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刺绣技法与研究

[日期:2021-05-2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传承了数千年,其中明清时期是刺绣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刺绣工艺达到顶峰。本文从题材、用途、纹样、刺绣技法等多个方面解析明清时期的刺绣艺术特点。

【关键词】明清刺绣

  明清时期是我国手工艺达到鼎盛的时期,它承继了宋代刺绣的优良基础,又顺应时代发展,使其刺绣技艺蓬勃昌盛。大众化的情绪性审美性与传统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帝制正统文化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转变与进步。

  一、题材、用途、刺绣技法

  明代刺绣涉猎的题材非常广泛,整体色彩鲜艳而不艳俗,浓郁却不失沉稳。图案一般篇幅较大,线条粗矿,构图规范。

  明代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明代刺绣相应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在当时,刺绣从技术和风格上分为两派:南绣和北绣。北绣主要指宫廷绣及河北、山东等地的刺绣,宫廷绣及全国优秀绣工,技法娴熟讲究,针法丰富灵活多变,多以写实花卉、龙凤为题材,具有时代性和宫廷純厚苍朴的风格,装饰性强;南绣,主要指苏绣及顾绣,顾绣选材独特,以针代笔,亦绣亦绘,画绣结合,行针运线精巧无比,取材书画,格调高雅,意趣清新,对清代形成苏、粤、湘、蜀四大艺术影响深远。另外,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不同的材料,于是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慢慢出现,这极大地提高了刺绣艺术的应用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清代刺绣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清代刺绣题材多样,图案以花鸟走兽、人物风景、戏剧故事、历史传说为主。纹饰造型生动,形象传神,色彩和谐统一,清新文雅,含蓄饱满,构图风格紧凑、浑厚,达到一种秀丽典雅、沉稳庄重的艺术效果,绣品工艺精湛,当时的技艺水平已然到达顶峰,清代刺绣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清代刺绣出现官营和民营两种形式,官营专供御用,不惜工本,用材珍贵,技艺奇巧精细,代表了当时刺绣的最高水平。而民间的刺绣则以实用为主,大部分作为商品出售,因此,在艺术风格上突破程序化,敢于创新,富有生活气息小和地方特色。晚晴时期,沈寿创立了“仿真秀”,吸收日本绘画的用光、调色等特点,用中国传统的刺绣技术来表现西方艺术,结合了中西方文化特色,是典型的西为中用的艺术表现,为传统刺绣注入新血和新活力。

  二、纹样

  (一)龙纹

  明早期龙纹的形状是鳄鱼的四肢、嘴和身体,明后期,龙的形状逐渐成熟,各个部位逐渐清晰,特别是头部,眉眼和须发逐步由原来的一块分成几缕,而到了明晚期,龙纹面部凶猛,身体翻转流畅,须发顺脑后一直伸向头的上方,肚皮多数由红绿蓝白的横格绣成,龙的眉眼,面部胡须,背脊和龙尾的翅部都平直坚挺,且延伸较长,这是历史上最生动威猛的龙纹。到了清朝,除了须发之外龙纹的每个部位都有了不同的变化,到了清朝中期,须发基本不卷向头顶上方,齿尖明显缩短,龙的眼睛明显外鼓,眼珠变小,肚皮由原来的彩色改为和龙纹的鳞片相同的单色,龙的身体明显肥胖,但整体线条依旧流畅规范。

  (二)云纹

  明中期开始,刺绣艺术上开始频繁使用龙纹和云纹,而且两者结合使用的方式逐渐成熟,明早期的云朵大小差距较大,图案和排列不规范,在当时,刺绣绣品宫廷御用较多,所以云纹比列相比龙纹而言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技艺的发展与创新,云纹构图越来越规范整齐,到了清朝晚期,许多绣品的云纹排列的密集程度达到了极限。但是不论云纹的大小,纹样怎样变化,云纹始终是为了衬托龙纹的庄重雄伟,根据其它图案所留白的需要用各种形状的云纹作衬托,几百年的演变发展,云纹的形状变得多样化,但基本上是螺旋状的云头,每个云头之间连接的云身,以尖状结束的云尾组成。

  (三)缠枝莲纹

  缠枝莲是中国传统的装饰花纹之一,以莲花为原型,花枝和叶子作为辅助,用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形式展开形成的图案,它的曲线变化就像是枝蔓一样自然伸展,朝着上下,左右延伸,以游龙般的线条连续贯穿,生机盎然,循环往复,变化无穷。造型优美,匀称而又不刻板,庄重而又洒脱。它的造型充满了自然与灵动相结合的和谐美,同时极具图案美和节奏韵律,充分体现了古人丰富的创造力及极高的艺术涵养。莲花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是真善美、完善统一的象征,象征着美好吉祥,寄托着古人美好的祝愿及寓意情感。在古代帝王看来,缠枝莲象征着权威、等级和财富,象征地位永久,莲同“廉”同音,帝王希望时政“清廉”,也代表了皇室万代连绵。

  明代刺绣中普遍出现缠枝莲,甚至一些注明的明代建筑中都随处可见,明代的缠枝莲枝叶基本缠绕莲花一周。而到了清朝,缠枝莲的应用范围逐步减少,花型也有越来越小的趋势,缠绕幅度也越来也小,到了清光绪时期基本不缠绕,只有莲花纹样有点歪头。

  结语

  明清时期的刺绣代表了中国古代刺绣工艺的最高水平,从本文对明代、清代刺绣题材,用途及刺绣技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清刺绣有一定的相同性和不同性,各有各的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对精神需求的提高,传统刺绣工艺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于剑.青花缠枝莲纹的起源及审美.中国陶瓷.2006

  [2]陈丽华.中国工艺.文物名家大讲堂.中央编译出版社

  [3]胡卫民.从露香园顾绣浅谈明清刺绣艺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陈英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家,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理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