材质的特性、技法
古玩修复的原则是采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使物件重新变得完整、美观和可继续保存,并且“修旧如旧”。而杂项由于涵盖器物类型繁多,熟悉不同质地特性成为修复工作的首要要求,其次是了解年代特征与器型风格。下文将以宝石类、铜器、漆器为例,探讨杂件修复的一些技术要点。
一、宝石类杂件的修复
常见的宝石类杂项有青金石、松石、珊瑚、芙蓉石、水晶等。
青金石早在6000年前即被中亚国家开发使用。在公元前数千年的古埃及,青金石与黄金价值相当。我国对青金石的使用始于西汉时期。自明清以来,青金石“色相如天”,天为上,因此明清帝王重青金石。又因在我国古代入葬青金石有“以其色青,此以达升天之路故用之”的说法,多被用来制作皇帝的葬器。青金石为玻璃至油脂光泽,其硬度为5~6。
绿松石又称“松石”,由于其色泽淡雅、绚丽,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传统宝石,被佩戴和使用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绿松石多孔隙,硬度为5~6,硬度越低的绿松石孔隙越发育。绿松石经历长久的自然风化,质地变松、色褪,且在表面会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氧化层。另外绿松石受高温或遇强酸腐蚀也会褪色,其质地很不均匀,致密度也有较大的差别。此外硬度越低的绿松石越具有吸水性和易碎的缺陷,因而油渍、污渍、汗渍、铁锈等均有可能顺孔隙进入,要保持清洁干净。绿松石如此的“娇贵”、“脆弱”,因此修复时要十分注意手法:慢速、轻柔、稳重。抛光后具有柔和的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
珊瑚是另一种比较少有的东西方文化都有共识的宝石,在东方佛典中被列为七宝之一,自古即被视为富贵祥瑞之物。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和有机质。珊瑚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珊瑚抛光后具有蜡状光泽,其硬度为3~4。珊瑚质地较脆,易断、易裂、易碎,成分性质不稳定,因此修复珊瑚件应避免碰撞和避免接触化学物品如酸、碱性液体及香水。
玛瑙的历史悠久,产量大,产地很多,在我国几乎各省都有产出。其花纹和颜色多样等特点而普遍使用,是我国的重要工艺原料。世界上著名产地有:中国、印度、巴西、马达加斯加、美国、墨西哥等国。玛瑙其色有红、白、黄、蓝、黑、紫、绿、灰等等,材质透明或半透明,断口为较平坦或贝壳状。多成块状,结核状或脉状产出,硬度为7-7.5。其性较脆,而韧性不足。修复过程中应注意碰撞硬物或掉落。天然玛瑙石质坚硬、润滑、凝重,因此它的雕刻比起玉石雕刻更费功夫,越是薄的玛瑙修复难度越大。对于工艺严格,表面光亮度好,周正,无划痕。
二、铜器修复
吴地自春秋时候就开始冶炼制作青铜器,到北宋时青铜器的仿古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明清时除了宫廷,铜器的制作最发达当属江浙。明清及民国时期,铜器修复的四大流派为:北京,苏州,潍坊,西安。铜器修复的原则是按照传统修复工艺,恢复原貌。器物的原貌恢复包括造型、纹饰、铭文、色彩、质地、质感等。
铜器修复的基本步骤是,一、洁除与除锈;二、矫形、补配与拼接等等。洁除与除锈的原则是,清除有害锈层,对稳定状态下的无害锈层保持原状。破碎铜器的拼接多采用锡焊法,即将破碎块与碎块之间加热,用锡作为黏结剂量,使其修复完整。铜器拼接修复以后,在表面修复处锈色要随出与之相邻的锈色。如果铜器上有镶嵌青金石、绿松石、珊瑚或金银丝脱落遗失,那就先要修复好铜器,然后才去考虑修复遗失的镶嵌物。
三、漆器修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天然漆的特性并将其调成各种颜色,用作美化装饰之用的国家。割开漆树树皮流出的树脂为生漆,晒制后称大漆,也称国漆,金漆。漆器,是以大漆髹涂在不同材质的胎骨上做成的器物。大漆在胎骨表面结成坚固漆膜,防潮防腐、耐磨耐热。中国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修复漆器的一般步骤是,木结构的修复,漆工艺的修复,如果还有镶嵌和金属工艺,则进行镶嵌工艺和金属工艺的修复。漆工艺的修复,包括了灰胎的修补,调漆,髹漆,描绘,推光等。其中最难的是调漆的色彩。漆从树上采下来之后是白的;氧化后逐渐变红,变棕;经过提炼,又变成半透明的棕色。在氧化干燥的过程中,它的颜色一直在变化;而且在干燥之后它还会变色。要达到修复的部分的颜色跟原器物一样的效果,需要根据经验调深一点点,这样等干透以后,颜色才可达到平衡。有的漆器上有描金图案,那么就要等底色干透后方可描金。在中国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亦为最长。剔红颜色有正红,有红色浅而略呈黄色,总体以朱红色为主。制作工序分“髹工上漆,画工行纹,牙工用刀”,修复后要等彻底干透后才可打磨或用特殊的刀具圆润剔出花纹样式。从工艺角度上讲,纹饰逐渐加深就是加深制作的难度。剔犀漆层堆积肥厚,通体为朱枣黑枣两色更叠,枣色间露出清晰的黑线,色调沉穆,纹饰朴实,刀法圆润。修复工艺技法︰髹漆皮质甲片,两面积复漆层,通过刮擦,使得露出不同的色漆,形成近似犀皮的自然花纹图案。
结语
对于种类繁多的古玩杂项的修复,既要遵循基本的保护修复原则,也要根据每件不同器物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是保护每一件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珍贵器物的需要,也是修复者们不断探索研究修复技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珠宝鉴赏》,杜晓辉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3月。
2、《文物话春秋》,陈重远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
3、《古玩谈旧闻》,陈重远著,北京出版社,1997年10月。
作者简介:
江萍,女,1976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自幼受在文博单位工作的家父江洛一和家父的同僚的熏陶与指点,喜好上古玩。1997年初,进入苏州文物商店玉器杂项部门学习、进修,与此同时与古玩界、苏州玉雕厂、苏州金属工艺厂、红木雕刻厂等制作、古玩鉴赏前辈们广泛研究探讨制作工艺并实施修复。同年6月份经文物商店总经理潘振涛、书记兼副总林兰英推荐到苏州东方拍卖有限公司玉瓷杂部门工作。1998年受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古玩市场管理处﹚担任玉瓷杂拍卖负责人。2000年全身投入修复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