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漆器传承的体会

[日期:2020-04-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笔者从家学渊源、技艺传承的角度分析了家庭对自己从艺经历的影响,并通过集学技术、学理论知识、销售、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网络宣传等多角度阐释了在漆器工艺学习的特点以及技艺难点,说明漆器是一门综合工艺,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对工艺传承的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漆器工作传承

  本人于2009年大学毕业,2010年开始学做漆器中的雕漆。加入工艺美术行业之后我感觉自己学了不少东西也接触了不少人,对自己学习的雕漆是有越来越更深刻的了解了。和大学里单纯的学习知识和人际交往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我加入的扬州润祥漆器厂是我父亲创办的工厂,我算是在我的父亲带领下加入了雕漆这个行业,也算是一种继承。所以前几年我进行了基础技术的学习,最近几年我还经历了营销,宣传,收集资料,产品创新等等与继承事业相关的体会。

  一、家庭的熏陶为学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父亲做的是漆器中的百宝镶嵌中的嵌玉,我母亲做的是玩具行业,他们年轻的时候都上过扬州工艺美术学校。所以我5,6岁的时候开始,他们就教我画画,给我不同的绘本,让我照着画。后来上的艺蕾小学,艺蕾小学是扬州一所艺术小学。我在小学依然学的是画画,先学儿童画,再学国画,最后学素描。在画画比赛中也拿过奖。后来到了大学,学习的是书画理论专业,大学的课程实践课和理论课都有。实践课我记得的有白描课,人物中国画课,书法临摹课,印章篆刻课。而理论知识主要就是学的中国艺术史和西方艺术史。这些经历加强了我的绘画基础技术,拓宽了我的艺术理论见识。这对我2010年以后的工作经历来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我做雕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想这份继承冥冥之中从我幼儿开始就已经启动了。

  二、学徒时的第一件作品让我知道了学艺的艰辛

  刚到扬州润祥漆器厂的时候,一切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我怀着一颗好奇心和上进心来到雕漆车间。那时候我父亲的厂也是刚起步,只有十几个人,做雕漆的也只有5,6个人。教我的师傅是扬州漆器厂退休下来的老师傅,是一位女师傅,她教人很细心。而和我一起学的还有一个比我小两岁的男的,是我堂妹的表哥。我们一开始雕刻的实验工具是竹板,师傅找来了小竹板,给我们一人一块,就这样,我们拿着原来刻在软如豆腐的大漆上的刀,在干硬的竹板上雕刻了起来。不一会,我们抵着刀往前推的无名指就出现了酸麻的现象,师傅告诉我们这还算好,等到第二天就会把颜色给你们看了。果然在第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无名指上面都有一道血痕。到了第二天再刻竹板的时候我们手上就都起泡了,本来就不宽的刀背抵在血泡上艰难地往前刻出一道道长线。就这样,一道,两道,十几道,二十几道档子在我们颤颤巍巍的手中刻了出来,一天结束,看着我们刻的扭扭曲曲的长档子,虽然每一道的间距都不太均匀,但是在我们的心中还是挺满足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作品啊!接下来的日子我们都在疼痛与满足中渡过,手有血泡就拿创口贴把血泡的地方裹厚一点,让疼痛的感觉减轻一点。一个月下来,终于一块完整的竹板景纹雕刻完成了。在工作以前,我知道工作是艰苦的,有时候甚至会有伤痛。但工作以后我才知道,工作是在伤痛的时候忍着痛再继续雕刻,这也让我知道了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时候不能因为伤痛而随随便便放弃,我们应该背负着一种责任,有责任把作品做好。

  三、在积累中明白工具对技艺雕刻的重要性

  在雕漆这一行,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师傅常常告诉我们:“三分手艺,七分工具。”可见工具的重要性。工具不打磨得锋利,那雕出来的作品就不纯粹不好看,甚至有时候雕出来的都是坏的和破的。我们每个人一开始也只有7,8把刀,就够做景纹的了。雕刻刀都是从老师傅那和厂里旧的仓库里找出来的刀胚,然后刀胚上打磨机打出形状,再上油石手磨磨出锋利的刀口,最后在刀砖上出细,将刀磨得特别锋利,很适合做雕漆就可以了。整个过程被称为打刀,一开始都是师傅手把手教,做过2,3个刀之后,就开始自己学着打刀。自己做出来的刀难免有不够锋利的或者做坏了的,这时候师傅就会帮你加工一下。刀在油石和刀砖上磨的时候,我们都不太习惯动作,磨着磨着手就蹭在了油石刀砖上,时间一久,手上的几层皮就磨通了,所以经常是不知不觉中磨刀石上出现了红色的水,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血水,这才注意到手指磨破的地方有点疼,再磨刀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让着手指磨,这样时间久了才形成磨刀的姿势。我们在油石和刀砖上磨刀,一般都喜欢在中间磨,四边都不太容易磨的到,长时间的磨刀会让磨刀石上出现凹面,这就要去把磨刀石磨平。还记得第一次去磨磨刀石,师傅把我们带到厂外的水泥走廊上,在水泥地上撒一层细的金刚砂,再放些水,两手摁着磨刀石在地上磨,还必须两手同时用力,否则磨刀石很难磨平。一块磨刀石磨好大概需要10到20分钟,我们就轮流磨,一人磨5分钟,不一会,我们俩就满头大汗,腰也发酸。花了将近一小时终于磨好了所有的磨刀石,而汗也湿透了全身。所以我对第一次磨磨刀石印象特别深刻,感觉像跑了一场马拉松似的,很是锻炼人。而这些工作中吃的苦对我来说都是财富!不光磨练了我的磨刀的技艺,还锻炼了我工作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也有体会:磨刀和磨练人的人格一样,要想打造出优秀的人格,就必须经过层层磨练,次次磨难,正如一把刀经过来回一遍遍的磨砺才能磨出一把好刀。

  四、在雕刻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学徒两三个月后,磨刀和雕刻都有一个基础的时候,我们开始加快了雕刻的进程,原来4,5天做一块漆板,后来2天做一块漆板,我们两个人同时雕刻,感觉互相有竞争,一个比一个雕的快,有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加快速度,草草吃完中饭就又开始雕刻,就为了比对方做的更好更快。由于速度越来越快,我甚至整个右膀臂都是悬空雕刻,正常15到20分钟都停不下来,后来经常雕刻做到半边身子麻痹,这才停下来休息会,这种良性竞争持续了大半年左右。后来厂里接到大件订单,是一个两米多高的雕漆嵌玉大地屛,地屏平放在两张大桌子上,地屏的边上景纹人可以坐在旁边雕刻,但地屏的中间景纹就需要人趴在上面雕刻,2个一米八的大个趴在上面做雕刻,时间长了,血液不循环,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那时候是夏天,我们几个人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衣服,皮肤全都裸露在外面,趴在大地屛上,两个膀子天天接触大漆,再加上高温流汗,终于有人大漆过敏,长了漆疮,奇痒难耐,但依旧坚持工作。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一年,我的雕刻速度进步很快,我也越来越喜欢雕刻,我开始晚上加班雕刻,风雨无阻,有一次外面下大雪,我一直加班到10点多,踏着厚厚的雪回家的。而我天天加班的日子大概持续了小半年。在这将近两年的日子里,我雕刻都是高度精神集中的,每天雕刻大量的景纹,我的进步是明显的,看到一个个作品在自己的刀下完成,我感觉精神上是满足的,在雕刻技术上我是越来越有自信的。

  五、在技艺传承中让自己成为多面手

  在学了雕刻的同时我还学了光漆,光漆就是将配比好的大漆涂刷在木胚上的过程,一天只好刷两层,上午一层,下午一层,而在刷了四五十层甚至上百层后,漆层堆积到一定厚度,就可以雕刻了。教我的光漆师傅当时已经73岁了。我是从刷圆牌开始,一天刷10个圆牌,刷的时候师傅告诉我不能刷的太薄或者太厚,太薄花的工大,太厚容易起皱。一个圆牌一次刷到15到20遍,夏天刷的时候,出汗多,气温高,如同体育锻炼一般。冬天刷,穿得厚,伸展不开,刷漆受到局限。刷漆需要力气大,在刷的时候要用力,不然漆排不开,排不均匀都不行,所以刷漆的大都为男子,很少有女子刷漆的。2012年冬天,大鼎刷漆进行到关键阶段,开始刷大鼎内壁的漆,大鼎正身是一个2米长1米宽如同方形大缸一般的器物,内壁需要人站在边上弯腰上半身倒着探进去刷漆,体力耗费巨大,考虑到师傅七十几岁高龄,这个高难度作业就安排给我完成。因为还要正常上班,我安排在早晨5点半到7点,晚上8点到9点半刷漆,那一个月的时间都这样高强度劳动。刚开始在鼎内壁刷一小会就气喘如牛,要休息会,后来慢慢地能刷一整面漆再休息,一个半小时下来,里面衣服都会湿透。光漆相对雕漆来说技术含量的东西少了些,但是是个体力活,更多接触是液体状的大漆,这就要求人对漆不过敏,过敏者刷不了漆,我可能小时候都在接触漆器,所以对漆是不过敏的。

  六、在理论学习中加强对艺术创作的领悟力

  从入厂学习雕漆以来,参加过多次三天的短期漆器研习班,参加过两次为期一个月的长期漆器研习班。三天的研习班就是名师来上课,一个名师给半天时间来讲课,将他们对漆器的理解,讲他们与漆器有关的切身经历,讲漆器历史等等都为理论知识。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研习班分别是2011年的苏州漆器研习班和2018年的北京城市学院漆器研习班,一个月的课程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课程的动手操作,还有采风,参观博物馆,故宫等课外活动。这些研习班学习的内容不但给了我们理论的指导,让我们平时在雕漆的过程中有了理论的支持和高度。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搜集了为自己作品创作所必须的材料。更是开发了我们大脑的活力,给了我们工作的灵感和源泉。

  此外,我们每年有2,3次的展会要参加。展会分为买卖品和参赛作品,一方面我们在展会上做商品的买卖,另一方面我们拿出每年生产的精品进行评奖。在不忙的时候,我也会走到展会其它角落,看看有哪些工艺品当下是比较受人欢迎的,再看看展会哪些大师做了哪些精品并拍些照片回来作为资料收藏。我们每次展会都能获奖,基本都有最高奖项-金奖。这也是我们一年里师傅们生产工作的检验。在店的接待顾客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大面橱窗,里面放的都是历届展会所获得的奖状。这也是我们一部分实力的展示。

  七、在不断创新中明白作品创作的宗旨

  2015年,做了4年景纹的我开始做一些图案和山水,我做了蒜头瓶的图案,屏风窗格上的花鸟图案,茶壶上的小山水和葫芦上的山水。2018年,在以前的雕刻基础上,我开始创新,看着网上玲琅满目的漆器照片和市场上的各种漆器产品,我想做些特有的自己的作品。我经过几番思量后,先选了6个手机壳铝板进行光漆,我在网上淘了十几本关于图案的书籍,在这些书里选了6个寓意较好,图形好看适合雕刻的图案。光好漆后,将电脑重新缩放过的图纸贴在手机壳上,然后雕刻。我记得有一幅小孩的图案,叫《翘盼福音》,在孩子的人脸上我当时难住了,后来还是请一位会开人脸的师傅帮忙雕刻才完成的。整个6个手机壳,都是我自己一一雕刻完成,完工的时候还自己拍了照上传到公众号上,有人看了立马表示感兴趣,我婉拒说:“这是为家里人做的,不售卖的。”其实我知道这个作品花了我不少心血,想卖的话不一定能卖到想要的价钱,更有私心,我想自己收藏,毕竟是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份念想。但同时我也了解到手机壳是和手机型号对号的,某款手机型号一旦过时,那手机壳就只能成为收藏品了。从此我懂得创作作品一定要与物品的实用性相结合,要与时代相结合。

  八、用网络的力量让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2016年,公众号流行,我在网上开始把我们厂的工作流程和作品展示还有企业文化都用公众号的方式宣传,有看到文章的人为我们点赞,也有顾客看到我们的作品进行询价,并购买。看到有人对我写的我们的漆器工艺感兴趣,我觉得我在电脑前面一坐坐几天花心思写出来的文章还是值得的。做公众号要搜集大量资料,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筛选的过程,而写文章是理清自己思路的过程,这让我对自己的工艺品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2020年,我开始把作品搬上抖音,我也在学着怎样用网络宣传自己的工艺。未来是网络时代,线下销售已经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我在把我们的漆器工艺与网络相结合,推广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工艺。我想这也是一种漆器传承!

  这1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懂得了传承不是单纯的学技术,更重要的是理解漆器这个传统工艺的本质内涵,它是集学技术,学习理论知识,销售,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网络宣传等等各种学科内容为一体的综合体。它是在前人创业基础上形成自己特有模式的一种传承。它需要辛勤的劳动,刻苦的精神才能完成,更要有灵活的头脑和热爱的情绪加入到里面。在之前的道路上我走的很稳很用心,愿以后我能走出出彩的道路,创出更多的辉煌!

  作者:阚健,1987年1月12日出生,工艺美术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