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画与苏绣是两种艺术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二者不断交融碰撞。尤其是中国画对苏绣创作的深刻影响,推动了苏绣技艺的艺术化发展进程。从联姻、融合、精进三个方面,探索中国画的苏绣创作,是对苏绣“画绣”的发展脉络梳理,更是对苏绣创作未来发展的新思考。
【关键词】国画 苏绣 画绣 水墨 历史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画艺术特征鲜明,影响范围深广,在广大国人心中有着深刻的文化认知。在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导引下,诸多传统工艺再创造由中国画本体抽发出,如瓷器中的青花瓷、瓷板画等。苏绣创作也是一例。
一、中国画与苏绣的联姻
众所周知,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是中国刺绣文化的重要构成。苏绣发源于江南地区,以苏州为地域核心。从有限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考证,苏绣大概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二十世纪末期,江苏省省内的高邮天山广陵王刘胥夫人墓、连云港尹湾汉墓群等相继出现了刺绣残片;东汉刘向著书《说苑》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说明苏绣在春秋末期的发展状况。江南地区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富庶的经济条件、成熟的蚕桑技艺以及卓越的文化氛围激发着苏绣快速成长。大约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苏绣开始与中国画联姻,出现了彪炳工艺文化史的“画绣”艺术。
如《说苑》提及的绣衣,苏绣早期还是以服饰和日用品小件为存在形式。随着时代发展,苏绣以物质文化形式影响人们的生活心态,并上升为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心理倾向。这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高于物质功能意义的精神需求。而实现需求转换的重要媒介便是中国画。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绘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受推崇,苏绣作为新的创作技艺,结合中国绘画,衍生出“画绣”这一新颖的刺绣欣赏品。
二、中国画与苏绣的融合
中国画与苏绣的融合过程,是中国画向苏绣输送营养的过程。中国画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汲取了主队文人墨客的审美和思维,并形成了丰富博大的绘画理论。中国画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反观苏绣,其本质依然是传统工艺美术门类,在文化认知和美学价值等方面与中国画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二者的一步步融合,促进了苏绣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中国画中的用色和构图,对苏绣艺术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墨国画和青绿国画是中国画的支柱构成。水墨画借助水与墨的比例变化,营造出浓淡多变的色彩,呈现出远近、虚实等的空间感。青绿国画则以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用色古拙。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扭转了传统刺绣日用品中的艳俗色调,色调调整日渐高雅。中国画构图形式多样丰富,苏绣的构图形式,完全借鉴了书画构图形式。
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江南,院体画风兴盛,文化发展催生了诸多欣赏品刺绣作品的出现。苏绣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画绣与日用品绣制的并驾齐驱。这一时期的中国画与苏绣融合程度极高,精妙的中国画绣制,需要提炼和运用多种刺绣技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平针绣针法和设色处理技巧日益成熟和创新。明朝时期,今上海地区出现露香园顾绣艺术。顾绣画绣结合,深合文人和市民审美趣味,代表着中国画与苏绣融合的第一个巅峰期到来,并一直延续至清朝。
三、中国画与苏绣的精进
清朝末期开始至今,随着沈寿、杨守玉、任嘒閒等苏绣大师走向历史舞台,中国画与苏绣的融合日益精进。一方面,中国画继续引导着苏绣创作,另一方面,苏绣为更好地进行中国画绣制,衍生出诸多的苏绣技艺。而后一方面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进步。二十世纪初期,沈寿先生创制仿真绣,“三分画、七分绣”是仿真绣的最大特色,为苏绣更好地还原国画艺术提供了新途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守玉先生首创乱针绣针法,乱针绣针法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多有交叉,分层加色,一改传统苏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绣制方法,十分契合中国画中的画笔运作,充分提升了苏绣中国画创作的技法灵活性。任嘒閒先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造出虚实乱针绣。虚实乱针绣讲究线条粗细多变、绣面虚实结合,更注重运用中国画创作中的留白技巧,使作品在整体视觉感受上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近半个世纪的技艺精进,是中国画与苏绣不断磨合的缩影。
中国画与苏绣的精进,还体现在许多知名职业画家加入到了苏绣设计创作过程中。陈之佛是我国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苏州刺绣研究所曾长期以他的花鸟画作为绣稿创作。当代苏绣图案设计家柳丙元,一生专注于苏绣创作,其绘编的《苏绣图案》艺术,近四十年来十余次印刷出版,风采依旧照人。徐绍青师承吴湖帆,从国画家转为苏绣艺术家,他的国画作品至今还深刻影响着当代诸多的苏绣艺人。
联姻、融合、精进,是中国画苏绣创作的三个历程,沿袭了历史发展脉络。三个历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画与苏绣二者变得越发紧密。
作者简介:
姚美芳,女,苏州镇湖人,现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自幼成长在刺绣之乡镇湖,耳濡目染浓厚的苏绣文化,八十年代豆蔻年华便开始行针刺绣,及桃李年华技艺渐成,独当一面。三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绣制,成绩斐然。2000年创立工作室后,姚美芳进一步结合市场,努力尝试苏绣作品创新创作,巧妙合理应用丰富的传统针法,绣制符合当今审美的色彩图案。创作之余,她还积极到江南大学等学府机构进修,不断升华创作理念。近些年来,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参考文献:
[1]白巍,许珂,张益嘉.中国画论导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1
[2]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5
[3]李明.苏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