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苏绣、普及教育、版权之争、工匠精神、工作室体制
苏绣的发展以苏州为中心,大约在明代与其他地方的刺绣在材料、针法、色彩等方面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差别,明代正德年间武英殿大学士王鏊编写的《姑苏志》中就对当时苏州流行的苏州绣有“精、细、雅、洁”的描述。苏绣在古代称为“女红”,俗称“绣花”,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类型之一,在制作时应用绣针穿插各色绣线在丝绸、布帛等绣地上刻画纹样,强调手工运线走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苏绣的绣稿来源丰富,有传统中国画、西方油画、现代摄影等,装饰性较强,由从事刺绣的绣娘应用各种针法组合各色绣线制作而成,绣工精湛,构图考究,绣线细若游丝,不仅具备形式美,巧妙的精工还营造了一种独步天下的技艺美。然而,面对市场上各种外来绣种和机器刺绣的冲击,苏绣在当前发展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瓶颈,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刺绣大师们、绣娘共同协作,方能使苏绣立于不败之地。
一、做好普及教育
随着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外来绣种和机器绣开发了大量类似苏绣的产品涌入市场,对传统苏绣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些产品在题材、造型、色彩等方面与苏绣相似,其加工速度较快,价格低廉,导致很多不太了解苏绣的爱好者趋之若鹜。然而,这些绣品均不是真正的苏绣。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的公告,国家标准《苏绣》(标准:GB/T38029-2019)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中明确规定:“苏绣必须是手工绣。”同时,其中提到了苏绣应该具备“精、细、雅、洁”的特点,归纳了苏绣中常用的多种针法。因此,外来绣种和机器绣品虽然在外观上神似苏绣作品,但其并不符合国家标准,要么不是手工绣制,要么针法、工艺方面与传统苏绣相差甚远,并不能称为“苏绣”。因此,政府需要在普及教育中加大力度宣传传统苏绣的各种特征,特别是针法和技艺特点,让大众深入了解苏绣的工艺标准,擦亮眼睛分辨市场上出现的外来绣种和机器绣品。
对绣娘而言,要坚守老一辈绣娘传承下来经典技艺,做到守正之后方能出奇创新。对政府而言,可以借用当前流行的各种新兴媒体针对苏绣的诸多构成要素进行专题宣传,分别从造型、色彩、针法、肌理、装裱等方面详细介绍苏绣与其他绣种、机器绣品的差别,让大众了解苏绣的工艺特色,领略苏绣的艺术魅力,形成分辨真伪的能力,为苏绣提供良好的生存土壤。
二、解决绣稿版权
绝大部分绣娘平时除了完成繁重的刺绣工作之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以提升自己的刺绣技艺和审美修养。然而,术业有专攻,绣娘们受限于自身的精力,很难亲力亲为从事绣稿的设计与创作。因此,苏绣中所用的绣稿大多数是一些知名画家和摄影家原创的艺术作品,对于问世未满五十年具有版权保护的艺术作品,绣娘们需要得到作者或享有著作权的亲属授权才能将自己的绣品推向市场,倘若私自使用艺术家的作品制作绣品且推向市场销售,极有可能面临艺术家的追责与索赔。
针对苏绣的版权问题,苏州市版权局从2009年开始分两年共计出资50万元,搭建了苏州市刺绣作品权许可交易平台,内含多个数据库,有数千张图片。第一类是已过保护期的作品数据库,此类作品可供绣娘免费下载使用;第二类是集体购买获得的美术、摄影作品库,此类作品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便能获得改编权;第三类是目前还没有获得作者授权的作品库,此类作品需要委托镇湖街道知识产权管理中心与作品著作权所有人联系,商定具体协议后获得授权。
然而,每一位绣娘均可以在以上交易平台中获得绣稿,容易出现绣稿雷同的现象,造成作品缺乏个性的局面。因此,一些苏绣大师为了突出自己作品的个性,不一定会在其中选择绣稿,苏州版权局开发的数据库不能完全满足大家对绣稿的要求,相关的行业协会可以考虑成立艺术家和绣娘直接交流的双向选择平台。一方面,由行业协会对接国内各级美术家协会及摄影家协会,宣传苏绣的艺术特色,通过组织艺术活动吸引艺术家来苏州,让艺术家们在了解苏绣的工艺流程和绣娘的作品风格之后为绣娘创作特定的绣稿;另一方面,绣娘在发现心仪的绣稿之后,可以交由行业协会成立的平台去接洽对应的作者,让绣娘和艺术家共同商议版权的改编事宜,最后将绣稿以苏绣独特的针法、绣法、色彩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使其具备“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
三、传承工匠精神
在当前市场中,一些从业人员为了节省成本,应用数码打印、机器绣等手段缩减了苏绣的工艺环节,有意提升了绣品的生产速度,绣品中的大量工艺细节被删减,不再具备“精细雅洁”的特征。虽然争取了一部分低端客户,但严重影响了苏绣的品牌形象。因此,为了维持苏绣的生存环境,在整个行业中必须坚守工匠精神,做到敬业、专注、精益,充分发挥绣娘的智慧,将苏绣独有的工艺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苏绣之所以位列四大名绣之一,正是因为绣娘在绣制作品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严谨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绣娘在制作过程中崇尚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苏绣的制作工序较多,包括设计、勾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等多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绣娘们耗费大量的心血才能完成一件称心如意的作品。工匠精神是苏绣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能够让苏绣在市场上一骑绝尘,让其他绣种望其项背。工匠精神始终是苏绣的命脉所在,让苏绣的针法、绣法、色彩组织等各个方面在不断的提升中,只有坚守工匠精神,才能保住数百年来苏绣的品牌影响力。
四、推广工作室制
自苏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政府部门十分关注苏绣的发展,制定了一些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人才是苏绣传承、发展的基石,苏绣之所以拥有今日的盛名,正是历代绣娘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苏州有多位知名刺绣大师均是以个人工作室的形式传授苏绣技艺,既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特征,又起到了良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培养了一批批年轻的后备人才。
首先,每一位苏绣大师均有自己擅长的题材,绣制的作品也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针法技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在工作室可以引导徒弟将其技艺反复的专研,督促徒弟获得自己的看家本领,继而将其发扬光大。在苏绣发展史上,沈寿、杨守玉等大师均将自己毕生所领悟的技艺传授给了徒弟。
其次,大多数大师工作室既是师徒平时工作的地方,又是师徒作品陈列的展厅。徒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途径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既可以随时请教师傅,又可以反复的观摩、参悟工作室内的优秀作品,还可以与工作室内的绣娘们一起讨论解决方案,绣娘们的阅历、工龄、学历、悟性各不相同,对技艺领悟的能力存在差别,在工作室中长期朝夕相处,可以一起切磋一些技艺难题,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第三,各个大师工作室之间可以定期交流技艺,邀请其他工作室的大师过来指导、交流,让大师工作室内的徒弟增长见识,弥补、促进自身技艺的不足之处,以此培养更多的新生代绣娘。
第四,大师工作室中人力资源充足,能够完成一些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刺绣作品,可以更好的提升大师工作室的影响力。一件大尺寸的苏绣作品中细节繁多,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方能完成,大师可以在工作室内调配、指导徒弟们一起来绣制作品,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锻炼了徒弟们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这些有份量的作品一经推出,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总之,需要推广以知名苏绣大师为单位的工作室制,扶持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帮带模式,着力全面提升绣娘的技艺与审美能力。
小结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外来绣种、机器刺绣大量涌入市场,其成本远远低于苏绣,在市场上拥有价格优势,对传统苏绣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对政府而言,需要加大力度做好苏绣的普及教育工作,让大众了解苏绣的精髓;行业协会需要搭建多种平台为绣娘增加获得适合自身刺绣风格的绣稿的机会,帮助解决绣稿版权的问题;绣娘们必须矢志不渝的传承工匠精神,坚守传统苏绣的艺术特色;苏绣大师们要坚定不移的以大师工作室为单位培养新生代的绣娘梯队,营造一个提高苏绣综合技艺的环境,打造合理的人才梯队,这些都是苏绣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陈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