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像木雕的现状与发展

[日期:2021-04-0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佛雕创作是一种将思想从意象到具象的过程,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佛像木雕在社会发展与现代审美变化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笔者从事佛像木雕行业已有数十年,现结合从业经验,浅谈佛像木雕的现状与发展。

【关键词】佛雕木雕雕刻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悠久,佛像雕塑作为一种佛教艺术,是宣扬佛教丝线的一种载体和途径,通过其外形和雕刻技艺等方面,从外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在多种多样的佛雕形式中,佛像木雕由于其用材容易腐朽,因此留下的文物不多,不能以此判断其诞生年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佛像木雕是佛像雕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雕刻行业在雕刻工具、工艺技法、作品题材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佛像木雕也在社会发展与现代审美变化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佛像木雕的创作特点

  佛雕创作在内容方面属于人物雕刻,因此在雕刻时着重于塑造佛像的神态表情、身体比例、衣着造型。第一,佛像木雕是用线条来体现的。木雕是刻刀在木料上进行线条塑造的雕刻,通过粗细、长短、直曲不一的线条的塑造,不同节奏感堆叠出的线条流露出不同的韵律,从而在完成的造像上形成浑然的气势,达到整体的统一性。第二,佛雕创作要注重人物的整体性。佛像的躯结构是按照人体比例放大或者缩小来雕刻的,在雕刻佛像时,要兼顾佛像的每一面,要顾及上下左右前后的布局,例如四肢的长短粗细、五官的间距位置、身体和头部的比例等,要有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在五官和动作塑造方面做到栩栩如生,动作神态不僵硬,造像要具有动态感和自然感。第三,人物造像有非常多的细节,佛雕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塑造,例如衣服褶皱、法器、发丝等,飘逸、飞翔之态均要通过线条的曲直来体现,从细节表现运动的过程,具有动感。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发达的运输业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木料变得更易运输;同时,雕刻技术的发展,让佛像木雕趋于工业生产化。要如何在工业化生产中保留木雕原有的创作特点呢?这对于佛像木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是我们当代木雕匠人思考的问题,与佛像木雕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

  二、佛像木雕的现状

  一方面,雕刻技术机械化使佛像木雕走向现代化生产。以前机器雕刻尚未出现,或者说还未普及时,佛像木雕要出样是非常耗费人力物力的,需要靠数名工人共同合力才能抬起厚重的木料,再由雕刻师傅敲打出轮廓,耗时耗力,效率低下。机器的发明和运用,为雕刻大件佛雕的生产程序带来了便利,运用切割机、电锯等工具进行粗略的打样和粗雕,作品的前期雕刻甚至完全用机器替代,在工艺上更为便利,也不必耗费人力搬运木材,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提高效率。佛像出样可以运用机器,再用手工进行精确细雕,但如果过度依赖于智能机械,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完全采用模具和样板机,减少手工雕刻的佛像,则会让佛像陷入一种“廉价怪圈”中,要知道工艺美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手作,机器雕刻佛像速度快、效率高,乍一看可能很精致,但经不起细细欣赏,线条较为粗糙,整体造型僵硬死板,缺乏灵性,就会显得廉价,再加上佛像木雕的原料是木材,一些名贵的木料更是被浪费了。

  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的传承面临挑战。在以前,佛雕从业者的手艺通常是由祖辈传承而来,一般为父子相传、兄弟相传、师徒传承的方式,从准备工具到开料再到雕刻,只是结合上一辈的实践经验来谈,手把手地教。从事手工艺是非常辛苦的劳作,那时候手工艺从业者雕刻是为了“糊口”。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体力活,人们的生产方式偏向于脑力化,佛雕艺术因为工艺复杂、学习时间久、耗费体力大等原因,很少会有年轻人出于喜爱自愿投身于这个行业,将其作为一种爱好坚持下去。在学习雕刻的初期,收入不高,且要学会一门传统手工艺,必须通过日积月累地磨练,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与付出劳力相当的效益,现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日常开销也随之提高,许多年轻人迫于生计,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同时,一些雕刻工匠念及自己从业的艰辛经历,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的事业。因此在家族传承断档、又缺乏新的年轻力量加入的情况下,佛雕从业人员日渐减少,这是佛像木雕现状的又一难题。

  三、佛像木雕的发展

  虽然佛像木雕在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利弊,但令人欣慰的是,总体而言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正在变通中发展,近年来,随着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遭遇的困境愈发突显,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加大了对传统手工艺群体的关注和引导。

  当前,许多艺术类院校开始开设手工艺课程,引导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手工艺。学校组织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在院校开设讲座课程,甚至用现场演示的方式来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兴趣。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意识,应从青少年培养起来,不一定非要让学生从业佛雕或者木雕,但要让年轻一代了解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

  同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一道,在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公共文化场所,举办了大型展览活动,有利于手工艺从业者之间的交流,并且让市民们能在参观作品的同时体验传统手工艺文化。其实许多人是对传统工艺不了解,并非不喜爱,在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展出,有利于大众了解传统技艺,也能吸引更多人投入到这一传统工艺行业中来,这些措施是对手工技艺的又一传承与推广。

  另外,除了对下一代的培养,以及对大众的推广,相关部门也推出了艺术类专业课,培养雕刻人才。现代审美潮流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例如服装,款式和色彩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会推陈出新,传统工艺的审美也不能停留在原本的基础上。现在,行业协会、艺术院校针对雕刻从业者,开展了继续教育、艺术讲座等课程,帮助手工艺从业者在雕刻中培养专业艺术知识,借鉴理论文化知识东西,与自身雕刻技艺进行融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让传统工艺不被时代淘汰。

  四、结语

  佛雕创作是一种将思想从意象到具象的过程,佛像木雕更是由于材料的限制,雕刻时“做减法”,因此更要小心翼翼。在面对当代日新月异的审美潮流时,我们要坚持传统的雕刻技法,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并发展佛雕艺术,做好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群,况宇翔: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2]金维诺:中国古代佛雕,文物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董荣菊,男,1963年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1978年从艺,1995年创办苏州市吴中区太湖传统雕刻厂,2017年建立董荣菊佛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承制或担任安徽九华山后山双喜寺三世如来,十八罗汉,西山堂里禹王庙禹王菩萨、财神菩萨,苏州文昌阁文昌帝君、财神菩萨,苏州高新区通安甄山寺五路财神、文昌帝君、千手观音等佛像木雕等工程的总工程师。现为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山佛像木雕)吴中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