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南京仿古木雕属于南京仿古雕刻体系的一部分,是南京主要的工艺品之一,以生动优美的艺术造型,准确严谨的比例结构,沉着古朴的浑厚色彩,庄重典雅的古旧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传承至今。
【关键词】南京 仿古木雕 彩绘仿古 仿古作旧 传承发展
木雕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的审美艺术到实用器具再到兼具审美、实用的工艺美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中国木雕发展历史与流派
中国的木雕艺术的萌芽时期,起源于距今7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木雕鸟和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木雕作品。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糅合审美意义的木雕品,也已制作出如“刳木为舟”的木质用品和榫卯建筑的构件等。
中国木雕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商周至汉魏。根据文献记载,殷商时期“天子有六工”,已经设置“木工”。春秋战国的《考工记》中,“攻木之功”中的“梓人”就是负责礼乐器雕饰职能的工匠。以鲁班为代表的工匠们开创了木建筑大型的时代,木雕在传统建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汉代开始出现很多动物木雕和木俑,晋代出现了木偶盛行于明。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唐五代到宋元期间是中国木雕全面发展的时期。建筑技艺繁荣成熟,大量建寺造庙,宗教艺术的高度发达,各种佛像木雕大量出现,雕刻技艺越来越成熟。同时也催生了翻印经书的雕版业。木刻版画在刻画图像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很快发展应用至木刻年画、夹缬印染等民俗和生产领域,与社会生活更加亲近。宋代时期的木建筑非常重视装饰,第一部由官方颁行的关于建筑的结构、技术施工规程的著作,明确定义了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等木雕技法。
进入鼎盛的明清时期,中国木雕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同步发展。从简约走向精细,创作面广,各领域流派逐步形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佛像雕刻依然重要,存品颇多。除建筑装饰木雕外,家具装饰出现,八仙桌、太师椅、橱柜等等,题材上雕神仙、刻故事、或龙或凤,民俗文化内涵的元素明显。除宗教类、建筑类、器具类以外,以把玩小摆件为主的黄杨木雕兴起。
因中国木雕分布广,各地民俗地域文化和资源条件差异,在取材、工艺技法上多有不同,出现极具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不同流派。除了有“中国四大雕”之称的东阳木雕、广东潮州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外,还有上海、苏州等地的红木雕,云南的剑川木雕、纳西东巴木雕、湖北木雕船、北京宫灯、傩面具木雕、台湾大木雕等,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彩绘木雕,如南京仿古木雕、苏州彩绘仿古木雕。
二、南京仿古木雕的起源与发展
南京工艺有三宝:云锦、剪纸、仿古雕。仿古雕是南京的主要工艺品之一,包含仿古牙雕和仿古木雕。南京的木雕行业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就较为发达。据明代周晖《金陵琐事》良工记载,明代南京已经有木雕行业,刘敬之是当时制作木雕小件的高手。明代周辉《刻木巧匠》中也有记载:“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文中已提到明代南京有位木雕技艺精湛的乐工。民国初期,南京有不少木雕作坊,主要集中在城南和门东、门西一带,其中也有从事仿古木雕的。仿古木雕最早兴盛于玩古之风流行的清代,北方以河北曲阳为首,以旧木雕凿、运用北方彩绘艺术手法制作,具有质朴、浑厚的民间风格特点。南方则以上海为中心,主要仿唐、宋、元、明、清历代寺庙佛像,形成苏州、金华、广东等几个流派。随着发展,仿古木雕主要部分在江浙一带,如南京、宁波、吴县、苏州,而南京仿古木雕最为著名。
南京仿古木雕是在继承明清技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南京工艺雕刻厂(原称试验工厂)发展起来的,1965年由南京工艺雕刻厂设计室主任刘梵天先生牵头,开始发展仿古木雕制品,生产以浮雕为主的木制品,如仿壁画形式的彩绘线雕“八十七神仙卷”,仿画象砖形式的浅雕“汉代马车”,仿石刻形式的高浮雕“昭陵六骏”等,多用于国外(日本为主)壁炉装饰所用,为了寻求销路,又逐渐增加了圆雕制品,如仿古青铜器皿、犀牛、羊尊等器皿之类。“文革”期间该项目被迫停止了一年,1968年刘梵天先生又重新开始设计研发彩绘仿古木雕,最初从半蹬式唐马、唐骆驼、一对狮子开始,零销得路,其中仿唐三彩马销路最佳。随着设计力量的加强和雕刻队伍的壮大,品种逐年增多,各种传奇人物、历史豪杰、神仙菩萨、奇禽异兽相继出现,如天鸡瓶、蹬狮、福禄寿三星等,逐步打开销路,订单不断。其中仿古唐马不断地改进和提高,逐步规范化、系列化,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并成为南京工艺雕刻厂的主要产品之一。1978年以后,仿古木雕发展较快,主要经外贸部门出口,是南京工艺美术行业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多以圆雕为主,题材丰富,有动物、人物、亭台、楼阁、车辆等,在外贸市场受到欢迎,订单不断增加,尤以仿古唐马最为畅销,创造了巨额外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部分订单交由江宁周岗工艺厂外加工。上世纪八十年代,仿古唐马大量出口美国,美国军人对它情有独钟,成为家中的摆设。此时佛教题材的仿古木雕增多,有各种观音、苦行僧、弥勒佛、达摩塑像等。工艺雕刻厂还承担了当时南京著名寺庙等建筑的古代雕刻修复任务,如鼓楼的雕檐花壁,龙凤宝塔,灵谷寺的灵塔等,尤其是八十年代初栖霞寺毗庐宝殿里的“二十诸天”及韦驮、弥勒等的宏大造身,均由南京仿古木雕行业的团队完成。至九十年代初,市场逐步出现饱和状态,工艺雕刻厂主要产品牙雕和仿古木雕也停止了生产,艺人下岗改行,只有少数艺人还在创作和制作仿古雕刻。南京仿古木雕传承人王学龙,跟随南京工艺雕刻厂钱革老师学习仿古雕刻,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锲而不舍坚持至今已50余载,在传承创新发展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求索创新南京仿古木雕。2009年,南京仿古木雕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南京市工艺美术公司为项目保护单位。
三、南京仿古木雕特色
所谓仿古木雕,是用仿旧工艺技巧来仿制古代木雕艺术的工艺品,它以古代木雕为母体,综合雕刻、髹漆、装金、彩绘、仿旧等特殊工艺制作而成。
南京仿古木雕不同于一般彩绘木雕,以仿古做旧为特色,造型结构独到之处,取古代之精华,施传统之雕技,融地方之特色。南京仿古木雕选用华南产的大叶樟和小叶樟(香樟)为主要材料,雕刻技法上以圆雕为主,浮雕为辅,兼及透雕、嵌雕、平雕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色彩上以彩绘仿古为特色,如仿青铜器、唐三彩、鎏金、陶土制品等,旧而不脏,亮而不鲜,留青铜器之陈色而现五彩,似庙宇彩绘而非殿堂供物,周身贴金而非金漆木雕,在全国独树一帜,与牙雕一起形成了南京独有的仿古雕刻体系。二是仿古题材多样。既有器物类、也有人物类、花鸟类、走兽类、亭台楼阁、车辆等。同时以佛像为主的佛教题材运用也很多,如各种佛、菩萨、罗汉等。在众多题材中尤以仿古唐马最有特色,销路最广,影响最大。三是设计上保传统、取精华再创作,南京的仿古雕刻,不是单纯的摹仿,而是吸取了古代文物的精髓,利用传统雕刻技法,融合地方工艺特色和当代审美特点,所进行的创新创作,如仿唐三彩马,造型、气势、色彩都在唐三彩特点基础上进行了再设计。四是工艺上结合地方特色就地取材,南京是我国金箔生产的发源地,在仿旧工序中,南京仿古木雕采用了南京独特的金箔贴金技法,经打磨后呈现色彩古沉、碎金斑驳的特点。
四、南京仿古木雕传承发展现状
南京仿古雕刻作为南京工艺三宝之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是中国雕刻行业的一支独秀,是工艺美术行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宝藏。南京仿古木雕曾是出口创汇的主力产品,深受东南亚、日本、美国人民的喜爱。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传承人也没有放弃,一直坚守在这个项目中,不断的探索仿古木雕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仿古木雕,加入到这个行业,不断设计既有传统文化又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作品,才能使这项技艺重现昔日辉煌。在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2009年南京仿古木雕已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南京仿古木雕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学徒多名,并向大中小学生开放体验课堂。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疫情之后,更多工艺品市场已转向国内,近10年,国内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80后、00后已成为消费主力,不同审美风格出现,例如接近仿古风格的复古风,都给仿古木雕一个新的市场契机,如何抓好这个黄金期还需要传承人不断的创新设计和实践、宣传,为仿古木雕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东阳木雕教程》,作者金柏松,西冷印社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2、《南京仿古木雕概述》,作者:李强,《南京工艺美术》第2期,1981年12月
3、《生气工致的仿古木雕》,作者:杨海涛,《南京传统手工艺术》,2009年6月出版
4、《南京历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王露明、万宝宁,2016年10月
5、刘梵天口述:原南京工艺雕刻厂设计室主任。
作者简介:
王艺,工艺美术师,南京仿古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师从省级非遗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王学龙,学习书画、雕刻,主要研究方向:传承和发展南京仿古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