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缂丝是一种艺术品,且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种丝质艺术品,除此之外,是传统丝绸艺术的精髓,也是我国丝绸工艺的顶峰之作。自从宋元两代以来,缂丝是皇家御用的织物,堪称精品,有着“织中圣品”“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称。缂丝的艺术和工艺价值高于其他织绣技术。本文主要聊一聊缂丝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以及缂丝鉴定。
【关键词】缂丝、历史、鉴定、艺术特色
一、缂丝的历史发展
缂丝采用独特的“通经断纬”编织工艺,因此成为中国独有的丝织工艺品。“通经断纬”编织工艺就是首先使用经丝使其纵向贯穿,之后再使用色梭纬线在经丝间不断往返。根据史书记载,不难发现缂织技术最早开始于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800年的历史了,至魏汉时期技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
在唐宋时期,缂丝的线丝仍然相对较粗,通常每厘米使用的经线数量为10到20根,使用的纬线数量为50-70根。唐朝的缂丝技法种类繁多,例如齐缂、平缂,掼缂、构缂等。金线多为纯金丝,有“屈铁盘丝”的艺术风格。
北宋时期,缂丝沿袭了唐代的织造技法,但花纹更为细致和精美,并首创了结缂的戗色技法,使纹样的结构更加富有立体感。在北宋晚期,缂丝发生了转变,由简单的装饰功能逐渐向高级别的艺术领域发展,这一转变主要在于皇帝的喜好发生了变化和宫廷画的影响,其制作工艺也越发精良。在此期间,缂丝主要被用来装饰经卷的封面以及书画的外表,在缂丝发展达到鼎盛是,就是皇家贵族用来将巨作装裱起来,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的作品,正如卞永誉所言:“文倚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画界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
正值南北宋交替,政治和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基于此,缂丝主要产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北方的定州逐渐向南方苏杭一带转移,彼时江南的缂丝生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因此有着“北有定州,南有松江”的说法。缂丝技艺也在能工巧匠的不断尝试与创新中熟练掌握了掼、构、结、戗等多种织造技法,随着织造技法的不断成熟,纬丝色彩也越来越丰富,丝线的松紧程度也能灵活处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缂丝名家,例如朱克柔、沈子蕃等。它们所缂织的作品构图巧妙,色泽盈润,人物和动物动作自然和谐,生动活泼,巧夺天工,艺术风格显著极具个人特色。尤其是名家朱克柔的技法堪称一绝,宋徽宗赵佶作为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对她有着高度赞誉,在朱克柔的缂丝作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写道:“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就此,缂丝技艺第一次达到了发展高峰。南宋缂丝技艺最负盛名,无论裱装、包首,还是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亦或是人物题材的缂丝艺术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这个时期的缂丝创作,数千年来让热爱缂丝的人叹为观止,成为了无法逾越的艺术巅峰。
元代的缂丝风格和南宋细腻柔美之风差别极大,变的简练而豪放,织造技法上并无太大区别,只是较成熟的使用了子母经技法。这一时期的缂丝织品大多被用于官员的朝服以及寺的庙祭祀用品之上,由于统治中国的蒙古人信奉佛教,对金色的的执着使得在缂丝织物使用金彩成为一种潮流,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金彩织物是在进行有关佛教活动时织造于服饰及挂轴上。织造名作《纂组英华》中是这样写的:在元代,十色金彩织造缂丝被用于作品“释迦牟尼佛唐卡”的制作,富丽堂皇,十分精致。那一时期的作品经线比后世粗很多,通常情况下一厘米要用到经线11-15根,纬线68-74根。
明代开始朝廷开始普及节俭之风,限制了缂丝织品的使用范围,即只允许在敕制和诰命中使用,缂丝的产量开始直线下降。为了更方便的管理缂丝的生产,明朝的“御用监”中成立了一个下属部门叫作“缂丝作”,是为了专门管理缂丝的生产,标志着缂丝的生产正式进入被皇室垄断的时代。装饰技艺开始被重新重视,在继承了传统的装饰技法之外,创新性的织造技法不断被发明出来,包括双子母戗、凤尾戗等先进技法,同时还将一些珍贵材料如孔雀翎等添加到纬线之中,当时的皇家之气可见一斑。到了宣德年间,明朝愈发强大,禁令在这时候就有了松动的迹象,从事缂丝织造的日渐增多,摹缂名家书画的重新兴起。“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当时的摹缂作品风格,处处彰显了江南士子文人绘画风格。并且宫廷还永久收藏了诸如《瑶池献寿图》、《沈周蟠桃仙图》这样的摹缂作品中的佼佼者。此时的中国服饰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一巨大的变革推动了高档面料的诞生,江南地区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经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面料的质地越来越柔软,于是“明缂丝”应运而生了。随着不断的发展,江南缂丝已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江南风格。越来越多的江南手艺人开始从事缂丝织造,技艺也在激烈的竞争之下越发精湛,缂丝名家辈出。“明缂丝”有以下特点:一为缂丝御用,他是用来进贡给朝廷做龙袍所用。1958年于北京十三陵出土的万历龙袍即为“明缂丝”制作而成。二为装点物多种多样。既具有装饰性而且还不失写实性的高超的织造工艺,自然地把山水、花鸟虫鱼、人物、书法等内容融入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可以说空前绝后的人物缂织,多姿多彩,活灵活现,堪称一绝。呈现出了“明缂丝”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样的清朝时期对于缂丝也是大加青睐,清代缂丝作品为了显示皇家气派,极尽奢侈。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国富民强,缂丝佳作频出。在技法上也有创新,比如:三蓝缂法、水墨缂法、缂绣混色法(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融会贯通)、双面缂、毛缂丝等。
晚清到民国,由于国力衰弱,缂丝技艺出现退步,各种劣质缂丝横行坊间,就算是在皇室贵族中的缂丝也表现出了平庸之姿,这儿一时期缂丝产业几乎断绝。
改革开放后,共产党制定了“保护、提高、发展”的复兴方针,复兴缂丝产业迎来了春天。“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于1954年正式成立,同时有两位缂丝名家沈金水、王茂仙助阵传承缂丝织造技艺。民间发扬传承缂丝工艺以及出现缂丝从业者是在1956年,招招揽了一大批对缂丝感兴趣的年轻人。这一时期缂织了不少艺术品,其中《双鹅梅竹》被南京博物馆收藏。20世纪60年代,缂丝艺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刺绣艺术家俞家荣博古承新,在一张摄影作品基础上,基于传统缂丝的技艺,融入了西洋油画的特点,《天坛》就此问世。这一作品糅合了无数的色线以及海量戗缂技法,线条笔挺、轮廓清晰,质感浓厚,兼具光感和立体感,艺术效果极佳。次年,故宫博物院邀请王金山等前辈艺术家对宋代著名缂丝作品进行复制工作,在三年时间里,成果斐然,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以及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都被复制而出,仿制的作品可以以假乱真,作品的逼真程度广受赞扬。
如今,从事缂丝生产有如下几个企业: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间艺人也在从事缂丝生产,例如吴文康、陈晓君、王嘉良等。大部分都是生产艺术品以及日用品,例如“和服腰带”“贵袈衣”等。
一、缂丝的工艺特点与鉴定研究
工艺之美
缂丝工艺与常见的刺绣、织锦、绸缎大不相同,刺绣是用丝线在一块面料上刺绣而成的,刺绣过程基于底稿轮廓和彩色;织锦的图案同样也是织出来的但是它是纬线是通幅的,缂丝是“通经断纬”的编织方法。缂丝随织造原理简单,但是要织造确实十分的复杂。虽然缂丝编织只需要一台土木织机,但编织却配备了不同颜色的丝线梭子,而缂丝工匠则必须坐在织机前,在丝线上画一张草图,不断地更换梭线,根据图纸调整不同颜色的梭子,缂丝织物的最大特点就是“通经断纬”,同样也是和其他丝织品的区别之处。缂丝的纬线并不会一梭到底,而要在一定的轮廓范围内反复的缂织。此外缂织对经线和纬线的要求也不相同,经线需要紧绷,而纬线则要疏松一点,这样纬线能够完全覆盖住经线,经线才不会暴露出来,缂丝作品的图案是依靠纬线表现出来的。按照设计稿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作为纬线,通过梭子往返于经线之间,不仅能变换上百种颜色,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图案还可以不分反正。
缂丝最基本织法分别是:结、掼、戗、勾。结是指缂织的过程中把单色或者两种以上的丝线,按照一定规律穿经和色,使织造的花纹更有立体感和装饰性;掼和结的作用大致相同,也是根据图案外轮廓,有层次秩序的排列,织造出来的效果像是叠加上去的合色效果;两种以上的颜色的纬线并在一起缂织的方法就是戗,也俗称“戗色”;勾主要是编织图案的外轮廓,目的是使图案轮廓更加清晰,使图案变化更加明了,并在调和色阶方面发挥作用。
配色及装饰之美
缂丝制品的色彩一般都比较古朴而典雅,特别的耐看。现代缂丝的整体颜色遵循传统的缂丝颜色方法。缂丝主要由纬线颜色来形成图画的,所以对于颜色选择,色调匹配是对缂丝师傅审美水平的检验,作为合格的缂丝手艺人不仅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这样才能在缂丝织造的时候更好的发挥。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才能更好的表达画面的意境。
此外戗色技艺的掌握与运用在缂丝作品织造过程中尤为重要。缂丝作品中色彩与色彩之间的过渡是靠“戗”的技艺运用实现的,与其他的织造手段不同,缂丝是靠戗头的来回伸缩实现色来的深、浅变化,和画面的层次感。丝绸织物受到工艺的限制,通常不超过20种颜色,而缂丝可以在图像中使用数百种颜色,尽管同一色调也可以使用数十种深度颜色,并且可以在同一条平行线上变换多种颜色。
古代观赏类的缂丝艺术品装饰图案大多以国画和书法为主。现代缂丝艺术品依然传承了这些风格。缂丝在服饰方面的应用,在古代主要用于皇宫贵族的服饰,对他们一般对装饰图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些装饰图案主要包括了龙凤图腾、山水风景和祥云等。现在缂丝在服饰方面的应用不仅继承了过去美丽的花纹图案,而且比较与时俱进的与当下的时尚元素进行适度融合,比如几何图形,抽象的山水花鸟图案等,这代表这现在的缂丝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兼容模式,不管是图案还是题材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缂丝的鉴定研究
缂丝既有工艺性的特点,也有艺术性的一面,是集合两者功能特点于一身传统艺术品,鉴于此,要想鉴定缂丝作品,就自然需要从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来入手了。
先从技术方面来看,能够概括缂丝织造工艺的最大特征的词语是“通经断纬”,这四个字很好的突显了缂丝织品和其他织造工艺的特殊地方。
此外缂丝的纹样是鉴定缂丝年代的重要表示,比如,宋代的缂丝织品特征是手感细腻的同时,色彩饱满,充满了淡雅的风格,相比较而言,明代的缂丝织品则采用较为浓烈的装饰格调,在配色方面对比的使用比较普遍,而清代缂丝织品则做工细致,气质优雅,而总体来说缂丝作品的构图比较优美,色彩层次变化较为丰富,立体且逼真,如刀刻一般,无正反面之分,从悬空背光观察,可以看见这些图案和花纹的周围地方藏有不仔细看看不出来的小小缝眼。
从艺术方面来看,定州的缂丝蕴藏着北方质朴的民俗民风,而苏杭的缂丝却拥有别样的来自江南水乡的清幽古调。无论是南方缂丝还是北方缂丝,都因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较高艺术价值,被作为工艺品来制作和收藏。缂丝之贵因其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一副缂丝作品往往要求需要编织者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工作,一个作品完成的周期要比其他类型的织品要长的多,物以稀为贵,同时缂丝这一门技艺是入门简单,但想要更深入的精通或者熟练就是难上加难了,想要达到大师级别的工艺制造水平,编织者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制作技术,而且还要天赋高人一等,具备很好的悟性和较高的艺术才能,在能缂织出艺术鉴赏价值较高的作品。
一、结语
缂丝艺术源远流长,因其独特的织造工艺和较高艺术价值,素有“织中圣品”、“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称号。缂丝之贵在于其耗功耗时,以万缕千丝成就其工巧。经过时间的淬炼下,才能制作出优良的技艺成品,这也是“慢工出细活”的体现。因为缂丝织造技艺易学难精的特点,对缂丝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纯熟的缂织技艺还要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从历代的缂丝织造技艺来看,缂丝的织造工艺、配色以及装饰图案是其他丝质工艺所无法比拟的。缂丝的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在世界艺术文化宝库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朴文英.缂丝[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包铭新、赵丰.中国织绣鉴赏有收藏[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4]刘安定、李斌.锦中文画--中国古代织物上的文字及其图案研究[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