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我国的玉雕技艺发展历史中,佛像玉雕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传统玉雕技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雕的品类纷繁多样,其中的佛像玉雕融合了匠人的技艺与佛教思想,是玉雕技艺中具有突出特色的一种品类,也是中国玉雕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在如今非物质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代,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佛像玉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就佛像玉雕技艺展开研究,探讨了佛像玉雕的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并对其传承与今后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遗技艺;佛像玉雕;传承创新
引言
在中国的玉石雕刻发展历史中,佛像玉雕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一直是玉石雕刻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技艺之一。随着如今非遗文化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佛像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佛像玉雕的发展历史,并分析佛像玉雕的传承,为佛像玉雕的创新发展寻求新的出路,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一、中国玉雕的发展脉络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玉雕拥有着浓厚的政治、文化、宗教属性,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玉雕技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良,使得玉雕的造型变得更加丰富和精致。
随着玉雕技艺的提升,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纹饰出现在了玉雕作品上。到了汉代,玉器开始平民化,逐渐具备了实用化的风格。唐宋时期是中国玉雕发展历史中的新高峰,玉雕技艺获得了突破式的发展,使玉雕作品的精致程度更上一层楼,风格也更加多样化,且出现了花鸟纹饰。到了元代,大型玉器开始出现,玉雕技艺再一次得到提升,出现了如多层镂空工艺技术的新型技艺,使玉雕具有更强的观赏性。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玉雕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民间玉雕在这一时期开始大放异彩,并出现了玉雕的派别之分。到了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玉雕作品中开始夹杂了一定的西方审美元素。新中国成立后,玉雕开始走向工业化,作品风格也越来越现代化。到了现代,玉雕的制作中已加入了科技元素,使玉雕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也更加精美。
二、佛教造像的形象演变
在中国的历史中,佛教本属于外来文化,在与本土文化融合之后才出现了新的本土佛教,因此在佛像造型上也包含了本土的文化特色。佛像造型的本土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传期,磨合期,融合期。
(一)初传期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刚进入中国时仍然保留其原始特征,西式风格明显。并且刚进入中国时,佛教的影响力较弱,本土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也较小,这使得佛像的形象仍然保留了原始风格,佛像面貌仍然是西方人的特征,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中国化转变。
(二)磨合期
佛教在中国进入发展期是在魏晋南北朝,佛像的制作在这一时期开始融入了当时的中国化审美元素,佛像的身材比例、衣着造型和形象面貌开始向东方人转变,具备了一定的中国化特征。
(三)融合期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隋唐,由于佛教信仰的发展壮大,佛像的中国化转变也越来越快。随着唐后期大量寺庙和佛像的建立,佛像的造型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变。
三、佛像玉雕技艺的传承
在我国众多的雕刻技艺中,玉石雕刻是其中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风格特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并逐渐出现了南北派系之分。纵观我国的历史发展,玉雕文化在其中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佛像玉雕做为玉雕文化的主要分类之一,也有着其重要历史价值。
佛像玉雕的传承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正是由于一部分佛像玉雕匠人的坚持,才使得佛像玉雕技艺在一些特殊时期没有出现大的断层。如扬派在对佛像玉雕的设计中加入了灵秀儒雅的概念,从而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提升,进而能够将杨派佛像玉雕技艺传承下去。
到了二十一世纪,佛像玉雕技艺在古法的基础上已经融入现代化技术,开拓出了新的玉雕技法,并且由于其宗教内涵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现如今,佛像玉雕已经出现在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摆件、装饰品、首饰、挂件等。传统的佛像玉雕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已经不仅仅是代表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更是体现了佛像玉雕文化的传承,这是来自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守候。
四、佛像玉雕的发展创新
(一)玉雕技艺的发展
中国的玉雕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玉雕技艺也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提升空间已经较小,但仍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提升:设备及材料、技艺创新、计算机与机械化技艺。
1.设备及材料
古代的雕刻设备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制作一件玉雕作品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现代化雕刻设备则有电力驱动,大幅度降低匠人的工作强度,且操作简单,效率提升明显。并且因为新材料的出现,使得玉雕作品的整体质量都有所提升,使其作品更加的圆润光滑且美观。可以预见,随着设备及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玉雕技艺还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2.技艺创新
玉石雕刻技艺发展至今,产品种类与技术不胜枚举,但是品质突出的玉雕精品却并不多,因此在高难度的玉雕作品中仍然能够进行技艺创新。在未来的玉雕发展中,提升作品设计,加大雕刻难度,选择优质材料,把多种复杂技艺融合改进,将会是玉雕技艺的发展方向。
3.计算机与机械化技艺
在一些高难度的玉雕制作中,一旦出现细微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作品失败,而对于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而言,则可以避免出现人为的失误,并且产品的精细程度比人工雕刻更加准确。因此,当代的玉雕匠人应当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提高自身的玉雕技艺,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佛像玉雕技艺的创新
佛像雕刻是雕刻技艺的高难度体现,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佛像雕刻中,更是通过佛像的设计和做工体现出了上佳的玉雕技艺以及文化。中国的佛像数量众多,但精品较少。因此,在现代化佛像雕刻技艺的发展中,就更应该结合新时代的技术和思想,进行佛像技艺的创新,从而做出突破。
1.佛像玉雕设计观念的创新
佛像是宗教信仰的物质代表,寄托了信徒的信念与愿望。因此,在雕刻佛像时就需要融入佛教文化,使佛像展现出禅意,这就会提升雕刻的难度。信徒在购买佛像时往往会因为对佛像第一眼的眼缘而做出选择,所谓眼缘便是人在视觉感官中对佛像形象、神态、体态的直接表达。这就要求匠人在进行雕刻时能够充分利用其技艺将其表现出来,在佛像设计时也要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在不破坏传承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做出突破和创新,可以更加有利于玉雕文化的传播。
2.佛像玉雕技艺的创新
佛像雕刻属于人像雕刻,而人像雕刻在玉石雕刻中又是最难的一种。在佛像玉雕的整体呈现中,脸部的美是佛像整体美的体现。因此在对佛像面部进行雕刻时应当更加注重技艺的应用,加大雕刻的难度,使佛像的面部能够更加拟人化的呈现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结合多种玉雕技艺,如镂空雕、链雕和薄胎雕等,并且加入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作品的精细度和制作效率,降低成本。
3.佛像玉雕应用的创新
玉器雕刻从一开始的粗糙到后来的精美,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佛像玉雕方面,匠人对禅意的理解,以及将其在佛像玉雕中的融入是佛像玉雕在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活动。当代匠人在佛像玉雕制作中融入禅意,主要是根据佛像的具体使用场景,在保持佛教造像整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形态调整,重点突出佛像本身所需要传达的理念,使其整体造型不在僵化呆板。随着佛像玉雕技艺的提升以及对其审美的创新,佛像玉雕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如供养、把玩、摆设、挂件等,使其更好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结语
佛像玉雕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并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佛像玉雕体现了宗教信仰的庄严和玉石文化的灵动,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文通过研究佛像玉雕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泽行.传统民间玉雕工艺的文化内涵及传承[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34-35.
[2]胡春涛.广西桂林唐代摩崖造像风格样式与来源[J].艺术探索,2020,34(06):41-53.
[3]林陈黄.玉雕技艺中“俏色巧雕”设计观念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20-21.
[4]任凤霞.龙门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特点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20):182-183.
[5]马辉.“工匠精神”是玉石佛像雕刻之魂[J].名家名作,2020(10):76-77.
[6]雨晴,许宏伟.亚洲佛教造像艺术——五台山心印寺[J].五台山研究,2020(03):2+65.
[7]龚坚,欧子瑜,刘丽珠,陈婉晴,杨伟梅.非遗视角下的广宁玉雕工艺[J].中国民族博览,2020(13):125-126.
[8]王富康.基于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中国玉雕艺术的当代表达[J].艺术评鉴,2020(09):178-179.
[9]王凯.诸相非相——浅论佛造像玉雕作品的创作[J].上海工艺美术,2020(01):50-52.
[10]叶舒宪.从玉石之路到佛像之路——本土信仰与外来信仰的置换研究之二[J].民族艺术,2015(06):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