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审美,是关于灵性的安栖。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都在找寻精神上的仰和灵魂的皈依。哲学家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属于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若无审美,万物皆会乏味。
乘物游艺,即君子的最高境界。我们从紫砂,瓷器,木雕,画作书法,看到的是一个时代中国文化精英阶层的修为,他们用审美的眼光,让各种材质在手中开花,结出文明的永恒果实,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供后人欣赏学习。无审美,如食无味。关于自然和艺术的,能感受到周遭事物的美好,有审美能力是幸福的。我们可以从众多的艺术品里学习和感知。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花木,在文人的眼中,也如君子作伴,而绝俗尘。纷纷扰扰中,可把生命的闲情,安放在这些美物中,生命也因此变得清润而饱满。此文虽以紫砂为主线,所表达的心情是希望每个人的人生,既要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让自己的精神能够自由翱翔,不必妥协于现实中的诸多规则与障碍,可以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寻得自己精神的一席之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共生共存,物我相亲。在闲居的生活中行进诸般雅事,看似无用,却是滋养灵性的根本,是养‘气’之良方。
【关键词】紫砂的审美、紫砂壶的‘精气神’制作工艺、泥料赏析、紫砂壶的功能实用性
中国人对传统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
文人生活,总是生机勃勃,无言之美,在宁静时刻更显活色生香宁静悠长。
古有名士周文甫,钟情茶壶茶道,死时也以壶为殉。对中意之物是何等的贪与痴,竟耽物至于此?古人以器物寄情究竟是何体验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可以通过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体会做出一些归纳总结。感官所带来的舒适和愉悦,一步步进入审美升华。
以紫砂壶为例,它首先是一种视觉感受,严克勤老师把紫砂壶与明式家具相提并论,朴素干净去繁求简是它的主流,品其无单调之嫌,却有隽永之趣。质朴却不失精致优雅,让人内心舒适而宁静。
紫砂壶历经数百年演变,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明代出现“文巧”和“古拙”两大流派,以线条和造型表达着千年的美学思想。在文人所喜爱的各类装饰上,更触动感官体验,通过感官这道门触动情感。
紫砂壶除了使用功能,也包含着丰富多变的装饰方法,与光素简单的风格各自形成一道靓丽风景。紫砂壶的装饰和整体造型同时占据着审美的一席之地。装饰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又装扮着生活。它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拥有了新的艺术感召力。宜兴地处吴中,是江南腹地,文风昌盛。紫砂壶历代名家工手,都与文人往来甚密。因此创立出了许多经典器型。在我们常说的曼生十八式里,充分体现了造型艺术的美,早已超越了紫砂壶作为茶具的简单基础功能。曼生壶让文人和紫砂艺术珠联璧合,以文人独特的审美,把书法的飘逸,诗词的意境,绘画的情趣,镌刻金石的质朴完美的柔和,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在壶史上有着“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
除了造型与装饰,它还有特别的光泽质感,本真的色彩与浑然天成的包浆。“满朝朱紫贵”“朱紫尽公候”都是对它特有的颜色的赞美。在触摸中便可感知烈火后留下的温润如玉,细腻雅致的色泽。关于紫砂的包浆,是时间赋予的特别礼物,一把经过时间洗礼,茶水反复冲泡或反复摩挲把玩的紫砂壶,它会散发温润的光泽,明亮而不夺目,光滑却不油腻,是未经泡养的紫砂所没有的光泽。一把壶烧成出窑,都会有胎骨火气,紫砂间微孔结构松,壶性很脆,会受热胀冷缩
的影响,只有通过“养”才能改变其“性格”,一把好的紫砂壶,只有养壶后能散发出温润光泽才是一把真正的好壶。就像一位谦谦君子,干净整洁,却没有浮夸耀眼的光。恍似涟漪胜似涟漪的暗然之光,经过岁月的洗礼便不再有火气,包
浆在长期欣赏把玩中得来,除了眼耳欣赏,就是这重要的触觉享受,用皮肤去感知经过高温后矿石颗粒的柔滑触感,它像婴儿的肌肤一样,光滑而不冰冷,任何语言文字的描述,都不能替代感官对于艺术之美的理解共鸣。如果从美学角度去看这包浆的样子,它完全不同于瓷器的坚硬锃亮,更多的是低调内敛,不温不火,素静不失内涵,符合中国艺术精神。
紫砂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一把好壶得有时间的堆砌和工匠的心血,此时的壶是有生命的,有气息的,有气韵的,是赏壶之人口中常说的精气神和运势。而这些形而上的意会,也靠坚韧挺拔的方,精神抖擞的圆,劲道的筋纹,生趣的花器来传达散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在一些经过时间浸润的老壶上面,常常散发着这样的气息。
不得不提顾景舟大师的壶,是正派肃穆的儒家气息,质朴而庄重的线条,单纯却不单调,大气且有灵性。形,取之于天地;神,发乎于心源;气,可贯通于古今。在他担任紫砂厂辅导员时,在授课过程中,曾将紫砂壶的形,神,气,这三者的关系,阐释得清清楚楚。
驻足欣赏凝望,他首先鲜明地强调壶体每个部分,嘴,把,口,底,足,盖,的子,所支配的方向走势。由点,线到面,交代清楚线条的来龙去脉,缓冲过度,明暗转折。心中传达而出的壶的形象,来源于多年的造型熟悉程度,同时注入精心的思量设计。这映入眼帘的形,已经使其具有了生命。有了形作为载体,才有了神态情趣迸生而出。于是神态情趣各不相同,璀璨开花,陶冶性情,又有了各自的气质。
在顾景舟传记《布衣壶宗》,也是对顾壶气息的追寻。有清奇的才华作为支撑,那种气息不张不扬,有特定的林下风流,那是来自时间空间深处的暗香,在隐约之间,宜轻嗅,不宜猛吸。一把壶如能做到形,神,气,三者融会贯通,方可谓难得佳作。而这些依托于紫砂壶艺技巧来表现,绝妙的构思,要依托绝技去承接,去完成。顾老曾就“技巧”作过诠释,技巧应存在于理念之中,如果太多的炫技,便是一种无生气的匠气。在众多的工艺美术工作者中,往往非常在意技巧和重装饰。如果过多的以技取胜以技夺人,则有违中国文化的内涵智慧。紫砂壶作为文化茶器,虚静恬淡才是更高境界,技巧藏而不露,融入壶中,才是大家。名句“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大概就是这个含义。藏技,是不着痕迹的大技。刘海粟就曾经评价过顾老的壶,嘴和把,像是从壶里长出来的,表达的就是此道理。就像文学巨匠巴金所说的“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我赏壶识壶做壶时间很短,不过是初入壶门,略知皮毛,紫砂壶对于我而言,不仅是体验茶具功能,也是一次次对每个紫砂壶气息的感知。把玩或欣赏,弥漫在其中的舒缓与宁静,也从中感受到了各种气息———金石气,玉磬气,锦绣气,烟火气......空余时间,洗手焚香,袅袅青烟慢慢飘散,从保湿箱里轻轻取出切好的泥块,放在结实厚重的泥凳上,一遍遍来回敲打到理想的厚度和均匀度,此时的泥片开始有了柔软的韧性弹性,及其容易造型,把它围在有底片的转盘上,修整好接缝处,这接缝是每把手工壶特有的痕迹,左手中指无名指顶着泥条内壁,右手拿起檀木拍迅速均匀的轻轻拍打,在惯性的转动中,慢慢发生形的变化,壶身开始有了雏形,竹片篦好外形线条后装上底片满片,开始用柔软的泥准备壶嘴壶把。每一步都要求熟练的造型能力,熟悉感知泥性,了解干湿变化甚至天气变化温度变化对手中半成品的制作影响。
一件成功的紫砂壶都需要经过几十道复杂的工序和无数次的精心修改,少不了制作者的技艺修为,少不了助其成型的辅助工具。除了去关注紫砂壶的制作者和工艺,这背后还有最重要的东西———制壶工具。这些工具,是数代手艺人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形成的一套独特的成体系的工具,数量种类繁多,有大大小小几百种,材质有木头,竹片,铜,铁,钢,牛角皮革等等。在讲究造型的基础上以实用为主。制壶工具大部分靠自己制作打磨修整。宜兴当地也有一些工具店出售制壶工具,但基本都是雏形或未经打磨修整,买回来是需要自己按照个人的使用习惯去加工,才能成为一个顺手的工具。想起以前在老师的工作室观摩学习,有幸看到他亲手打磨的一件件精致光滑甚至有包浆的工具,可以想象这些工具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也相当合适顺手。这些物尽其责的工具,是需要手艺人对制壶工艺过程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什么规格大小适合什么造型,什么角度光滑贴合更方便舒适。
除了工具如此之重要,紫砂壶又以“泥”为首。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
料才有其所有精神载体。原矿紫砂泥大致可以分为:头槽,二槽青,底槽青。红泥也分为原矿朱泥,原矿红泥,大红袍等。矿层不同,泥性有差别,颜色也有很大差别,可见紫砂泥种类之丰富。
在紫砂泥料中,还有一些极为稀有的泥料。它们存量不多但表现特别,例如黑疾星、古铜泥、明朝土、乌金玫红砂、桂花泥、龙血砂、乌金砂、青灰泥、黑星砂、红玉砂、黑星土、铁砂泥等,都是非常难得有着独特气质特性的泥料。紫砂壶所用的泥质的优劣,在养壶过程都能看出来,泥料越好透气性越好,包浆也越快。如红泥小壶,久养之后会红若南国之红豆;有书画陶刻的壶,久养之后纹样的立体感金石气会有所加强,更有文人书卷气息。中国制器,于细微处体现出耳濡目染的文化记忆,作者与使用者也在悄无声息的文化传承中相互切磋砥砺。
说其功能实用性,不同的茶叶对应使用不同的紫砂壶。一把紫砂壶适宜泡的茶,跟壶本身的形状和泥料有一定的关系,无论泡哪种茶,一把紫砂壶最好长期泡一种茶。据茶人壶人的经验,紫砂壶用来泡半发酵茶或者全发酵茶最好。比如说铁观音、乌龙、普洱等。因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所以一把紫砂壶只有坚持泡一种茶,冲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有的鲜度与纯度。如果今天泡普洱,明天泡乌龙,后天又换其他,那么必然会导致茶味混着,使紫砂壶的实际功能打了折扣。使用紫砂壶时应养成及时清洁的习惯,泡完茶后,应该马上清除壶内茶渣,用热水冲洗干净壶身内外,保持紫砂壶的卫生清洁。不可用留存茶渣或茶汤在壶内的方法养壶,因为这样,时间久了会繁衍细菌而产生酸馊味,对人体健康与紫砂壶都有害。清洁完毕,用干净的茶巾擦拭紫砂壶,以免壶身留下水渍或茶垢。稍微打开壶盖,让壶内残余的水气能够尽快阴干,不产生异味。
养壶亦是种修身养性,自我愉悦的方式。以正确的方式使用紫砂壶,自然而然会焕发出紫砂本身的温润光泽。养壶亦是养心,需要耐心,静心,持之以恒。涤拭日加,可发出温润暗淡的光泽,成为书房雅室之清供。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风雅无边。
无论做壶或养壶,都是一人独处静坐,与自己对话。人来欲问长生诀,虚室独坐养太和。苏轼就曾诠释过此情此景,“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于欢场中享娱情,在清净中得睿智,而后者之乐尤深长。迷离中,神游先贤幽斋画阁。醉心之际,人伏清案,似听书声。人生清乐,莫过如此。然而这般意境,也非草率经营,文人自有讲求。
明末的《阳羡茗壶系》记载:“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紫砂壶是承载明代文人茶事的终极选择。紫砂壶经过岁月的沉淀,至今传承有序。手捧一把传承的紫砂壶,清赏品啜之间,可与古人体验相同清心雅趣。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浮生余闲,贵在情趣二字。清欢一词,虽然平常,却如此难得。清赏之欢,不在物质的多与寡,价值的高或低,有时候,它仅仅是你闻到的一丝茶的馨香,看见的窗棂一丝褶皱光亮。风自拂,花自开,有物自赏,你亦自在,清欢自来。
参考文献
微信公众号:紫砂中华,紫砂壶文化,紫砂壶鉴赏与收藏秘籍。
文人空间---案上云烟意趣盎然,
审美,是一生的修行,
心无古意,何以养性情。走进文人风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