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核雕看苏州,苏州核雕看舟山”。“钟氏”核雕作为舟山村核雕的重要流派,为舟山村核雕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纵观“钟氏”核雕的传承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创新发展”这四个字。
【关键词】核雕手工艺钟年福技艺传承
一、“钟氏”核雕的起源:新中国核舟第一人
“中国核雕看苏州,苏州核雕看舟山”。舟山村核雕以其“精、雅、细、洁”的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许多文玩爱好者,收藏家,都以能拥有一件大师作品而感到骄傲,更有甚者直言,“玩文玩不知道核雕,那等于白玩”,可见其在文玩界的地位。说起核雕在文玩界的崛起,那就不得不提这“三驾马车”:一马当先殷荣生、汗马功劳钟年福和天马行空须吟笙,其中钟年福老先生就是“钟氏”核雕的创始人,中国著名核雕大师,也被评为“新中国核舟第一人”,为舟山核雕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钟年福钟氏核雕工作室”在舟山行业中一直有着领军、引导、传承的地位。
钟年福一九二七年腊月三十晚生于舟山村,故名年福,13岁在上海学艺,师从殷小男。出师后到回家乡,从事核雕事业。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防御战,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复员后在光福乡协助乡镇府收屠宰税,边工作边坚持核雕创作,后调任塘村农村合作信用社工作。1963年下放农村,继续从事心心念念的核雕事业,产品先后被上海文物商店、上海博物馆、古玩市场收购。1968年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带领几位核雕老前辈创办成立了舟山雕刻厂,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为了企业生存,边找米下锅,边传承徒弟。
1973年,钟年福在吴县县政府的指导下带领一批核雕师徒进入吴县工艺美术厂,创办雕刻车间任车间主任。上世纪70年代应广州客商的要求,时任舟山工艺厂负责人的钟年福带着工具去了南方,并根据客户提供的资料花了一周的时间,成功创作了“东坡泛舟赤壁”核舟,在南方的雕刻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返回苏州后,他又凭记忆再造了核舟。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核雕》一书中,作者称钟年福为“新中国核舟第一人”。新中国第一枚“核舟”的诞生是钟年福领悟核雕神韵的代表作,为舟山的传统核雕技艺开辟了新的天地,使微雕这朵技艺泉眼在舟山再度涌现。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权威杂志——《中国工艺美术》一九八四年第一期首次权威介绍了钟年福的核雕作品,钟年福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国家唯一橄榄核雕接受采访,被目录人,舟山核雕因此闻名。
二、“钟氏”核雕的特色: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钟年福从学艺开始,从不间断的从事核雕创作事业,即使在文革前期,全国上下都在破四旧立四新期间,仍去广东采购橄榄核原料,可以说在当时的舟山,有橄榄核原料和坚持创作核雕的就独此一人,除此之外,钟年福还从事过木雕、石雕等其他材质的雕刻,就是在这样的热爱与坚持下,钟年福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风格。有报道称“钟年福的作品写实,刀工清隽,以重工精雕见长,时人称之‘钟派’”。然而,谦逊的钟年福却总是说“‘钟派’源于‘殷派’,无论是‘殷派’还是‘钟派’,都不能以单纯的符号来概念,创新发展才是核雕的流派”。
微雕艺术,贵在精致,耐看、耐玩,难在对精微层次的把握,于方寸之间再现山水之秀丽、百兽之姿态、花草之灵气、人物之神韵,这不仅要求雕刻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善于观察,耐得住性子。据钟年福的孙女回忆,从她五六岁开始记事起,年近古稀之年的爷爷就常常静坐于工作台前,认真地做核雕,记忆里他佝偻着脊背,借助着台灯的微弱灯光,一手持刀、一手拿核,刀与核不断接触,除了刀具拿起放下的声音,剩下的就是刀走核璧的和谐乐章,爷爷每次做核的时间都会很长,偶尔停下刀具喝口茶水,眼睛也一直盯着手中的橄榄核。
钟年福的作品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罗汉、八仙、福禄寿等人物题材为主。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钟年福的儿子钟耀源也开始走上了核雕之路,成为“钟氏”核雕的第二代传承人,其作品创作题材更加广泛,涉及人物、动物、山水、历史事件等多个领域,作品在造型上更加饱满优美,神形兼备,在继承父辈传统的基础上,将“钟氏”核雕艺术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再后来钟耀源的女儿钟苑也在父亲和爷爷的影响下,走上了核雕之路。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雕刻师,钟苑的作品在刀工上既有女性的细腻唯美,又有男性的硬朗,作品在题材上也更加丰富。
三、“钟氏”核雕的传承:三代传承,三代为师
“钟氏”核雕自钟年福起,到钟耀源,再到钟苑,可以说是真正的“核雕世家”,三代传承、三代为师、桃李满园。1968年,钟年福在创立舟山雕刻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招收徒弟,传授核雕技艺,开门徒弟钟火元,其他徒弟有钟秀琴、周雪官、须培金等,钟年福在舟山工艺厂时指导过很多的徒弟,如今大多是核雕界响当当的人物。儿子钟耀源现在也是舟山核雕的中流砥柱,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传承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舟山村核雕事业面临生死存亡之际,钟耀源与父亲走南闯北,为核雕业拓出一片新天地,为舟山村核雕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钟年福的影响,钟耀源和女儿钟苑经常一起研究讨论核雕制作工艺、传承及发展,并针对年轻人开发了一套新的学习方法,并有效地教授给了徒弟们以及工艺美院的165个学生,这对核雕技艺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核雕的传承以及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钟耀源,钟苑和工作室成员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获奖,并代表苏作核雕远赴新加坡和法国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2017年工作室被授予江苏省乡土技能人才摇篮奖,2018年工作室被评为东吴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现有省级、国家级奖项49个。在众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人匮乏、后继无人的境况下,钟耀源和女儿钟苑却在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核雕的热爱与坚守,将核雕传播的更远,更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核雕,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核雕,加入到核雕传承的队伍中来。
四、“钟氏”核雕的发展:坚守初心,博采众长
正如“钟氏”核雕的创始人钟年福所说,无论是什么流派,“都不能以单纯的符号来概念,创新发展才是核雕的流派”。钟氏核雕的传承,无论是在技艺上,还是在作品的题材上,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创新着的,三代传承,却各有各的特色,唯一不变的是对核雕的热爱与责任。目前,钟耀源与女儿钟苑正在筹备建造钟氏核雕艺术馆,他们认为钟氏核雕艺术馆的成立,不光是为了发扬钟氏的核雕文化,也是为了凸显人文苏州这一概念,让核雕文化的内容更加丰满,作品的品质正规化、产业化,在未来能更多元化、与更多不同的材质结合,做混搭,并且增加核雕的实用性,让核雕在未来的市场更加有抗压能力。
作为“钟氏”核雕第三代传承人,已经有着14年雕刻经验的钟苑,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年轻的“老艺人”,2012年起荣获国家级、省级展会获金银铜奖十二个;2016年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核雕老师,4年来共计授徒165人;2018年作品《舟山核雕村全景图》在全国性现场核雕比赛(2018中国(苏州)首届“舟山杯”核雕艺术大赛)中荣获金奖;2019年在区技艺技能大赛核雕项目中荣获第一名,2019年9月“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苏作青匠生活艺术展(中国站)作为“苏作文创峰会”子项目,作品在尹山湖美术馆展出;2019年10月赴法国尼斯参加第四届中法文化论坛,作品受到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苏州市长李亚平的高度赞赏。
无论是什么流派,“都不能以单纯的符号来概念,创新发展才是核雕的流派”,“创新发展”这四个字已然成为“钟氏”核雕发展的核心力量,纵观“钟氏”核雕这近百年以来的发展,无一不是对这四个字的完美诠释。
参考文献:
[1]袁牧.《苏作核雕的形式内容与艺术特色探析》.江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2]汤钰林.《苏州工艺美术》.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