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艺术创新创意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以苏州工艺美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为例

[日期:2021-03-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生产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冲击已经形成且影响巨大,工艺美术行业不进则退的局面已经迫在眉睫。刺绣产品同质化严重,需要不断加强对刺绣从业者的培养,创新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加速产业转型,勇于直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焕发企业的生命力,通过创新创意的源力注入,再次腾飞苏绣产业的辉煌之路。
  
  关键词:苏绣   创意产业   产教融合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刺绣在这个历史长河中,独占着一片天地,如今,苏绣以“精细雅洁”的特色、精湛的技艺和享誉海内外的影响,居“四大名绣”之首。在狭义看来,苏绣主要是指苏州地区的刺绣,源于吴县,得益于太湖沿线,经济、文化发达,有力促进了苏绣的发展兴盛。苏州刺绣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保留了她的“原汁原味”,较好的反应了苏州地区的文化特点与地域特色,她的发展不管是在题材上,还是在表现的形式上,都与当地的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及文化价值。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生产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冲击已经形成且影响巨大,工艺美术行业不进则退的局面已经迫在眉睫。成文期间,作者依托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刺绣行业协会,开展对苏州地区刺绣传承人、从业者的实地走访调研,搜集苏州刺绣发展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解析,苏州刺绣的当代传承、工艺特点、技术流派、发展前景、工艺形态、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苏州刺绣也面临工艺技法、传人匮乏的现状,在活态保护与数字化记录等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后期通过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合作,以及助力未来苏州刺绣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
  
  20世纪末,苏州市建成镇湖绣品街,旨在通过规划将镇湖打造成生产、销售与旅游等一体化的特色小镇,这与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计划不谋而合,并成功打造“刺绣文化艺术节”冠誉省内外,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在镇湖,刺绣从业者规模也从曾经的0.8万人提升到3万余人,在提升刺绣产业规模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产品设计、木工制作、快递物流、五金材料的商业体也在镇湖地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进入21世纪,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范围内的双创活动不断掀起高潮,文创已然成为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大的智慧产业。苏绣由于价格高昂、产品实用性不佳、生产效率低下、样式单一陈旧等原因迟滞了苏绣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工艺振兴大背景下,通过加大宣传、加强对刺绣从业者的培养、创新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并协调好机绣与手工绣的生产销售关系,促进苏绣新时代、新产品的创新创意产业转型。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沃土,学校手工艺术学院承担了刺绣设计与工艺、首饰设计与工艺、雕刻艺术与工艺等5个工艺美术门类14个专业方向的教学工作,在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主办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中,承担了大量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与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同开办2.5年制工艺美术品专业成人教育学历班,有效提高了省内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的创新创意能力,为本项目的推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年,江苏省财政厅、教育厅为落实实施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开展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苏州工艺美院工艺美术传承创新示范区凭借在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以校企合作的示范性模式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在2020年的项目验收时直接升格为国家级生产性产教融合示范区。
  
  在企业发展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的节点,在政府部门及协会的推动下,逐步开启了苏绣艺术创新创意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推进人才互聘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校企高技能人才;
  
  技术骨干,是企业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苏州工艺美院有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丰富经验,在项目合作期间,双方在人才互聘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深度的合作,共同推动双方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方面,企业从学校聘请美术专业教师为企业的项目带头人或专业培训师,开展美术基础知识的讲授及色彩搭配方面的培训,让更多的刺绣工艺美术师了解造型基础,认识色彩过渡的重要性,经过培训,绣工们在绣制作品时,对产品色彩的层次、造型的饱满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工艺美术师走进课堂,弥补高校教师“理论大于实践”的短板,通过双方的努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度契合了苏绣原有的师徒制传习模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企业的工艺美术师与学校的学生,互为影响、共同进步,在技能学习中浸入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时辅以技能实施,用“真功夫”说话,演绎工匠精神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的灵魂,塑造刺绣艺术的魅力。
  
  二、开展项目制教学,赋能产品设计研发,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设计,是产品转型换代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苏州镇湖地区的刺绣产品,普遍存在批量化、同质化、样式老旧的不足,在这样的窘境下,企业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展项目制教学,以实际项目驱动教学展开,在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赋能产品设计研发,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经过一个课程或者一个学期的项目教学,教学团队以汇报展览或主题演示的形式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及项目验收,项目通过邀请企业、行业、教师团队对作品进行评比考核,对符合设计需求的产品,进行知识产权的申报,并进行署名权、著作权转换工作,并给与等值的项目回报,在提高设计认同的同时,提高师生荣誉感,提升品牌竞争力!
  
  三、启动专项主题设计,促进产品转型升级,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针对镇湖绣品街开展的苏绣产品调研中,项目调研人员发现部分苏绣产品单一、刺绣绣工较为粗陋,商品同质化严重。传统的苏绣艺术不外乎名家名作、花鸟虫鱼,这也是曾经苏绣发展鼎盛期的典型代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的提高,传统的眼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市场,现阶段苏绣产业的转变正变得迫在眉睫。
  
  从工艺上说,过往刺绣的呈现方式只能是在丝绸与绢帛上,但如今,根据材料载体的变化,我们可以在牛皮、帆布、甚至是壁纸上进行加工制作,载体的改变,促使了我们技艺的提升。从产品上来讲,刺绣从曾经服装上的点缀、墙面的装饰画,演变到汽车的内饰、耳机的装饰甚至是雨伞的纹饰……
  
  变则通,通则达。刺绣行业的发展,推动着我们从业者去做出改变。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启动专项主题设计,从日用产品开发到旅游纪念品设计,从主旨艺术创作到当代刺绣艺术设计项目,经过数十期项目的推进,企业的产品目录有了质的提升,企业的营销方向已经从原有的传统产品销售更迭到产品研发生产,并在行业内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四、推动赛事展览传播,助力设计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化进程;
  
  在传统工艺振兴的背景下,苏绣作为苏州的名片,被推向世界的舞台,一次次斩获国际国家级别的奖项、一次次被作为国礼馈赠,作为苏绣从业者,我们心里充满了油然而生的自豪,这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认同,让我们有了使命感。
  
  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企业的设计研发工作,经过3年的积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联合署名权的作品150余件,这些作品极大的丰富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合作院校的协作,双方将校企合作成果推介到各项展览赛事,在行业协会的综合性展览及广交会系列展会中均获得较高的评价,并获得企业订单,顺利实施成果转化,有效助力企业发展。
  
  结语:
  
  目前,刺绣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低廉文创产品充斥于各大历史文化街区及旅游景点,刺绣产品已然林立于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刺绣产业的变通也已变得紧迫,苏绣小镇的成立,让我们从业者感到了压力,更让我们有了前行的动力。
  
  苏绣产业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犹如大浪淘沙,企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一味从事简单的粗放型加工销售模式,必然会被淘汰;只有从创意核心发力,加速产业转型,勇于直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才能焕发企业的生命力,通过创新创意的源力注入,再次腾飞苏绣产业的辉煌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平.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职实训教学管理的实践性应用——以现代学徒制雕刻艺术设计专业试点工作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8):90-91.
  

  [2]王永强.“苏作”工艺传承与振兴研究以苏州镇湖苏绣、光福玉雕为中心的考察[D].南京大学.2018


  作者简介:吴昊僖,女,出生于苏绣世家,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致力于让拥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的中国苏绣艺术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美学中,用新鲜灵动的原创设计和精细雅洁的手工刺绣,来挖掘苏绣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时代美,传承民族文化,传递匠心精神,开创当代苏绣生活新美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