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技”与“艺”的互动研究

[日期:2021-05-2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乱针绣作为苏绣艺术的后起之秀,在“艺术”与“技术”上的融合与创新呈现出了良好的互动效应,艺术成为了乱针绣产生与创新的推动力,而乱针绣技艺的多变性、可行性也在对艺术效果的不断追求中应运而生,从而使得乱针绣作品在艺术价值与技术展现上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研究乱针绣“技”与“艺”的多维度互动,是对传统文化成功创新历史脉络的整合,亦是对那些终其一生,为“技”与“艺”默默奉献的伟大艺术家的讴歌与赞颂。

【关键词】乱针绣;技术;艺术;刺绣;互动

  一、引言

  刺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着绣娘们的精湛技艺和诗意年华。从古至今,其针法的不断更新和突破,见证着绣娘们在技术上的不断追求。对于不同针法的研究,不但可以间接找寻出历史文化承载的脉络,具有重要的历史认知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加可以探索出一代又一代的绣娘在刺绣艺术价值的不断积淀上所付诸的努力。但是,刺绣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产物,自诞生开始便带有很强的依附属性,表现了自然经济时期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观点。在先秦的文献记载中,有朱砂染色的丝线,纯白色衣服上的刺绣朱红色图案,以及“衮衣绣裳”的谚语[李喆.浅谈传统刺绣与当代绘画的结合创新[D]。西安美术学院.2011.]。这也造就了刺绣自发明起便具有了强烈的服饰附属性,由于思想的禁锢和羁绊,在刺绣的后续发展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能使刺绣作品进阶为艺术作品,而更多地被认定为工艺作品。[谢一鸣.刺绣艺术价值提升的探索[D].湖北美术学院.2019:7.]简而言之,艺术品与工艺品价值的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创造性,刺绣一直以来的依附属性成为了其无法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至关因素。刺绣针法是刺绣技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不同的针法在不同的绣面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果说刺绣作为一门手工艺更多地依靠着刺绣技术的话,乱针绣的诞生意味着刺绣从技术向艺术的蔓延与融合。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自问世以来,它以其开创性的技艺风格,得到了国内外社会与艺术界人士的关注与赞誉。其创始人杨守玉先生自小受到了史聘三先生的教导,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并在课余与表姐一起学习传统的刺绣技法,与刘海粟一起向老师学习绘画,练就了一身能绣善画的技艺。长大后,在常州师范图工班学习,因毕业时成绩优异,受到吕凤子教授的重用,被聘为丹阳正则女子中学的绘绣课老师。而在正则女子中学教学的这段时日也成为了杨守玉刺绣创作、钻研的绝佳时期,并成就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乱针绣。杨守玉“能画善绣、能诗能章,亦能篆刻书法。”[孙佩兰.苏绣针与技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0.]被公认是一位难得的才女。刘海粟在写给郭沫若先生的信中描述道:“兹有常州杨韫(守玉)女士,早年学绘画,能以画法渗入剌绣,首创绣法数种,如浮绣能使图像有立体感,如叠圆绣,即机针绣,画意盈然;如结子绣,有绘画点染光暗之妙;如正则绣,用乱针法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工融会一体,自成品格。[孙佩兰.苏绣针与技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0.]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见者莫不誉为‘神针’……”[孙佩兰.吴地苏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85.]刘海粟对杨守玉的评价间接地表明了杨守玉的技术能力高超与艺术造诣颇深。在杨守玉先生教授刺绣的过程中,她一直主张:“学刺绣者必先绘画,绘画,造诣愈深,刺绣方法就会愈多变化”[孙佩兰.苏绣针与技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0.]的理念,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此理念传授给她的学生们。在杨守玉看来,若想让自己的刺绣水平登上巅峰,必须在刺绣的同时精通绘画,二者共同钻研才能让刺绣形神兼备,让绣者突破瓶颈,走上巅峰。分析杨守玉先生的自身背景和创新环境我们可以看出,乱针绣的诞生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绘画的艺术美学与刺绣的技术手法在乱针绣中表现出了近乎完美的互动关系。

  在杨守玉先生的众多学生中,任嘒閒先生可以说是将乱针绣再次发扬壮大的第一人。与杨守玉先生所创造的乱针绣有所不同的是,任嘒閒先生在原本的乱针绣中加入了中国水墨画的创作理念,减去了那些复杂而又工作量极大的背景因素,如此这般,一增一减,乱针绣便脱胎换骨,变成了另一番模样,且拥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韵味,世人称其为“虚实乱针绣”。可以说杨守玉先生创造的乱针绣是将西方绘画与中国刺绣技艺的巧妙结合,而任嘒閒先生在乱针绣成熟的技艺基础之上,融合了新的绘画理念,尤其是传统水墨的诸多美学观点和创作理念都被她充分融入到了刺绣的创作中,可以说是西方绘画、东方艺术、刺绣技艺等多方面因素相互结合、互动所形成的产物。它既是杨守玉先生乱针绣的完美延续,又是苏绣艺术风格表达方式的全新起点,同时也为苏绣在艺术发展的路径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虚实乱针绣”与“乱针绣”最大的区别在于用色与画面构图上的不同。“虚实乱针绣”使用的丝线颜色相对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同一固有色的呈现,从最深到最浅较最多需要使用三至四种颜色进行变化,且画面中线条的粗细、疏密显得更为考究,更具有素描的特性。“虚实乱针绣”用线的方式方法与素描的排线方式如出一辙,所以“虚实乱针绣”也被称为“素描绣”。同时,其画面明暗关系处理微妙、虚实得当、构图巧妙,背景大多不需要过多处理,以较为恰当的构图与过渡方式,在画面上呈现出“以多胜少”的艺术效果。

  从杨守玉先生和任嘒閒先生的创作经历来看,绣者和能画善绣是乱针绣诞生和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两位先生在艺术与技术上有着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敏锐的艺术思辨能力,艺术与技术的互动效应才是乱针绣神秘异趣,变化无穷的魅力源泉,不但丰富了苏绣作品的艺术深度和广度,同时开创了全新的刺绣艺术发展道路。

  二、乱针绣与虚实乱针绣的绣制方法与特点

  (一)乱针绣的绣制方法

  乱针绣的线条组织结构是它最为独特的地方,相较与传统的刺绣,其线条最大的特点在于交叉。在传统的刺绣中,大部分的线条组织结构都是以线条的平整排列或首尾叠加、衔接的形式进行呈现,而乱针绣则是通过线条的不断交叉来进行呈现,是一种线条呈现方式的全新突破。在乱针绣中,线条交叉的方式可以粗略分为两种,因其绣制方式的差异分别被称为:大乱针和小乱针。

  大乱针也被简称为乱针,因其有着多变的丝理和灵活的转折而备受绣娘们的喜爱,此方法绣制的线条交叉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以表达较强的质感和多变的光影,可以绣制广泛而多样的题材。

  小乱针也被称为三角针,与大乱针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线条交叉的方向性上,小乱针的线条交叉没有固定的方向性,而是大多向四面发散开来,因其角度的不确定性,丝线的光泽无法形成统一的变化,绣制的画面质感表现也相对较弱,此绣法大多运用在背景的绣制上。

  乱针绣针法比传统针法运动更为灵活多变,面对不同的绣制题材和绣稿,乱针绣只要对针法运用和线条表现进行相对应的确定和调整,便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绣面。在绣制过程中,除了大乱针和小乱针的对应使用,色彩、线条和运针这三个要素也需要精确掌控,才能绣制出优秀的乱针绣绣面。

  首先是色彩,色彩因素在乱针绣中的展现方式与传统刺绣也大相径庭,传统刺绣的用色方式是以固有色为基准,进行相对应的深浅叠加以达到较为逼真的效果。乱针绣的用色原理在传统刺绣的用色手法上加入了叠和透的巧妙应用,丝线的交错可以通过控制其疏密而对底层的丝线颜色的深浅进行控制,疏则底层颜色可以更明显地透出,密则使得底层颜色在画面中更少地呈现。在刺绣过程中若能将颜色的层层叠加和透色控制好,绣面便会因错综复杂的颜色交叉而显得丰富、和谐,乱中有序,轻松而又极富质感。而颜色叠透控制不好的话,绣面便会出现“花”或“僵”的现象。

  其次是线条,线条除了有交叉的特性以外,它的排列方式,疏密关系,粗细选择都是重点考量的因素。疏密虽可因画面的内容不同而有所改变(比如主体物和背景的疏密排列大部分会有明显的差别),但在同一个细节的刻画上,线条交错的疏密排列须均匀合度,否则会出现明显的“露底”现象。同时线条的长短也可根据绣面效果来决定,长短选择的弹性空间较大。

  最后便是运针,运针这一要素与另外两个元素——颜色、线条也是息息相关的,不但影响着颜色的呈现,更是线条错落得当的保障。与此同时,运针时还须要注意,在运针过程中不要让两个线条出现垂直或者网格交叉的情况,垂直或网格交叉的线条会使得绣面显得呆板、突兀且毫无灵气,非常影响绣面的整体绣制效果。运针时还需要考虑运针后线条呈现的角度,角度不同,丝线便会有不同的色彩效果,垂直方向的线条呈现颜色明度较高,随着角度的缩小,从垂直至水平,其明度也会逐渐减弱。运针时,恰到好处地运用线条交叉的倾斜角度,可以绣制出不同质感的绣面,熟练掌握颜色明度变化的原理,有助于刺绣者更好地理解并诠释绣面,刺绣过程也更为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在表现绣面中的虚实对比或远近区别之时,线条、色彩、运针这些因素都要做出相应的区别,实的物象、近的物象在绣制时要突出、立体,线条交叉宜乱,颜色层次宜丰富。虚的物象、远的物象在绣制时要消融、模糊,线条交叉宜平整,颜色层次相对较少。通过这样的对比手法,才能让整幅绣面更加主次有序,优美和谐。

  (二)虚实乱针绣的绣制方法

  虚实乱针绣是一种建立在乱针绣的针法基础上,同时受到更多美学影响和熏陶的绣法。此绣法最大的特点在于“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美学理念,同时借鉴了素描的绘画方式,善于利用单纯的颜色和较为统一的笔触,用“排线”的方式来表现绣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虚实乱针绣中,线条的主导力量比乱针绣更为强烈、灵活。在乱针绣中,大部分线条都是为了组成面或色块而存在,而虚实乱针绣中的线条更具弹性,它可以为“面”服务,也可以自成一体,更可以与“点”相结合。通过研究轮廓、色彩、线条、运针、背景处理这五个因素,可以对虚实乱针绣的特色及绣制重点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轮廓上,由于虚实乱针绣常借用底料的颜色来作为背景色,无论是将绣制主体进行边缘虚化,逐渐融入背景,还是将主体物的边缘精确刻画,与背景虚实分离,主体物的轮廓在绣绷上勾稿时都要淡而细,精准且流畅。

  在色彩上,在确定了固有色的情况下,不同明度的丝线由深至浅,大多使用三至四种色级。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和疏密排列来塑造出颜色的变化和绣制物体的明暗光影变化。

  在线条上,与素描的“排线”有异曲同工之妙,素描通过深浅不一、粗细不同的铅笔线条进行画面的绘制,且在线条起笔和收尾时要做到自然和谐,绝不可有明显的起笔和收笔的痕迹。在绘制明暗效果时,不同方向,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排线相互叠加,自然过渡,可以刻画出百变的质感和肌理效果。虚实乱针绣的线条使用方式也是极其相似的,粗细、疏密、衔接控制得当,便可以绘制出千般万化的质感和明暗效果。

  在运针上,虚实乱针绣更为简约明了,绣制时从亮到暗,线条由细到粗,排列由疏到密。同时,也借用了素描中高光留白的手法,在绣制过程中将绣面中最亮的地方留出底稿的颜色不绣,而最暗的地方则使用密而粗的丝线进行多次的叠加处理。

  在背景处理上,虚实乱针绣一般采取两种类型的手法,一种是先处理好背景,从背景入手烘托出主体物,然后再对主体物进行精细地塑造和刻画。第二种类型是先绣制完成主体的部分,然后沿着主体周围以细线进行虚化处理,或是将背景略以细线衬之。虽然两种背景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但均要注意整幅画面的构图及留白,务必要达到“以少胜多”的意境。

  (三)乱针绣与虚实乱针绣的特点

  1.疏、密造立体

  传统的民间刺绣作品以平面展现为主,虽然刺绣中的花、鸟、鱼、虫也能绣得栩栩如生,但大部分绣面的立体感多是依靠排列丝线的深浅不同而得,不能全方位地展现刺绣作品的灵动性。乱针绣却能利用素描中的明暗变化法则,通过针线间的互相交错、重叠,疏密的排列,赋予创作作品空间感,细致地表现了物体的光影变化及其明暗质感。

  《丽达》(亦名《美女与鹅》)是杨守玉先生乱针绣的早期作品,也是其乱针绣杰作之一。整幅绣面构图精巧、和谐统一、浑然一体,通过线条疏密的层叠应用,将画面的光影与立体效果表现得淋漓精致。此绣面的题材取自于希腊神话故事,讲述了关于丽达与宙斯(化身为鹅)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在西方曾被包括达·芬奇在内的多位艺术家作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杨守玉先生的选题是经典但又极富挑战性的。绣面中的丽达婀娜多姿,而她蓬松柔顺的绣法是在其他同主题的艺术创作中不得而见的,这也是乱针绣的魅力所在。既能活用西方绘画的技法,但又能在毛发等物体的质感及立体感的表达上更胜一筹。丽达细腻的皮肤,松软的长发,天鹅洁白的羽毛,优雅的动态,这一切的美感都在杨守玉先生恰到好处的线条疏密关系与活泼潇洒的针法下展现了出来。

  2.叠、透显神韵

  使用乱针绣创作的作品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且造型逼真,以现代的西方绘画技法与美学理论做为创作基础,利用不同的针法技巧,创作出物体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色彩的重叠变幻莫测,即可呈现强烈鲜明的色彩对比,又可展现模糊朦胧的意境之美;即可以加深空间立体感的表现形式,又可以模糊明确的边线及轮廓,从而达到细腻的过渡效果。

  《美女与骷髅》是杨守玉的又一代表作,绣面中的主体人物是一位年轻健康的少女,肌肤白皙,自然优雅。而画面背景的取材却令人震惊,隐约地衬托在美女后面的是一具骷髅头骨,与主体的美女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整个画面的创作中,背景中骷髅头骨的刻画是较为有难度的,既要与美女的形象形成对比,又要与美女的轮廓产生呼应,可以说叠、透的手法在此作品中的运用极为重要,而杨守玉先生也将它们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通过色彩、虚实、明度、轮廓等一系列的对比和衔接,表达了“生与死”这一特定的主题,将乱针绣作品的技艺、创作与思想维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3.虚、实创意境

  艺术作品中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张晓宇、谢颖:美感的表达——从古典诗歌艺术到现代设计[J].大众文艺,2009.

  ]虚与实在乱针绣中的意境创造运用莫过于“虚实乱针绣”的绣面表达了。“虚实乱针绣”顾名思义,在“虚”和“实”的相互作用下营造出了关于图像表达的特殊意境。虚为实而虚,实为虚而实,线条的聚散,倾斜、错落、有序都在虚与实的无形交错与有机转换中创作出独具魅力与特色的乱针绣艺术作品。相较于绘画中的虚实处理,刺绣中的虚实处理更加具有挑战性。刺绣中的“虚”可以指留白的地方或简单以浅而细的线条略作处理的绣面,“实”则是指刺绣中的主体物,精细刻画的实物、实景,大多极富立体感且色彩较为丰富。“虚”和“实”的关系处理得当,便会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营造出绣面的绝佳意境。

  任嘒閒先生绣制的作品《爱因斯坦像》可谓是虚实处理得当,所创意境尤佳的典型范例。在《爱因斯坦像》这幅作品中,主体人物形象爱因斯坦是由细针细线所绣制而成,颜色较为单一,只选用了黑色。背景绣面与人物轮廓相交之处,用同样的丝线进行简单绣制,线条由人物向背景逐渐变虚,大量的背景做留白处理。整个绣面最后呈现出简洁而明快的风格,人物的实与背景的虚相结合,营造出清新而静谧的氛围。线条的黑与底稿的白对比强烈,意境深邃,极好地表现出了人物的立体感与空间感,有助于塑造更生动的人物形象与精神面貌。绣面通过“虚实相生”的恰当运用,使得绣面整体主次分明,光影通透且意境深远。

  三、“绣”与“绘”的互动

  乱针绣以线条流畅灵活、色彩丰富见长,擅长表现油画、摄影、素描、水彩等稿本的绣作,此类绣作多为刺绣欣赏品。纵观刺绣欣赏品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优秀的刺绣欣赏品的诞生与其画稿的创作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的绘画作者与刺绣者的良好合作,才是刺绣欣赏佳品诞生的前提。历代的刺绣名家如明代的韩希孟、清末民国初年的沈寿,她们的刺绣艺术造诣和当时绘画名人的指导休戚相关。当初沈寿将西洋画引入刺绣,创立仿真绣,其创作大多是仿照摄影照片或绘画进行刺绣,更多地是用刺绣去模拟照片的表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西洋画融入刺绣之中,没有将其转换为真正属于刺绣的“刺绣语言”。相比较之下,杨守玉可谓是第一个将西洋画引入刺绣并创造出适宜刺绣西洋画针法的艺术家,虽然刺绣以西洋画做稿,但一味地临摹便稍显僵化。绘画、摄影与刺绣本就在创作工具、材料、色彩表达、形式语言等许多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能够在西洋画的基础上创作出相对应的刺绣“语言”和表达形式才是真正地融会贯通,并且可以创造出不同于画稿本身的艺术新高度。杨守玉先生能够绘制西洋画,懂得素描、水彩、油画等绘画种类的绘画手法和用笔方式。如此一来她便可以为自己创作绣稿,在创作的同时研究色彩呈现的最佳方式和与之相匹配的运针方法,长此以往,进行研究、试验,最终逐步找到了“绘”与“绣”转换的方式,领会了“画”与“绣”相通的原理。

  最终,杨守玉先生在不断地反复实践中创造了一套能以西洋画为绣稿的刺绣针法,完全跳出了传统刺绣的规则,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反复互动探索,创造出焕然一新且别具一格的针法。此针法也大大推动了刺绣的艺术的表现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刺绣的依附属性,将刺绣推向了更为独立的艺术高度。

  乱针绣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刺绣技艺的壁垒,技艺的壁垒同样也是传统刺绣艺术效果展现的枷锁。乱针绣将西方布面油画、水彩画、素描等西画与中国刺绣技艺完美结合,为中国刺绣走向更繁荣、更多元的艺术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乱针绣将刺绣与西方绘画的用笔、用色相结合,将“绘”的表现形式转化为“绣”的“语言”,并重新去诠释画面、创造画面,是一种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刺绣方式。其颜色的层层参合与叠加的方式与水彩画的绘制过程中颜色的层层叠加方式如出一辙。它们都是在透和叠的方式之下展现出最佳的色彩呈现。不一样的是,由于水彩纸的吸水能力有所限制,水彩画的颜色叠加次数同样不得不受到限制。但对于刺绣来说,其丝线的叠加次数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而是要以绣面效果为最终目标,直到绣面的光泽度、质感、颜色、明暗都达到目标要求为止。

  同时,油画、水彩画都有颜色丰富而微妙多变的特点,也因此而备受大众的喜爱。若想将油画与水彩的绘画方式融入刺绣中,那么对于色彩变化的微妙把控极其重要。杨守玉先生最终创造的乱针绣绣法通过错落有致的线条交叉将颜色的叠加变得灵活而多变,丰富而透气,足以应对不同类型西洋画稿的色彩呈现。乱针绣虽多以西洋绘画作为绣稿,但经过乱针绣的“语言”转译而来的作品,不但拥有西洋绘画原有的神韵,更在此基础上给图像赋予了独特的光泽感和更加丰富的颜色变化。将“针”和“笔”略作比较,便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针与线更为细致,以丝线作为颜色的承载,必然比笔来的更为细腻,也可以赋予图像更细腻的颜色变化,在表达颜色的虚实过度上自然也更加和谐,大有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

  四、乱针绣的造诣与影响

  (一)逐步提高绣者审美素养

  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特点是师徒传承。刺绣手工艺作品大多是由师傅口传心授,加以技法的指导,形成一种方程式的手工制作流程。[莫元花.乱针绣的艺术特征解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4.]乱针绣作为备受欢迎的刺绣种类成为了现今苏州绣娘们的必备技能之一。它一改传统刺绣的绣法,创造性地将西洋画的用笔、用色原理融于刺绣技法之中,丰富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相较与学习传统刺绣的技艺,乱针绣的学习对绣娘们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乱针绣虽有其特有的方法可供学习和参考,但面对不一样的创作画面,其颜色、光影、虚实效果等各方面的把控全靠绣娘对画面的分析、理解和转换。能否将一副画面顺利且完美地转换为乱针绣的“刺绣语言”不是靠掌握技术就可以的,它对绣娘的审美、色彩感知、绘画知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挑战。乱针绣比起传统刺绣需要绣娘们关注更多方面的影响,形象的结构、光影、层次、色彩、质感、虚实对比等一系列因素都要反复考量、深入探究。同时,还需要深入理解绣稿创作者的创作理念、绘制手法、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然后,绣娘可以结合自己特有或擅长的技艺与风格将其转译为乱针绣的“创作语言”。在局部绣制的同时要有绣面整体的全局考量,在细部刻画时要掌握好整体的协调性,在绣制背景时要确保主体物的烘托效果。以上所有的考量对于乱针绣的初学者来说都是极富挑战性的,他们不但需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更加需要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做辅助。这意味着,在乱针绣的发展中,绣娘们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需要增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广阅博览,不断学习,单单每日埋头苦练技法并不能绣出形神兼备的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中,绣娘们和今后一代又一代的绣娘们在艺术素养上将会逐步地提高,而出自她们之手的乱针绣作品更是会越发地富有神韵,刺绣在艺术上的地位也会逐步地上升。

  (二)题材多元化

  传统刺绣的题材和图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熏陶,同时也受制于长期封建传统思想的禁锢,选题范围较为狭隘。吉祥的文字、纹样、图案既是对美好愿景的寄托,又难以逃离其依附性的特点。乱针绣吸取了更多样化的艺术展现方式,更专注于独立的创作且不拘泥于传统教条。在乱针绣的题材选择上,无论是源于现实的摄影,还是不同艺术门类的绘画都可以成为其创作题材,大大开阔了刺绣的创作题材的范围,也解放了绣娘们一直以来的思想。乱针绣作品《向日葵》的绣制就是选择了西方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西方艺术,恰到好处地转译了印象派关于色彩和光影的造诣。梵高通过色彩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明黄色的色调是他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和讴歌。因此,色彩的运用是创作者抒情达意的手段,乱针绣也是运用了绘画的原理,将其色彩的明快、强烈与细腻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参见谢佳敏、刘雨.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在乱针绣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9:115.

  ]

  现如今,西方艺术绘画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早已和中国的国画一样耳熟能详了,且中国美术高考的选拔也早已以素描、速写、水粉的绘画水平为评定标准,可见中国对西方绘画的认可。西方绘画对现代人审美的影响极大,不符合新时代的审美是许多传统技艺无法传承且容易被时代淘汰的原因之一。苏绣作为流传至今且依然高度活跃的传统工艺,及时注入具有时代审美的新鲜血液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乱针绣就是这样一剂全新的血液,在迎合时代审美的前提下,创造出了世界为之震惊的全新艺术展现方式。同样地,乱针绣的发展也没有停滞不前,后续延伸出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乱针异绣等新绣法,为艺术表达和作品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乱针绣发展至今,其创作题材早已不拘泥于西方绘画,随着艺术视野的开拓、审美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升,许多有思想且关注艺术前沿的绣娘们早已开始将其与当代艺术、综合材料、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新兴艺术题材和展示方式相结合,不断为乱针绣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为乱针绣的在国际上的艺术新高度奠定基础。

  (三)国际综合影响力提升

  西方一直主导着艺术发展及走向的大部分话语权,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里,甚至在当下的大部分情况下会将中国的传统工艺视为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异域文化的产物。由于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创作过于精美,且中国古代许多工艺品已被西方国家收入囊中,他们也乐于宣扬自己殖民文化的成果。对于中国的传统工艺,西方的接受程度一直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相较于传统工艺,与西方更相似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却更难被西方审美所接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下的大好形势加强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这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乱针绣的创作及发展虽然完全颠覆了传统刺绣的构成“语言”,但它极好地融合的东西方的审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国际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东西方艺术之间寻找到了“共同语言”。最关键的是,它不是西方审美的生搬硬套,而是融合两者,在良好的互动中创造出全新的刺绣体系及刺绣“语言”,这也是乱针绣作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西方人士的关注与喜爱的原因。在西方的艺术评价体系中,模仿是较为低劣的,而融合、创新是高级且有意义的,乱针绣的诞生和发展对内符合了中国艺术审美多元化的趋势,对外符合欧美艺术评价体系的宗旨。在内外的助力下,乱针绣的艺术作品作为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大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国礼都开始使用乱针绣来创作,从50年代开始,乱针绣肖像作为国家元首级礼品的有《芬兰总统像》《瑞典国王像》《纳赛尔像》《西哈努克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像》《金日成像》《摩洛哥国王像》《阿联酋国王像》……,此时的乱针绣肩负了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大责任,有助于国际综合影响力的提升。

  结语

  乱针绣是在时代发展中“技”与“艺”的互动呈现,因其细腻的质感、精湛的工艺、丰富的色彩、百变的线条、逼真的光影等艺术特性深受国内外大众甚至是艺术人士的赞誉,被视为东西方艺术完美结合的范例,因而一经问世就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为苏绣开辟了向更高层次艺术领域发展的有效通道。随后诞生的虚实乱针绣更是以“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艺术理念为乱针绣的展现注入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开创了苏绣与现代中外艺术理念互动的新方式。乱针绣是杨守玉先生灌注毕生的精力,以她的才华、智慧和毅力,呕心沥血,用了六年时间反复研究、试制才获得的全新刺绣方式。研究乱针绣“技”与“艺”的多维度互动,是对传统文化成功创新的历史脉络的整合,亦是对那些终其一生,为“技”与“艺”默默奉献的伟大艺术家的讴歌与赞颂。

  随着针法的发展,题材的开拓,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苏绣的“技”愈精,“艺”愈美,二者更多维度的互动与反馈,让苏绣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注入活力。这朵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艺之花,在新的历史时期,既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又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其发展前景与文化动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简介:

  陈英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家,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理事。

回到顶部